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龙女(龍女)lóng nǚ
传说中指龙王的女儿。《古诗源·绵州巴歌》:“下白雨,取龙女,织得绢,二丈五。” 宋 梅尧臣 《发长芦江口》诗:“篙师柂工相整衣,龙女庙中来宰豨。” 清 李渔 《意中缘·拒妁》:“据我看起来,你是 观音 面前的龙女转世。” ——《漢語大詞典》
携 ( 攜 ) xié
携 [ xié ]
- 带:~手。~带。扶老~幼。
- 离,叛离:~离。~贰。
筐 kuāng《國語辭典》
筐 [ kuāng ]
名- 盛物的方形竹器。今称用竹篾或柳条等所编成的盛物器。如:「竹筐」、「箩筐」。《诗经·召南·采苹》:「于以盛之,维筐及筥。」汉·毛亨·传:「方曰筐,圆曰筥。」
到 dào《國語辭典》
到 [ dào ]
动- 抵达、到达。如:「火车到站」、「支票到期」、「坚持到底」。《文选·江淹·恨赋》:「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 往、去。如:「到非洲丛林探险。」、「我晚上到你家拜访。」
- 周密。如:「若有不到之处,尚请多多包涵!」《晋书·卷三二·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传》:「所奏恳到,形于翰墨,执省未究,以悲以惧。」《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君亲自然,匪由名教,敬授既同,情礼兼到。」
- 姓。如南朝宋有到彦之。
日南
周礼大司徒见日景下名后汉书郡国志日南郡五城注秦象郡武帝更 魏志公孙瓒传为郡吏刘太守坐事徵诣廷尉瓒为御车身执徒养及刘徙日南瓒具米肉于北芒上祭先人举觞祝曰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瘴气或恐不还与先人辞于此再拜慷慨而起时见者莫不歔欷 齐书扶南国传在日南之南大海西蛮中至唐书地理志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 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末元史地理志安南布政府路本日南郡象林县东汉 区连杀象林令自立国称林邑唐时有环王者徙国于占曰占城今布政乃林邑故地 博物志日南有野女群行见丈夫状皛目裸袒无衣䙏之庾信柳霞墓志铭除永化县令静寻欹案或吟长岑 远乍抚鸣瑟不以河阳为陋日南金柱合浦珠泉曾莫经怀未尝留目日江总广州刺史欧阳頠墓志巫山远曲喧骑吹于南 芳树清音肃军容于海截 ——《骈字类编》
扶桑 fú sāng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餘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 晋 郭璞 《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唐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2).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 注:“日出,下浴於 汤谷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 陶潜 《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逯钦立 校注:“扶桑,传説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 明 凌云翰 《关山雪霁图》诗:“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 颜光敏 《望华山》诗:“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輦过。”
(3).东方古国名。后亦代称 日本 。《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东夷海外, 碣石 、 扶桑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 在 大汉国 东二万餘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 扶桑 恨未能。” 元 王冕 《送颐上人归日本》诗:“上人住近 扶桑国 ,我家亦在 蓬莱 丘。” 鲁迅 《集外集拾遗·〈送增田涉君归国〉诗》:“ 扶桑 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4).植物名。灌木。叶卵形。花冠大型,有红、白等色。多栽于我国南方。全年开花,为著名的观赏植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扶桑》:“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緑,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一:“忆别 汤江 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 清 吴震方 《岭南杂记》卷下:“扶桑花, 粤 中处处有之,叶似桑而畧小,有大红、浅红、黄三色,大者开泛如芍药,朝开暮落,落已復开,自三月至十月不絶。”
(5).乐名。《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 伏羲 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参见“ 扶来 ”。 ——《漢語大詞典》
(2).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 注:“日出,下浴於 汤谷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 陶潜 《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逯钦立 校注:“扶桑,传説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 明 凌云翰 《关山雪霁图》诗:“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 颜光敏 《望华山》诗:“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輦过。”
(3).东方古国名。后亦代称 日本 。《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东夷海外, 碣石 、 扶桑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 在 大汉国 东二万餘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 扶桑 恨未能。” 元 王冕 《送颐上人归日本》诗:“上人住近 扶桑国 ,我家亦在 蓬莱 丘。” 鲁迅 《集外集拾遗·〈送增田涉君归国〉诗》:“ 扶桑 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4).植物名。灌木。叶卵形。花冠大型,有红、白等色。多栽于我国南方。全年开花,为著名的观赏植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扶桑》:“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緑,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一:“忆别 汤江 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 清 吴震方 《岭南杂记》卷下:“扶桑花, 粤 中处处有之,叶似桑而畧小,有大红、浅红、黄三色,大者开泛如芍药,朝开暮落,落已復开,自三月至十月不絶。”
(5).乐名。《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 伏羲 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参见“ 扶来 ”。 ——《漢語大詞典》
摘 zhāi《國語辭典》
摘 [ zhāi ]
动- 用手采取。如:「摘花」、「摘下」、「摘取」、「采摘」。《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二》:「掉下刚刀,摘了弓箭,脱却袍凯。」
- 选取。如:「摘录」。唐·李贺〈南园〉诗一三首之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 指出、批评。如:「指摘」。明·王世贞《艺苑巵言·卷一》:「诗不能无疵,虽三百篇亦有之,人自不敢摘耳。」
- 借贷。如:「东摘西借」。《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因为我们今儿个有点儿紧用项,找您摘给我们几百块钱用。」
摘 [ tì ]
动- 侵扰。《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西侵羌戎,东摘濊貊。」
- 发动。唐·元稹〈黄明府〉诗:「便邀连榻坐,兼共榜船行。」
叶 ( 葉 ) yè/xié《國語辭典》
- 「協 」的異體字。
饲 ( 飼 ) sì
饲 [ sì ]
- 喂养:~鸟。~育。~料。~草。~养。
- 喂家畜、家禽的食物:打草储~。
冰蚕(冰蠶)bīng cán
(1).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蚕。 晋 王嘉 《拾遗记·员峤山》:“有冰蚕长七寸,黑色,有角有鳞,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蠒,长一尺,其色五彩,织为文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经宿不燎。” 唐 王贞白 《寄郑谷》诗:“火鼠重收布,冰蚕乍吐丝。直须天上手,裁作领巾披。” 元 袁桷 《伯庸开平书事次韵》之一:“桂蠹除烦来 五岭 ,冰蚕却暑贡 三齐 。” 明 何大复 《七述》:“躡飞云之履,被明霞之紬,冰蚕莹肤,藻龙耀眸,缀以锦带,悬以 吴钩 。”
(2).普通蚕的美称。 唐 陈标 《长安秋思》诗:“ 吴 女秋机织曙霜,冰蚕吐丝月盈筐。” 宋 梅尧臣 《伤桑》诗:“柔条初变緑,春野忽飞霜;田妇搔蓬首,冰蚕絶茧肠。”
(3).有时也用于指蚕茧。 清 李渔 《蜃中楼·训女》:“冰蚕手自繅,溪浣身先导,督鮫人晓夜共织寒綃。” ——《漢語大詞典》
(2).普通蚕的美称。 唐 陈标 《长安秋思》诗:“ 吴 女秋机织曙霜,冰蚕吐丝月盈筐。” 宋 梅尧臣 《伤桑》诗:“柔条初变緑,春野忽飞霜;田妇搔蓬首,冰蚕絶茧肠。”
(3).有时也用于指蚕茧。 清 李渔 《蜃中楼·训女》:“冰蚕手自繅,溪浣身先导,督鮫人晓夜共织寒綃。”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