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旄黄钺两京平,甘雨和风四海清。
白旄黄钺两京平,甘雨和风四海清。
师出万全非用武,将资三杰在推诚。
苍龙挟雨迎车骑,彩凤穿云送旆旌。
献颂偶蒙天一笑,行看作乐著功成。
师出万全非用武,将资三杰在推诚。
苍龙挟雨迎车骑,彩凤穿云送旆旌。
献颂偶蒙天一笑,行看作乐著功成。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白旄 bái máo
(1).古代的一种军旗。竿头以牦牛尾为饰,用以指挥全军。《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史记·卫康叔世家》:“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三国演义》第五回:“次日筑臺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鉞,兵符将印,请 绍 登坛。”
(2).喻出师征伐。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诗:“白旄黄鉞定两 京 ,擒 充 戮 竇 四海清。” 明 无名氏 《智降秦叔宝》第一折:“某乃 李世民 是也,本贯 河 东 太原 人氏,父乃 唐公 李渊 。自因 隋 朝乱政,天下纵横,某十八岁同父起义,白旄黄鉞,平定两京。” ——《漢語大詞典》
(2).喻出师征伐。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诗:“白旄黄鉞定两 京 ,擒 充 戮 竇 四海清。” 明 无名氏 《智降秦叔宝》第一折:“某乃 李世民 是也,本贯 河 东 太原 人氏,父乃 唐公 李渊 。自因 隋 朝乱政,天下纵横,某十八岁同父起义,白旄黄鉞,平定两京。” ——《漢語大詞典》
黄钺(黄鉞)huáng yuè
饰以黄金的长柄斧子。天子仪仗,亦用以征伐。《书·牧誓》:“王左杖黄鉞,右秉白旄以麾。” 孔颖达 疏引《广雅》:“鉞,斧也。斧称黄鉞,故知以黄金饰斧也。”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金斧,黄鉞也。 三代 通制,用之以断斩,今以金斧黄鉞为乘舆之饰。 武王 以黄鉞斩 紂 头,故王者以为戒。大将军出征,特加黄鉞者,以铜为之,以黄金涂刃及柄,不得纯金也。得赐黄鉞,则斩持节将也。” 元 耶律楚材 《和李世荣韵》:“翠华来北闕,黄鉞讨南疆。” 郭沫若 《长春集·纪念“七七”》:“盟刑白马挥黄鉞,誓缚苍龙树赤旗。” ——《漢語大詞典》
两京(兩京)liǎng jīng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周 代的 镐京 和 雒邑 。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窃强 秦 之三辅,陷隆 周 之两京。”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汉 、 唐 的 长安 和 洛阳 。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 唐 杜甫 《戏赠阌乡秦少府短歌》:“今日时清两京道,相逢苦觉人情好。”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宋 代的 开卦府 和 河南府 。《宋史·太宗纪二》:“﹝ 雍熙 三年﹞九月丙寅朔,减两京诸州繫囚流以下一等,杖罪释之。” 宋 梅尧臣 《晚坐北轩望昭亭山》诗:“少客两京间,熟游 嵩 与 华 。”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元 代的 大都 和上都 开平 。 元 周伯琦 《天马行应制作》:“属车岁岁幸两京,八鸞承御壮瞻视。”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十八:“万古龙门镇两京,悬崖飞瀑一般清。”
(5).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北京 和 南京 。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祝京兆书〈两京赋〉》:“昔在 武昌 人家见 祝京兆 行书 都元敬 《两京赋》,两京者,即 明 之 北京 、 南京 。” 陈毅 《读时下杂文因忆鲁迅为长歌志感》:“ 重庆 有 老蒋 ,两京踞敌伪。”
(6).借指两 汉 。《陈书·儒林传·沈不害》:“故东胶西序,事隆乎 三代 ;环林璧水,业盛於两 京 。” 张舜徽 《广校雠略》卷一:“叙及 三代 ,则移録《尚书》;事涉两 京 ,则称举《史》《汉》。” ——《漢語大詞典》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汉 、 唐 的 长安 和 洛阳 。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 唐 杜甫 《戏赠阌乡秦少府短歌》:“今日时清两京道,相逢苦觉人情好。”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宋 代的 开卦府 和 河南府 。《宋史·太宗纪二》:“﹝ 雍熙 三年﹞九月丙寅朔,减两京诸州繫囚流以下一等,杖罪释之。” 宋 梅尧臣 《晚坐北轩望昭亭山》诗:“少客两京间,熟游 嵩 与 华 。”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元 代的 大都 和上都 开平 。 元 周伯琦 《天马行应制作》:“属车岁岁幸两京,八鸞承御壮瞻视。”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十八:“万古龙门镇两京,悬崖飞瀑一般清。”
(5).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北京 和 南京 。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祝京兆书〈两京赋〉》:“昔在 武昌 人家见 祝京兆 行书 都元敬 《两京赋》,两京者,即 明 之 北京 、 南京 。” 陈毅 《读时下杂文因忆鲁迅为长歌志感》:“ 重庆 有 老蒋 ,两京踞敌伪。”
(6).借指两 汉 。《陈书·儒林传·沈不害》:“故东胶西序,事隆乎 三代 ;环林璧水,业盛於两 京 。” 张舜徽 《广校雠略》卷一:“叙及 三代 ,则移録《尚书》;事涉两 京 ,则称举《史》《汉》。” ——《漢語大詞典》
平 píng《國語辭典》
平 [ píng ]
形- 不高不低、不凸出的。如:「平地」、「平房」、「平沙」。唐·王维〈观猎〉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宋·陆游〈初发夷陵〉诗:「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 协调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
- 均等的。如:「平均」、「平等」。
- 安宁的。如:「心平气和」、「风平浪静」。唐·王湾〈次北固山下〉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没有战争的。如:「和平」、「太平」。唐·韩愈〈争臣论〉:「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
- 寻常的。如:「平日」、「平时」、「平常」。
- 不分胜负的。如:「平手」。
- 缺少变化的。如:「声音低平」。
- 公正的、无偏倚的。如:「平分」、「平反」。
- 不高不低的。如:「平推」、「平铲」。
- 使安定、征服。如:「平乱」、「跨海平魔」。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媾和、和好。《左传·桓公八年》:「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
- 压抑。如:「怨气难平」。
- 犁平、辗平、推平。如:「去将地平一平。」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平声 」条。
- 大陆地区北平市的简称。如:「王兄今日赴平公干。」
- 姓。如汉代有平当。
平 [ pián ]
动- 辨别。参见「平章百姓 」条。
甘雨 gān yǔ
适时好雨。《诗·小雅·甫田》:“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孔颖达 疏:“甘雨者,以长物则为甘,害物则为苦。”《淮南子·主术训》:“甘雨时降,五穀蕃植。”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和风拂林,甘雨润物。” ——《漢語大詞典》
和风(和風)hé fēng
温和的风。多指春风。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一:“和风容与,明日映天。” 唐 杜甫 《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诗:“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 明 刘基 《春雨三绝句》之一:“春雨和风细细来,园林取次发枯荄。”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和风拂林,甘雨润物。” ——《漢語大詞典》
四海 sì hǎi
(1).古以 中国 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 孔 传:“距,至也。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孟子·告子下》:“ 禹 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 禹 以四海为壑。”《淮南子·俶真训》:“神经於 驪山 、 太行 而不能难,入於四海、九江而不能濡。”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所谓抱萤烛於环堵之内者,不见天光之焜烂;侣鮋鰕於跡水之中者,不识四海之浩汗。”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 唐 李绅 《古风》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清 李渔 《玉搔头·拈要》:“谁想四海虽宽,少 西施 而多 嫫母 ;六宫虚设,有粉黛而无姿容。”
(3).指全世界各处。如:放之四海而皆准。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史记·五帝本纪》:“南抚 交阯 、 北发 ;西, 戎 、 析枝 、 渠廋 、 氐 、 羌 ;北, 山戎 、 发 、 息慎 ;东, 长 、 鸟夷 。四海之内,咸戴 帝舜 之功。”《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既闻 大宛 及 大夏 、 安息 之属皆大国……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你老人家不知,如今知府、知县相公也都来往,好不四海。”《文明小史》第十八回:“这位 四海 兄,是 浦东 丝厂里的总帐房,最爱朋友,为人极其四海。”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治安主任 盛清明 很四海地招呼 邓秀梅 。”
(6).神祇名。《史记·封禅书》:“而 雍 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 风伯 、 雨师 、 四海 、 九臣 、 十四臣 、 诸布 、 诸严 、 诸逑 之属,百有餘庙。”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漢語大詞典》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 唐 李绅 《古风》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清 李渔 《玉搔头·拈要》:“谁想四海虽宽,少 西施 而多 嫫母 ;六宫虚设,有粉黛而无姿容。”
(3).指全世界各处。如:放之四海而皆准。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史记·五帝本纪》:“南抚 交阯 、 北发 ;西, 戎 、 析枝 、 渠廋 、 氐 、 羌 ;北, 山戎 、 发 、 息慎 ;东, 长 、 鸟夷 。四海之内,咸戴 帝舜 之功。”《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既闻 大宛 及 大夏 、 安息 之属皆大国……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你老人家不知,如今知府、知县相公也都来往,好不四海。”《文明小史》第十八回:“这位 四海 兄,是 浦东 丝厂里的总帐房,最爱朋友,为人极其四海。”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治安主任 盛清明 很四海地招呼 邓秀梅 。”
(6).神祇名。《史记·封禅书》:“而 雍 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 风伯 、 雨师 、 四海 、 九臣 、 十四臣 、 诸布 、 诸严 、 诸逑 之属,百有餘庙。”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漢語大詞典》
清 qīng《國語辭典》
清 [ qīng ]
形- 澄净、纯洁。与「浊」相对。如:「清洁」、「清澈」。《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高洁、廉洁。如:「清望」、「清廉」、「清士」。元·郑廷玉《冤家债主·第四折》:「法正天须顺,官清民自安。」
- 寂静。如:「冷清」、「清静」。
- 秀美。如:「眉清目秀」。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六首之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 安定、太平。如:「清平盛世」。《文选·曹植·送应氏诗二首之一》:「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 单纯的。如:「清一色」、「清唱」。
- 净尽、一点也不留。如:「债还清了。」、「书款付清了。」
- 详细、明白。如:「点清数目」、「查清户口」、「誊清作文」。
- 使干净、使整齐。如:「清洗」、「清理」、「清除」。
- 整顿。如:「清党」、「肃清」。
- 结帐。如:「清帐」、「清算」、「结清余欠」。
- 点检(清楚)。如:「清点」、「清仓」。《儒林外史·第六回》:「你们各人管的田房、利息帐目,都连夜攒造清完,先送与我逐细看过。」
- 朝代名。参见「清朝 」条。
- 参见「血清 」条。
- 姓。如宋代有清贤。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