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篇仁义存,于治非小补。

谢肃明代〕《过营丘

幽蓟既分燕,曲阜亦封鲁。全齐周四履,王室资夹辅。

眷言东大藩,镇靖自前古。左奠瀛海翻,右㩀泰山阻。

匪直形胜会,曾是贤哲处。丹书藏太公,内政脩仲父。

田单复社稷,鲁连委圭组。高风邈难攀,奇计畴为举。

伯王事复湮,末俗变风土。矧乃邹孟氏,特达王道语。

谅哉见阔迂,未可干世主。皇明御宇宙,文教戢威武。

七篇仁义存,于治非小补。伊余餐至言,无馁方自许。

重经纡辙地,瞻仰极延伫。雪宫有曩基,画邑无遗堵。

耿耿钦圣心,申章莫能抒。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七篇仁义小补

七篇 qī piān
七篇文章。特指《孟子》。该书七篇,故称。 清 阎若璩 《孟子生卒年月考》:“按 孔子 生卒出处年月,具见《史记·孔子世家》,而 孟子 独略。於是説者纷紜。余尝以七篇为主,参以《史记》等书,然后歷歷可考。” 清 邵懿辰 《仪宋堂后记》:“经火於 秦 ,《论语》伏於屋壁,《大学》《中庸》汨於《戴记》,而七篇夷於诸子。”  ——《漢語大詞典》
仁义(仁義)rén yì
(1).亦作“ 仁谊 ”。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孔颖达 疏:“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吕氏春秋·适威》:“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汉书·食货志上》:“陵夷至於 战国 ,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 唐 韩愈 《寄三学士》诗:“生平企仁义,所学皆 孔 周 。” 宋 王安石 《与王子醇书》:“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耶?”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 方旦 ( 朱方旦 )书示云,正心诚意,道德仁义,方可看 长安 春色。”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章:“银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2).方言。谓性情和顺善良。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 朝鲜 人民却是那样地仁义。”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倘若有人肯将我收留,让我改邪归正,咱从此以后,准要做个仁义之人。”  ——《漢語大詞典》
存 cún《國語辭典》

存 [ cún ]

  1. 省视、问候。《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臣迺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明史·卷一·太祖本纪》:「罢诸军需,存恤贫无告者,民大悦。」
  2. 存在、生存。如:「共存」、「生死存亡」。唐·杜甫〈无家别〉诗:「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3. 寄放、储蓄。如:「寄存」、「存款」。
  4. 有、心怀。如:「存心不良」、「心存仁厚」、「你存什么心?」
  5. 保留、留下。如:「存疑」、「去伪存真」、「硕果仅存」。
  6. 停滞。《红楼梦·第二○回》:「那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
  7. 思念。《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1. 姓。如宋代有存光孙。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治 zhì《國語辭典》

治 [ zhì ]

  1. 管理、统理。如:「统治」、「治国」。《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 诊疗。如:「治病」、「医治」。
  3. 整理、修建。如:「治水」、「整治」。《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缮治邮亭。」
  4. 研究。如:「治学」。《汉书·卷四九·鼌错传》:「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
  5. 惩罚。如:「治罪」、「处治」。《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治臣之罪。」
  6. 经营。如:「治产」。《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治 [ chí ]

  1. 之读音。
非 fēi《國語辭典》

非 [ fēi ]

  1. 不对的、不善的。如:「非分之想」。《书经·康诰》:「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2. 不同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1. 以为不好、不对。《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2. 反对、诋毁。如:「以古非今」。《荀子·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3. 不是。《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1. 不。如:「非同小可」、「非去不可」。《荀子·宥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1. 过失、恶行。如:「为非作歹」、「明辨是非」。《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2.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如:「亚非地带」、「中非技术合作」。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 fěi ]

  1. 诋毁、诽谤。《荀子·解蔽》:「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通「诽」。
小补(小補)xiǎo bǔ
(1).小小的补益。《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三国 魏 曹植 《上疏陈审举之义》:“愿得策马执鞭,首当尘露……虽无大益,冀有小补。” 清 顾炎武 《述古》诗:“至今《三礼》存,其学非小补。”如:不无小补。
(2).缝补小破绽处。如:小缝小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