傥忆送行人,更赋望江南否。

李符清代〕《离亭宴 寒食别蓝谢青

最恨劳劳亭柳。不绾玉骢嘶骤。第十九番风信早,奈向花时分手。

湖畔采香莼,输尔晚春消受。

燕子定巢依旧。应讶归来吟瘦。锦箧新携长短句,付与小红歌袖。

傥忆送行人,更赋望江南否。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行人更赋望江

傥 ( 儻 ) tǎng
傥 [ tǎng ]
  1. 同“倘” 。
  2. 〔倜~〕见“倜”。
  3. 失意:“文侯~然,终日不言”。
忆 ( 憶 ) yì
忆 [ yì ]
  1. 回想,想念:回~。追~。~苦思甜。
  2. 记得,记住:记~。记~犹新。
送 sòng《國語辭典》

送 [ sòng ]

  1. 遣去。《說文解字·辵部》:「送,遣也。」宋·文天祥〈正氣歌〉:「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2. 陪伴著走。如:「護送」、「送小弟弟回家」、「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唐·杜甫〈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3. 告別。如:「送別」、「送舊迎新」、「送行」。
  4. 贈給。如:「贈送」、「他送我一本書。」
  5. 輸運。如:「送貨」、「送信」、「運送」。
  6. 供應。如:「送水」、「送電」。
  7. 傳遞。如:「送秋波」。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七:「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
  8. 犧牲。如:「送死」、「送命」。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您哥哥暑濕風寒縱較些,多被那煩惱憂愁上送了也。」
行人 xíng rén
(1).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唐 杜甫 《兵车行》:“车轔轔,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一路是贼盗出没的地方……走着须要小心,大道正路不妨,十里一墩,五里一堡,还有来往的行人。”
(2).官名。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周礼·秋官》有行人。 春秋 、 战国 时各国都有设置。 汉 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后改称大行令。 明 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周礼·秋官·讶士》:“邦有宾客,则与行人送逆之。”《国语·晋语八》:“ 秦景公 使其弟 鍼 来求成, 叔向 命召行人 子员 。行人 子朱 曰:‘ 朱 也在此。’” 韦昭 注:“行人,掌宾客之官。”又主号令之官。《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羣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诗。” 颜师古 注:“行人,遒人也,主号令之官。”
(3).使者的通称。《管子·侈靡》:“行人可不有私。” 尹知章 注:“行人,使人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初, 燕 人许割 虎牢 以西赂 秦 。 晋 兵既退, 燕 人悔之,谓 秦 人曰:‘行人失辞。有国有家者,分灾救患,理之常也。’” 清 王韬 《星轺指掌序》:“行人之设,肇自古昔,然皆王国下逮侯邦;而诸侯亦各相聘问,藉以讲信修睦。”
(4).小吏差役。《元典章·刑部五·检验》:“检验尸伤,已有常式,近年以来,亲民之官不以人命为重,往往推延,致令发变。及不亲临监视,转委公吏行人与復检官司。”《水浒传》第三回:“一面教拘集 郑屠 家邻佑人等,点了仵作行人,着仰本地坊官人并坊厢里正,再三检验已了。”
(5).媒人。 宋 王钦臣 《甲申杂记》:“﹝ 李化先 ﹞少好神仙事,父母强令娶妇,遣行人议 曹 氏之女。及礼席之日, 曹氏 已入门, 化先 踰垣而走。”《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你我爱亲做亲,我不争你的财礼,你也不争我的装奩……况且一墙之隔,打开一个门就搀了过来,行人钱都可以省得的。”参见“ 行媒 ”。
(6).指活着的人。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护兰童子》:“‘夙缘还却三生债,不道未归人断肠。’未归人,用死者为归人,生者为行人之义。”
(7).复姓。 春秋 郑 有 行人子羽 。见《慎子》
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 金 朝城镇商业中的行,见于记载的有油面行、布行、银行等。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称为‘行人’。”  ——《漢語大詞典》
更赋(更賦)gēng fù
汉 代以纳钱代更役的赋税。男子年二十三至五十六,按规定轮番戍边服兵役,称为更。不能行者,得出钱入官,雇役以代。《汉书·昭帝纪》:“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谓卒更也。贫者欲得顾更钱者,次直者出钱顾之,月二千,是谓践更也。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繇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当自戍三日,不可往便还,因便住,一岁一更。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官以给戍者,是谓过更也。”《后汉书·明帝纪》:“又所发 天水 三千人,亦復是岁更赋。” 李贤 注:“更,谓戍卒更相代也;赋,谓雇更之钱也。”  ——《漢語大詞典》
望江
唐书地理志舒州同安郡县望江  ——《韵府拾遗 江韵》
南 nán/nā《國語辭典》

南 [ nán ]

  1. 方位名。与「北」相对。如:「坐北朝南」、「大江南北」。《诗经·小雅·何人斯 》:「胡不自南?」
  2. 南方的乐曲。《礼记·文王世子》:「胥鼓南。」汉·郑玄·注:「南,南夷之乐也。」
  3. 姓。如唐代有南霁云。
  1. 向南行、向南移动。《周礼·地官·大司徒》:「日南则景短,多暑。」《宋史·卷四二八·道学传二·杨时传》:「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1. 南边的。如:「南岸」、「南极」。《陈书·卷二一·王固传》:「魏人以南人嗜鱼,大设罟网。」

南 [ ná ]

  1. 参见「南无 」条。
否 fǒu/pǐ《國語辭典》

否 [ fǒu ]

  1. 不同意。相当于口语中的「不」字。如:「否认」、「否决」。《战国策·魏策四》:「否,非若是也。」
  1. 不然。如:「否则」。
  2. 用在问句句尾,表示询问。如:「知道否?」

否 [ pǐ ]

  1.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干(☰)​上。象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之义。
  2. 坏、恶。如:「否极泰来」。《诗经·大雅·抑》:「于呼小子,未知臧否。」《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 不好、恶劣的。如:「否德」。汉·桓宽《盐铁论·复古》:「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 虑。」
  1. 贬斥。如:「臧否人物」。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