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折周伦类,直方向朋徒。

王廷陈明代〕《咏怀(一十六首)

儒生峭崖岸,抗颜论诗书。
磬折周伦类,直方向朋徒。
吐辞厉信义,皎日耀天衢。
外表高洁谈,腹内蕴穿窬。
命侣发瘗子,探口出含珠。
金椎碎腐颊,青青歌应胪。
圣言岂不伟,反为行劫需。
诵说苟非人,阶乱岂胜诛。¤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磬折伦类直方朋徒

磬折 qìng shé
(1).弯腰。表示谦恭。《礼记·曲礼下》:“立则磬折垂佩。”《后汉书·马援传》:“ 述 鸞旗旄骑,警蹕就车,磬折而入。” 李贤 注:“磬折者,屈身如磬之曲折,敬也。” 唐 杜甫 《遣遇》诗:“磬折辞主人,开帆驾洪涛。”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是夕月明,余步阶上,仰见树杪两红衣人向余磬折拱揖,冉冉渐没。” 章炳麟 《訄书·明独》:“总是杂术也,以一身教乡井,有贤不肖,或觵之,或挞之,或具染请之,皆磬折而愿为之尸,父师之独也。”
(2).犹言卑躬屈膝;受屈辱。 清 周亮工 《庚子重九前四日板屋欲雨》诗之十三:“展转逢彼怒,磬折自心酸。” 章炳麟 《訄书·不加赋难》:“使八旗之无餉乾甲米,则岁节五百万而赢。今几十三万万矣。以是通商惠工而实军府,何功之不成,而何师之不举?其又磬折徒跣以承白人之頩怒也。”
(3).泛指人身、物体或自然形态曲折如磬。《周礼·考工记·韗人》:“为皋鼓,长寻有四尺,鼓四尺,倨句,磬折。” 郑玄 注:“磬折,中曲之,不参正也。” 唐 杜元颖 《玉水记方流》诗:“斗迴虹气见,磬折紫光浮。”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知隆兴府徐公墓志铭》:“异时 浦港 磬折以趋海。”《隐居通议·诗歌四》引 元 黄载 《斗蟆图诗》:“髯翁磬折目胜负,突眼老嫗探头覷。”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三:“兴至则乔装挥麈,俯仰磬折,摹写曲情。”
(4).形容声音抑扬宛转。《文选·潘岳〈笙赋〉》:“诀厉悄切,又何磬折?” 李善 注:“磬折,言其声若磬形之曲折也。”  ——《漢語大詞典》
周 zhōu《國語辭典》

周 [ zhōu ]

  1. 完密、严谨。如:「周密」、「周详」。《说文解字·口部》:「周,密也。」《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
  2. 全部、整个。如:「周身」。
  1. 朝代名:➊ ​ 参见「周朝 」条。➋ ​ 参见「[[北周]]」条。➌ ​ 唐朝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➍ ​ 参见「[[后周]]」条。
  2. 环绕区域的外围部分。如:「四周」、「圆周」、「周围」。
  3. 量词。计算环绕次数的单位。如:「环岛一周」、「绕场两周」。
  4. 满一年。如:「周年」、「周岁」。通「周」。
  5. 姓。如明代有周顺昌。
  1. 环绕。如:「周而复始」。《楚辞·屈原·九歌·湘君》:「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2. 救济、援助。如:「周济」。《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夷王梅赜等并帅支党来附逊,逊倾财帛,周赡经恤。」通「赒」。
  1. 普遍、全、都。如:「众所周知」。《易经·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伦类(倫類)lún lèi
(1).事物之条理次序。《荀子·劝学》:“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荀子·臣道》:“礼义以为文,伦类以为理。”
(2).指按不同的等类区分事物,使之条理化。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皇子概作合传为非》:“凡史宜据事实书,不必下褒贬。然分析伦类,则不可无。”
(3).流辈。 唐 方干 《偶作》诗:“若於巖洞求伦类,今古疏愚似我多。”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紫庭 见解超卓,迥出伦类。”
(4).指类同。 郭沫若 《暴虎辞》:“这在形式上和内容与前面诸作均不相伦类。”
(5).人伦道德之理。 宋 叶适 《李氏中洲记》:“反伦类者易知,合性命者难辨。” 宋 叶适 《叶君墓志铭》:“君读书通古今,以伦类治家,使之服善而成材。”  ——《漢語大詞典》
直方 zhí fāng
公正端方。《韩诗外传》卷一:“廉洁直方,疾乱不治,恶邪不匡,虽居乡里,若坐涂炭。”《后汉书·杨震传论》:“ 延光 之閒, 震 为上相,抗直方以临权枉,先公道而后身名,可谓怀王臣之节,识所任之体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不畏彊御,气流墨中,无纵诡随,声动简外,乃称絶席之雄,直方之举耳。” 宋 范仲淹 《与孙明复书》:“足下直方而孤,非求荣之人。” 清 刘大櫆 《祭舅氏文》:“呜呼舅氏,以君之毅然直方长者,而天乃絶其嗣续。”  ——《漢語大詞典》
向 ( 曏 ) xiàng《國語辭典》

向 [ xiàng ]

  1. 北面的窗户。《说文解字·宀部》:「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2. 方位。如:「方向」、「晕头转向」。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南北向皆有脊中亘。」
  3. 意志之归趋。如:「志向」、「意向」。
  4.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莒县南。
  5. 姓。如晋代有向秀。
  1. 对著、朝著。如:「向阳」、「相向」。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2. 崇尚、景仰。如:「人心向背」。《史记·卷一二○·汲黯传》:「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贾敦颐传》:「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3. 偏袒、偏爱。如:「爸爸总是向著小妹。」
  4. 临近、接近。如:「向晚」。唐·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二首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1. 昔日、从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唐·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
  1. 一直以来、从来。如:「向来」、「向有研究」。《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2. 方才、刚才。《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永功传》:「向见年少妇人自水边小径去矣。」
  1. 表动作的方向、对象。如:「向前看」、「向人请教」。
朋徒 péng tú
(1).弟子;朋辈。《后汉书·儒林传序》:“自 安帝 览政,薄於蓺文,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 唐 戎昱 《冬夜宴梁十三厅》诗:“家为朋徒罄,心缘翰墨劳。” 宋 真德秀 《游鼓山》诗:“忆昨汎莲日,选胜邀朋徒。”
(2).朋党;党徒。《后汉书·党锢传序》:“﹝ 房植 、 周福 ﹞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 章士钊 《〈苏报案始末记〉叙》:“词锋朝发,緹骑夕至,行见朋徒骇散,机关捣毁,所期者必不达。”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