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启舆图,踪迹征史传。
一下东吴船,久留中立县。
故人致殷勤,行役成迁延。
忽惊月破腊,况喜雪见夋。
游壮乏厚装,期愆畏多谴。
黾勉渡长淮,迤逦违近甸。
云来芒砀青,树带隋堤茜。
睢水觅忠魂,梁园吊文彦。
饮马石涧冰,射兔沙田霰。
嵚岩陵交崤,蒗荡渠饯汳。
虎牢郑险失,龙门禹功敻。
太行西北来,少室东南见。
幽寻互明灭,奇观争绕旋。
缘河剧凌竞,仰关增畏懦。
窍一浑沌凿,场百髑髅战。
形势启舆图,踪迹征史传。
翻思所跋涉,抚己犹掉颤。
垢面色黴黎,皲手肤卷脔。
足茧黤叠胼,须冰白张片。
露食觇虚锅,风衣结断线。
腻衾烘虱虮,血弗贯獐<豸开>。
夜户伐棘遮,寒毡抱蒿荐。
圆惭伧裎,卧炕哂蛮僢。
涉患情靡欢,怀安意徒恋。
亲知为留连,伴侣相挽牵。
历历堠迎涂,亭亭邮带传。
蹭蹬苦厄塞,轩豁慊平衍。
亟心或先殴,涩步仍后殿。
噤口吹弃灰,困身踞停转。
劳矜南士乍,饥阻西值荐。
敢谓生不辰,所嗟命非戩。
呜呼穹壤大,局蹐尘埃贱。
儿嬉忘归荣,亲省借梦便。
策竹当仆僮,枕书侪属眷。
胡为支离公,何等文学掾。
不馂群马刍,希餐孤凤楝。
利器匪青萍,良材虚赤箭。
区区徒自珍,落落竟谁唁。
题诗哦暗灯,把笔呵冻砚。
纪行已稠叠,摭实聊贯穿。
传观代戏剧,归用诧闻见。
故人致殷勤,行役成迁延。
忽惊月破腊,况喜雪见夋。
游壮乏厚装,期愆畏多谴。
黾勉渡长淮,迤逦违近甸。
云来芒砀青,树带隋堤茜。
睢水觅忠魂,梁园吊文彦。
饮马石涧冰,射兔沙田霰。
嵚岩陵交崤,蒗荡渠饯汳。
虎牢郑险失,龙门禹功敻。
太行西北来,少室东南见。
幽寻互明灭,奇观争绕旋。
缘河剧凌竞,仰关增畏懦。
窍一浑沌凿,场百髑髅战。
形势启舆图,踪迹征史传。
翻思所跋涉,抚己犹掉颤。
垢面色黴黎,皲手肤卷脔。
足茧黤叠胼,须冰白张片。
露食觇虚锅,风衣结断线。
腻衾烘虱虮,血弗贯獐<豸开>。
夜户伐棘遮,寒毡抱蒿荐。
圆惭伧裎,卧炕哂蛮僢。
涉患情靡欢,怀安意徒恋。
亲知为留连,伴侣相挽牵。
历历堠迎涂,亭亭邮带传。
蹭蹬苦厄塞,轩豁慊平衍。
亟心或先殴,涩步仍后殿。
噤口吹弃灰,困身踞停转。
劳矜南士乍,饥阻西值荐。
敢谓生不辰,所嗟命非戩。
呜呼穹壤大,局蹐尘埃贱。
儿嬉忘归荣,亲省借梦便。
策竹当仆僮,枕书侪属眷。
胡为支离公,何等文学掾。
不馂群马刍,希餐孤凤楝。
利器匪青萍,良材虚赤箭。
区区徒自珍,落落竟谁唁。
题诗哦暗灯,把笔呵冻砚。
纪行已稠叠,摭实聊贯穿。
传观代戏剧,归用诧闻见。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形势(形勢)xíng shì
亦作“ 形埶 ”。
(1).形态;形体。《文子·自然》:“夫物有胜,唯道无胜,所以无胜者,以其无常形势也。” 唐 贾耽 《赋虞书歌》:“众书之中 虞 书巧,体法自然归大道,不同 怀素 只攻 颠 ,岂类 张芝 惟创草。形势素,筋骨老。”《水浒传》第一一一回:“ 焦山 上一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 山里寺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肘痈》“势小为癤势大痈”注:“形势小者为癤毒,形势大者为痈。”
(2).局势;情况。《文子·上德》:“质的张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也,形势之所致。” 唐 元稹 《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公既为刺史子,又多才,好读书,识理乱形势。” 元 邓玉宾 《粉蝶儿·红绣鞋》套曲:“陪着笑频哀告,镇着色下风雹,比这砍柴的形势恶。” 赵树理 《三里湾》二九:“实际上她的头脑还很清楚,能考虑到当前的形势是否对自己有利。”
(3).指趋势。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4).指文章的格局。 宋 秦观 《谢王学士书》:“凡方册所载,简牘所存,不见则已,苟有见焉,未尝不熟诵其文,精覈其义,纵观其形势而私掇其精华。”
(5).势力;力量。《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厉 幽 之后,王室缺,侯伯彊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 宋 曾巩 《契丹》:“ 宋 兴, 太祖 明经纶之体,尊择用将帅……所属任皆天下之材,委任专而听断明,豪杰之士得尽其智力以赴功。故养士少而形势强。”
(6).权势,权位。《荀子·正论》:“爵列尊,贡禄厚,形埶胜。” 杨倞 注:“形埶,谓埶位也。”
(7).引申指权贵。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於公卿之门,奔走於形势之途。” 宋 范仲淹 《范公墓志铭》:“初公为 洛阳 主簿,实典廪纳,而邑多权要,公必先细民而后形势。” 清 彭绍升 《陈和叔传》:“﹝ 陈和叔 ﹞不肯趋避形势、揣摩风气为巧言。”
(8).气势;声势。 宋 苏洵 《审敌》:“兵法曰:词卑者进也,词强者退也。今 匈奴 之君臣莫不张形势以夸我,此其志不欲战明矣。” 蒋光慈 《田野的风》四五:“‘知道了。’囚犯们这样齐声地回答着,仿佛如听了军令一般的形势。”
(9).地理状况;地势。《荀子·强国》:“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唐 刘知几 《史通·点烦》:“是以聚米为穀,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之易悉。” 清 程嗣立 《送边秀才入成都》诗:“向西形势参天出,稽古名流爱 蜀 行。” 杨朔 《万丈高楼平地起》:“1959年初夏,我来到海峡,爬上一座高山,想了望了望海山的形势。”
(10).险要之地。《南齐书·刘善明传》:“ 淮南 近畿,国之形势,自非亲贤,不使居之。” 宋 陈亮 《中兴论》:“精间谍以得虏人之情,据形势以动中原之心。”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四:“且又无名位之可以号召、形势之可以固守。”
(11).指地形险要。 宋 秦观 《鲜于子骏行状》:“公以 剑门 形势之地,当分权以制内外。” 清 沈葆桢 《察看海口船坞大概情形疏》:“自 闽安 而上, 洋屿 、 罗星塔 、 乌龙江 、 林浦 皆形势之区。”
(12).军阵;阵势。《汉书·艺文志》:“形势者,靁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上命诸将按兵不战,示以形势。”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捷智·洪钟》:“舟中, 朝京 与客奕, 钟 在旁諦观久之,悟其形势,导父累胜。” ——《漢語大詞典》
(1).形态;形体。《文子·自然》:“夫物有胜,唯道无胜,所以无胜者,以其无常形势也。” 唐 贾耽 《赋虞书歌》:“众书之中 虞 书巧,体法自然归大道,不同 怀素 只攻 颠 ,岂类 张芝 惟创草。形势素,筋骨老。”《水浒传》第一一一回:“ 焦山 上一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 山里寺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肘痈》“势小为癤势大痈”注:“形势小者为癤毒,形势大者为痈。”
(2).局势;情况。《文子·上德》:“质的张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或召之也,形势之所致。” 唐 元稹 《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公既为刺史子,又多才,好读书,识理乱形势。” 元 邓玉宾 《粉蝶儿·红绣鞋》套曲:“陪着笑频哀告,镇着色下风雹,比这砍柴的形势恶。” 赵树理 《三里湾》二九:“实际上她的头脑还很清楚,能考虑到当前的形势是否对自己有利。”
(3).指趋势。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4).指文章的格局。 宋 秦观 《谢王学士书》:“凡方册所载,简牘所存,不见则已,苟有见焉,未尝不熟诵其文,精覈其义,纵观其形势而私掇其精华。”
(5).势力;力量。《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厉 幽 之后,王室缺,侯伯彊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 宋 曾巩 《契丹》:“ 宋 兴, 太祖 明经纶之体,尊择用将帅……所属任皆天下之材,委任专而听断明,豪杰之士得尽其智力以赴功。故养士少而形势强。”
(6).权势,权位。《荀子·正论》:“爵列尊,贡禄厚,形埶胜。” 杨倞 注:“形埶,谓埶位也。”
(7).引申指权贵。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於公卿之门,奔走於形势之途。” 宋 范仲淹 《范公墓志铭》:“初公为 洛阳 主簿,实典廪纳,而邑多权要,公必先细民而后形势。” 清 彭绍升 《陈和叔传》:“﹝ 陈和叔 ﹞不肯趋避形势、揣摩风气为巧言。”
(8).气势;声势。 宋 苏洵 《审敌》:“兵法曰:词卑者进也,词强者退也。今 匈奴 之君臣莫不张形势以夸我,此其志不欲战明矣。” 蒋光慈 《田野的风》四五:“‘知道了。’囚犯们这样齐声地回答着,仿佛如听了军令一般的形势。”
(9).地理状况;地势。《荀子·强国》:“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唐 刘知几 《史通·点烦》:“是以聚米为穀,贼虏之虚实可知,画地成图,山川之形势之易悉。” 清 程嗣立 《送边秀才入成都》诗:“向西形势参天出,稽古名流爱 蜀 行。” 杨朔 《万丈高楼平地起》:“1959年初夏,我来到海峡,爬上一座高山,想了望了望海山的形势。”
(10).险要之地。《南齐书·刘善明传》:“ 淮南 近畿,国之形势,自非亲贤,不使居之。” 宋 陈亮 《中兴论》:“精间谍以得虏人之情,据形势以动中原之心。”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四:“且又无名位之可以号召、形势之可以固守。”
(11).指地形险要。 宋 秦观 《鲜于子骏行状》:“公以 剑门 形势之地,当分权以制内外。” 清 沈葆桢 《察看海口船坞大概情形疏》:“自 闽安 而上, 洋屿 、 罗星塔 、 乌龙江 、 林浦 皆形势之区。”
(12).军阵;阵势。《汉书·艺文志》:“形势者,靁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上命诸将按兵不战,示以形势。”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捷智·洪钟》:“舟中, 朝京 与客奕, 钟 在旁諦观久之,悟其形势,导父累胜。” ——《漢語大詞典》
启 ( 啓 啟 ) qǐ
启 [ qǐ ]
- 打开:~封。~门。某某~。~齿。
- 开始:~用。~程。~运。
- 开导:~迪。~发。~蒙。~示。~明(古代指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出现在东方天空的金星)。承上~下。
- 陈述:~事。
- 书信:书~。小~。
舆图(輿圖)yú tú
(1).疆土;土地。 北周 庾信 《齐王进白兔表》:“臣闻舆图欲远,则玉虎晨鸣;辙迹方开,则银麞入贡。” 宋 陆游 《书事》诗:“闻道舆图次第还, 黄河 依旧抱 潼关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士阶条例》》:“惟思天命方新,四海渐归真道;舆图日广,万方定必观光。”
(2).地图。 清 马廷櫆 《荆卿故里》诗:“一卷舆图计已麤,单车竟入虎狼都。”《清史稿·天文志一》:“ 圣祖 亲釐象数,究极精微,前后製新仪七,测日月星辰,则穷极分秒;度舆图经纬,则徧歷幅陨。”参见“ 舆地图 ”。 ——《漢語大詞典》
(2).地图。 清 马廷櫆 《荆卿故里》诗:“一卷舆图计已麤,单车竟入虎狼都。”《清史稿·天文志一》:“ 圣祖 亲釐象数,究极精微,前后製新仪七,测日月星辰,则穷极分秒;度舆图经纬,则徧歷幅陨。”参见“ 舆地图 ”。 ——《漢語大詞典》
踪迹(蹤蹟)zōng jì
亦作“ 踪跡 ”。亦作“ 踪蹟 ”。亦作“踪蹟”。亦作“踪跡”。
(1).脚印;足迹。 汉 焦赣 《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 郭 氏之虚。不见踪跡,使伯心忧。” 前蜀 韦庄 《虎迹》诗:“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跡渐成群。” 宋 苏轼 《蔡州道上遇雪》诗之二:“踪跡尚可寻,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踪跡含沙射,销骨谗言刺骨悲。” 洪深 《申屠氏》第五本:“又说发觉后,如何领着众人追寻,不见踪迹。”
(2).行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踪跡连王,王使人候伺 汉 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 唐 牟融 《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 季子 金,半生踪跡任浮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犹冀父母尚在人间,随在探访,而终无踪蹟矣。” 清 李渔 《慎鸾交·首奸》:“凡有踪蹟可疑及阴行魘魅者,即是奸党。”《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秦穆公 使人访 重耳 踪跡,知其在 楚 ,已数月矣。”
(3).事物所遗留的痕迹。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又检温鐺中犹如常酒气,瓦盆中被水汤无气,都不见药踪迹,竟不测何所因託。”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鬼》:“寻之数日,果见有枯井踪跡。掘之,得所弃尸。”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夫地处要荒,开化稍后,君臣既立,而酋长时代之遗语,踪迹未亡,则其名号,又多错杂。”
(4).前人的遗迹。多指操行、学术、书画而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不师古之踪跡,犹蒙被而卧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凡字之为体,缓不如紧,润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轻。考古人踪跡,其言不妄也。” 明 唐顺之 《与李少卿中麓书》:“ 会稽 禹穴 之间, 龙门 太史踪迹所在,兄倘亦有意乎?”
(5).交往;来往。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交游踪跡诡祕,莫有知其端者。”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臣与 修 踪跡素疎, 修 之待臣亦薄。” 清 恽敬 《答蒋如松书》:“今又三易寒暑矣,与足下踪跡不可谓不疏。”
(6).行动;行为。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三出:“后来又有一箇光棍,叫做 昌多心 ,説这箇小印记儿,入他罪不得,他既有这样踪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文明小史》第十六回:“当下师徒五个人,因见这两人踪跡奇怪,或者是甚么新学朋友,不可当面错过,於是仍旧坐下,查看他们的行动。” 茅盾 《昙》五:“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踪迹;她实在不愿意见他。”
(7).指起居、供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开赵埋铭》:“观 赵 生平,不愧为忠义奇杰之士,且踪跡在吾 吴 最久。”
(8).来历;出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遂携至家,拜母。母疑其踪跡,俾子遣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邬生艳遇》:“﹝丽人﹞笑曰:‘郎志在美妇,妾志在情郎,偶听高吟,知情之所钟,故冒嫌学私奔之 红拂 ,郎何必嘵嘵询踪跡。’”
(9).按行踪影迹追查、追寻。《史记·孟尝君列传》:“ 湣王 乃惊,而踪跡验问, 孟尝君 果无反谋。” 明 方孝孺 《大司农张公行状》:“妖寇有败而微服行乞民间者,后就擒,吏踪跡其宿食,逆旅家皆欲论诛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命中缺水》:“侍郎忽念此妇养育之恩,使人踪蹟之。其妇尚在,年七十餘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恐为 许 兵踪跡,故又买舟南来。” 郭沫若 《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 李悝 、 吴起 、 商鞅 都出于儒家的 子夏 ,是所谓 子夏氏 之儒; 慎到 和 申不害 是属于 黄 老 学派。”
亦作“踪跡”。 见“ 踪迹 ”。
亦作“踪蹟”。 见“ 踪迹 ”。 ——《漢語大詞典》
(1).脚印;足迹。 汉 焦赣 《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 郭 氏之虚。不见踪跡,使伯心忧。” 前蜀 韦庄 《虎迹》诗:“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跡渐成群。” 宋 苏轼 《蔡州道上遇雪》诗之二:“踪跡尚可寻,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踪跡含沙射,销骨谗言刺骨悲。” 洪深 《申屠氏》第五本:“又说发觉后,如何领着众人追寻,不见踪迹。”
(2).行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踪跡连王,王使人候伺 汉 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 唐 牟融 《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 季子 金,半生踪跡任浮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犹冀父母尚在人间,随在探访,而终无踪蹟矣。” 清 李渔 《慎鸾交·首奸》:“凡有踪蹟可疑及阴行魘魅者,即是奸党。”《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秦穆公 使人访 重耳 踪跡,知其在 楚 ,已数月矣。”
(3).事物所遗留的痕迹。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又检温鐺中犹如常酒气,瓦盆中被水汤无气,都不见药踪迹,竟不测何所因託。”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鬼》:“寻之数日,果见有枯井踪跡。掘之,得所弃尸。”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夫地处要荒,开化稍后,君臣既立,而酋长时代之遗语,踪迹未亡,则其名号,又多错杂。”
(4).前人的遗迹。多指操行、学术、书画而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不师古之踪跡,犹蒙被而卧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凡字之为体,缓不如紧,润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轻。考古人踪跡,其言不妄也。” 明 唐顺之 《与李少卿中麓书》:“ 会稽 禹穴 之间, 龙门 太史踪迹所在,兄倘亦有意乎?”
(5).交往;来往。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交游踪跡诡祕,莫有知其端者。”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臣与 修 踪跡素疎, 修 之待臣亦薄。” 清 恽敬 《答蒋如松书》:“今又三易寒暑矣,与足下踪跡不可谓不疏。”
(6).行动;行为。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三出:“后来又有一箇光棍,叫做 昌多心 ,説这箇小印记儿,入他罪不得,他既有这样踪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文明小史》第十六回:“当下师徒五个人,因见这两人踪跡奇怪,或者是甚么新学朋友,不可当面错过,於是仍旧坐下,查看他们的行动。” 茅盾 《昙》五:“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踪迹;她实在不愿意见他。”
(7).指起居、供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开赵埋铭》:“观 赵 生平,不愧为忠义奇杰之士,且踪跡在吾 吴 最久。”
(8).来历;出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遂携至家,拜母。母疑其踪跡,俾子遣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邬生艳遇》:“﹝丽人﹞笑曰:‘郎志在美妇,妾志在情郎,偶听高吟,知情之所钟,故冒嫌学私奔之 红拂 ,郎何必嘵嘵询踪跡。’”
(9).按行踪影迹追查、追寻。《史记·孟尝君列传》:“ 湣王 乃惊,而踪跡验问, 孟尝君 果无反谋。” 明 方孝孺 《大司农张公行状》:“妖寇有败而微服行乞民间者,后就擒,吏踪跡其宿食,逆旅家皆欲论诛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命中缺水》:“侍郎忽念此妇养育之恩,使人踪蹟之。其妇尚在,年七十餘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恐为 许 兵踪跡,故又买舟南来。” 郭沫若 《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 李悝 、 吴起 、 商鞅 都出于儒家的 子夏 ,是所谓 子夏氏 之儒; 慎到 和 申不害 是属于 黄 老 学派。”
亦作“踪跡”。 见“ 踪迹 ”。
亦作“踪蹟”。 见“ 踪迹 ”。 ——《漢語大詞典》
征 ( 徵 ) zhēng《國語辭典》
征 [ zhēng ]
動- 遠行。如:「長征」、「遠征」。《詩經·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
- 討伐。如:「征伐」、「征戍」、「南征北討」。《漢書·卷七·武帝紀》:「遣貳師將軍李廣利,發天下謫民西征大宛。」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 課徵。如:「征稅」、「橫征暴斂」。
- 強取、爭奪。《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 賦稅。《孟子·盡心下》:「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 姓。如宋代有征集。
史传(史傳)shǐ chuán
史册;历史。《晋书·郑方传》:“博涉史传。”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歷代史传,无不贯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关帝 祠中,皆塑 周将军 ,其名则不见於史传。” 阿英 《方志敏同志早年写的小说》:“研究他的史传和文学生活,都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