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雀,四海平,玉门无垒黄河清,男耕女织休甲兵。

唐之淳明代〕《沙场曲

沙场千里平如席,中有黄沙围古碛。一自承平二十年,汉家不种边城田。

田荒地虚烟火歇,荒冢麒麟望秋月。今年五月汉兵来,气吞瀚海声如雷。

声如雷,敌可却,壮士齐歌白翎雀。白翎雀,四海平,玉门无垒黄河清,男耕女织休甲兵。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白翎四海玉门无垒黄河清男耕女织甲兵

白翎 bái líng
(1).白色的羽毛。 唐 白居易 《吴兴灵鹤赞》:“有鸟有鸟,从西北来。丹脑火缀,白翎雪开。”
(2).特指箭羽。 唐 李贺 《长平箭头歌》:“白翎金簳雨中尽,直餘三脊残狼牙。” 王琦 汇解:“白翎,箭羽。” 昭梿 《啸亭杂录》引 清 吴嵩梁 《先礼烈王骹箭》诗:“白翎金干不可得,此物摩挲存手泽。”
(3).借指飞雪。 清 吴锡祺 《珍珠帘·滦河大雪》词:“帐里琵琶翻旧曲,滚不断,白翎天半。”  ——《漢語大詞典》
雀 què/qiāo/qiǎo《國語辭典》

雀 [ ​què ]

读音
  1. 动物名。鸟纲雀形目鸣禽类。体形小,发声器发达。羽毛褐色有黑斑。平时捕食昆虫为生,亦食果实、种子。俗称为「麻雀」。

雀 [ qiāo ]

  1. 雀斑的雀的语音。

雀 [ ​qiǎo ]

语音
  1. (一)​之语音。
四海 sì hǎi
(1).古以 中国 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 孔 传:“距,至也。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孟子·告子下》:“ 禹 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 禹 以四海为壑。”《淮南子·俶真训》:“神经於 驪山 、 太行 而不能难,入於四海、九江而不能濡。”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所谓抱萤烛於环堵之内者,不见天光之焜烂;侣鮋鰕於跡水之中者,不识四海之浩汗。”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 唐 李绅 《古风》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清 李渔 《玉搔头·拈要》:“谁想四海虽宽,少 西施 而多 嫫母 ;六宫虚设,有粉黛而无姿容。”
(3).指全世界各处。如:放之四海而皆准。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史记·五帝本纪》:“南抚 交阯 、 北发 ;西, 戎 、 析枝 、 渠廋 、 氐 、 羌 ;北, 山戎 、 发 、 息慎 ;东, 长 、 鸟夷 。四海之内,咸戴 帝舜 之功。”《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既闻 大宛 及 大夏 、 安息 之属皆大国……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你老人家不知,如今知府、知县相公也都来往,好不四海。”《文明小史》第十八回:“这位 四海 兄,是 浦东 丝厂里的总帐房,最爱朋友,为人极其四海。”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治安主任 盛清明 很四海地招呼 邓秀梅 。”
(6).神祇名。《史记·封禅书》:“而 雍 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 风伯 、 雨师 、 四海 、 九臣 、 十四臣 、 诸布 、 诸严 、 诸逑 之属,百有餘庙。”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漢語大詞典》
平 píng《國語辭典》

平 [ píng ]

  1. 不高不低、不凸出的。如:「平地」、「平房」、「平沙」。唐·王维〈观猎〉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宋·陆游〈初发夷陵〉诗:「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2. 协调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
  3. 均等的。如:「平均」、「平等」。
  4. 安宁的。如:「心平气和」、「风平浪静」。唐·王湾〈次北固山下〉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 没有战争的。如:「和平」、「太平」。唐·韩愈〈争臣论〉:「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
  6. 寻常的。如:「平日」、「平时」、「平常」。
  7. 不分胜负的。如:「平手」。
  8. 缺少变化的。如:「声音低平」。
  1. 公正的、无偏倚的。如:「平分」、「平反」。
  2. 不高不低的。如:「平推」、「平铲」。
  1. 使安定、征服。如:「平乱」、「跨海平魔」。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 媾和、和好。《左传·桓公八年》:「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
  3. 压抑。如:「怨气难平」。
  4. 犁平、辗平、推平。如:「去将地平一平。」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平声 」条。
  2. 大陆地区北平市的简称。如:「王兄今日赴平公干。」
  3. 姓。如汉代有平当。

平 [ pián ]

  1. 辨别。参见「平章百姓 」条。
玉门(玉門)yù mén
(1).宫阙,帝阙。《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背玉门以犇騖兮,蹇离尤而干詬。” 王逸 注:“玉门,君门。”
(2).饰玉的门。《晏子春秋·谏下十八》:“及 夏 之衰也,其王 桀 背弃德行,为璿室玉门。”《淮南子·道应训》:“ 文王 归,乃为玉门,筑 灵臺 ,相女童,击鐘鼓,以待 紂 之失也。”
(3).山名。《楚辞·刘向〈九叹·远游〉》:“回朕车俾西引兮,褰虹旗於 玉门 。” 王逸 注:“ 玉门 ,山名也。” 三国 魏 曹操 《陌上桑》诗:“驾虹霓,乘赤云,登彼 九疑 歷 玉门 。”
(4).古关名。即 玉门关 。《汉书·西域传序》:“﹝ 西域 ﹞东则接 汉 ,阸以 玉门 、 阳关 ,西则限以 葱岭 。” 南朝 宋 鲍照 《建除》诗:“成军入 玉门 ,士女献壶浆。” 宋 陆游 《枕上》诗:“荷锄家圃知何憾,犹胜生求入 玉门 。” 明 吴骐 《塞下曲》:“四牡騑騑出 玉门 ,詔持繒帛赐 乌孙 。”参见“ 玉门关 ”。
(5).中医谓处女的子宫口。《脉经·脉证》:“师曰:带下有三门,一曰胞门,二曰龙门,三曰玉门。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女属玉门。”  ——《漢語大詞典》
无垒(無壘)wú lěi
不设营垒。谓太平无事。《艺文类聚》卷四七引 南朝 梁 庾肩吾 《为武陵王谢拜仪同章》:“今者四郊无垒,天下同文。”  ——《漢語大詞典》
黄河清 huáng hé qīng
(1). 黄河 水本浑浊,古人以 黄河 水清为祥瑞的征兆。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夫 黄河 清而圣人生。”《旧唐书·五行志》:“ 宝应 元年九月甲午, 华州 至 陕州 二百餘里, 黄河 清,澄澈见底。”
(2).比喻难得、罕见的事。《宋史·包拯传》:“ 拯 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 包拯 笑比 黄河 清。”  ——《漢語大詞典》
男耕女织(男耕女織)nán gēng nǚ zhī
男的耕田,女的织布。旧时指农家男女分工辛勤劳动。 宋 罗泌 《路史·后纪十二·夏后氏》:“男耕女织,不夺其时。” 元 萨都剌 《过居庸关》诗:“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陈宣帝三》:“地之力,民之劳,男耕女织之所有,殫力以营之,积日以成之,委输以将之。”  ——《漢語大詞典》
休 xiū/xǔ《國語辭典》

休 [ xiū ]

  1. 歇息。如:「休養」、「休憩」。《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行者休於樹。」
  2. 停歇、終止。如:「休會」、「休學」。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蕭·香冷金猊〉詞:「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水滸傳·第五一回》:「若孩兒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
  3. 辭退官職、工作。如:「退休」。唐·杜甫〈旅夜書懷〉詩:「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唐·白居易〈自問〉詩:「宦途氣味已諳盡,五十不休何日休?」
  4. 丈夫主動向妻子解除婚約。《水滸傳·第八回》:「我不曾有半些兒點汙,如何把我休了?」《紅樓夢·第六八回》:「如今指名提我,要休我。」
  5. 喜悅、快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休。」《新唐書·卷九六·杜如晦傳》:「休戚與我均,何所避?」
  1. 不要、不可。如:「休想」、「休問」。唐·杜甫〈戲贈友〉詩二首之二:「勸君休歎恨,未必不為福。」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這的是兜率宮,休猜做了離恨天。」
  1. 美好。如:「休兆」、「休德」。唐·柳宗元〈與邕州李域中丞論陸卓啟〉:「累仕所至,必有休聲。」
  1. 福祿、吉慶。《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以禮承天之休。」《戰國策·魏策四》:「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2. 姓。漢封楚元王之子為休侯,後以邑為氏。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罷」、「了」。宋·李清照〈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詞:「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宋·呂勝己〈南鄉子·斗笠棹扁舟〉詞:「笑道漁翁太拙休。」

休 [ xiǔ ]

  1. 參見「休屠 」條。

休 [ xǔ ]

  1. 使溫暖。《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夫角之末,蹙於腦而休於氣。」通「煦」。
  2. 發出痛念、憐惜的聲音。《左傳·昭公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三國志·卷十四·魏書·蔣濟傳》:「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甲兵 jiá bīng
(1).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韩非子·十过》:“城廓不治,仓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邑无守具。”《新五代史·晋高祖纪》:“冬十月辛巳,禁造甲兵。”《清史稿·郑献亲王齐尔哈朗传》:“我国肇兴,治弓矢,缮甲兵,视将士若赤子,故人争效死,每战必克。”
(2).披甲的士兵。亦指军队。《荀子·王制》:“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南史·傅昭传》:“及 昭 至,有人夜见甲兵出。” 唐 高蟾 《宋汴道中》诗:“甲兵年正少,日久戍天涯。”《东周列国志》第七四回:“门幕中果伏有甲兵。”
(3).指战争;战乱。《左传·哀公十一年》:“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 汉 袁康 《越绝书·内传陈成恒》:“其君愚而不仁,其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有恶闻甲兵之心。” 唐 杜甫 《夜》诗之二:“甲兵年数久,赋敛夜深归。” 宋 陈与义 《夜赋》:“腐儒忧平世,况復值甲兵。” 元 萨都剌 《过居庸关》诗:“上天胡不呼六丁,驱之海外消甲兵?” 明 郑善夫 《秋夜》诗:“独客尚未送贫贱,四方况是多甲兵。”
(4). 清 代旗兵的一等兵。《清会典事例·兵部三·官制》:“又由驍骑校内,每翼派委虚衔防御一员,章京一员,并由甲兵内派委外官二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