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掩卷 yǎn juàn
合上书本。多为阅读中有所感触的举动。《北史·刘献之传》:“﹝ 献之 ﹞见名法之言,掩卷而笑曰:‘若使 杨 墨 之流,不为此书,千载谁知其小也。’” 唐 李白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诗:“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宋 苏辙 《次韵子瞻感旧见寄》:“纵横万餘卷,临纸但挥手。学成竟无用,掩卷空自疑。” 邹荻帆 《读贺敬之的〈“八一”之歌〉》:“我读诗时,还往往读了某几句,或某一节之后,掩卷沉思,猜摸着作者会如何展开下面的诗章。” ——《漢語大詞典》
三叹(三歎)sān tàn
亦作“ 三叹 ”。 多次感叹,形容慨叹之深。《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吾子置食之间三嘆,何也?”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刘判官》诗:“九州兵革浩茫茫,三叹聚散临重阳。”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自述》:“予每读其史传及《正气歌》,未尝不三嘆流涕也,今予亦祇法 文丞相 已。”
谓三人随着歌唱者发出赞叹之声,予以应和。《文选·陆机〈文赋〉》:“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李善 注:“唱,发歌句者;三叹,三人从而叹之。” ——《漢語大詞典》
谓三人随着歌唱者发出赞叹之声,予以应和。《文选·陆机〈文赋〉》:“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李善 注:“唱,发歌句者;三叹,三人从而叹之。” ——《漢語大詞典》
息 xī《國語辭典》
息 [ xí ]
名- 呼吸时出入的气。如:「窒息」、「奄奄一息」、「一息尚存」。《聊斋志异·卷七·青娥》:「略闻香息,心愿窃慰。」
- 子女、儿子。如:「子息」。《战国策·赵策四》:「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聊斋志异·卷二·婴宁》:「弱息仅存,亦为庶产。」
- 利钱。如:「利息」、「月息」、「年息」。《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
- 音讯、音信。如:「消息」、「信息」。
- 赘肉。《黄帝素问灵枢经·卷一·邪气藏府病形篇》:「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瘘偏风。」通「瘜」。
- 姓。如明代有息隆泰。
- 呼吸、喘气。《汉书·卷五四·苏建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 休憩、放松身心。如:「歇息」、「休息」。《孟子·梁惠王下》:「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 停止、消失。如:「止息」、「息怒」、「川流不息」。《汉书·卷四八·贾谊传》:「百姓素朴,狱讼衰息。」
- 繁殖、滋长。《荀子·大略》:「有国之君,不息牛羊。」《战国策·齐策四》:「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流俗 liú sú
(1).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多含贬义。《礼记·射义》:“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脩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 唐 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輒譁笑之,以为狂人。独 韩愈 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説》。” 郭沫若 《历史人物·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大凡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思想家,照例是跑过了时代,不为流俗所容。”
(2).平庸粗俗。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英儒硕生,不饰细辩於浅近之徒;达人伟士,不变皎察於流俗之中。”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然以为律体卑下,格力不扬,苟无姿态,则陷流俗。” 刘绍棠 《西苑草》:“文章写得相当流利,不流俗……可以说是有独到之处。”
(3).指世间平庸的人。《汉书·司马迁传》:“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宋 李如箎《东园丛说·坡词》:“愚每举此一事,而为人言之,莫以为然。此可与深於词者语,岂流俗之所能识也哉。”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曩於所谓 唐 宋 大家者,私用臧否;然而流俗之耳目,且骇且怪,何以免此詬病也!” ——《漢語大詞典》
(2).平庸粗俗。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英儒硕生,不饰细辩於浅近之徒;达人伟士,不变皎察於流俗之中。”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然以为律体卑下,格力不扬,苟无姿态,则陷流俗。” 刘绍棠 《西苑草》:“文章写得相当流利,不流俗……可以说是有独到之处。”
(3).指世间平庸的人。《汉书·司马迁传》:“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宋 李如箎《东园丛说·坡词》:“愚每举此一事,而为人言之,莫以为然。此可与深於词者语,岂流俗之所能识也哉。”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曩於所谓 唐 宋 大家者,私用臧否;然而流俗之耳目,且骇且怪,何以免此詬病也!”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形-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副-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顽嚚(頑嚚)wán yín
亦作“ 顽嚣 ”。
(1).愚妄奸诈。语出《书·尧典》:“ 瞽 子,父顽,母嚚, 象 傲。”《左传·文公十八年》:“昔 帝鸿氏 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嚚不友,是与比周。” 陆德明 释文:“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前蜀 贯休 《古意》诗之七:“一种为顽嚚,得作翻经石。” 明 黄绾 《明道编》卷四:“彼顽嚣大猾又有所规於其间,力为回护。” 郭沫若 《落叶·第十信》:“他的女儿在一家酒店里做卖笑生涯,弄得些钱来只拿去供养她醉汉的父亲,顽嚚的继母和异母的弟妹。”
(2).指 舜 的父母。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姦心兴桀黠,凶丑比顽嚚。”
(3).泛指愚妄而奸诈的人。 ——《漢語大詞典》
(1).愚妄奸诈。语出《书·尧典》:“ 瞽 子,父顽,母嚚, 象 傲。”《左传·文公十八年》:“昔 帝鸿氏 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嚚不友,是与比周。” 陆德明 释文:“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前蜀 贯休 《古意》诗之七:“一种为顽嚚,得作翻经石。” 明 黄绾 《明道编》卷四:“彼顽嚣大猾又有所规於其间,力为回护。” 郭沫若 《落叶·第十信》:“他的女儿在一家酒店里做卖笑生涯,弄得些钱来只拿去供养她醉汉的父亲,顽嚚的继母和异母的弟妹。”
(2).指 舜 的父母。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姦心兴桀黠,凶丑比顽嚚。”
(3).泛指愚妄而奸诈的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