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思发愤懑,自兹绝交游。
王廷陈〔明代〕《咏怀三十四首 其二十四》
僶俛信无当,踯躅常苦忧。伤哉世路交,同源终异流。
执手爱不浅,转面起见雠。倾侧忍负欺,怨毒生绸缪。
弯弓日相向,乘利来迫遒。薛公一获罪,宾客谁顾留。
炎炎廷尉门,灰冷令人愁。胡越使相为,安危在一舟。
轻薄市中童,反复诚独羞。烦思发愤懑,自兹绝交游。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烦 ( 煩 ) fán
烦 [ fán ]
- 苦闷,急躁:~躁。~乱。~恼。~闷。~郁。心~意乱。
- 又多又乱:不厌其~。要言不~。~絮。~琐。~冗。~文。麻~。
- 搅扰:~扰。~嚣。
- 敬辞,表示请、托:~劳。~请。
思 sī/sāi《國語辭典》
思 [ sī ]
动- 考虑。如:「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想念、怀念。如:「思亲」、「思家」。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悲悼。《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 心绪、心情。如:「情思」、「愁思」。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 想法、意念。如:「心思」、「文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
- 姓。如明代有思志道。
- 用于句首,无义。《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 用于句中,无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 [ sāi ]
形- 䯱思:胡须多的样子。《集韵·平声·咍韵》:「䰄,䯱䰄,多须貌。或作思。」
思 [ sì ]
名- 之读音。
发愤(發憤)fā fèn
(1).勤奋;决心努力。《史记·孔子世家》:“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絶交,斯诚感激有为而然。”《宋史·文苑传五·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徐翁》:“督尚书兄弟发愤为学,相继登第。” 丁玲 《过年》:“ 小菡 要发愤读书,要争气。”参见“ 发愤忘食 ”。
(2).发奋振作。 汉 班固 《东都赋》:“於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尔发愤,应若兴云。”《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故 汉 世有发愤张胆,争膏身於夷狄以要功名,多矣。”《南史·文学传·祖皓》:“逆竖滔天,王室如燬,正是义夫发愤之秋,志士忘躯之日。”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一折:“有等人精神发愤,都待要习文演武立功勋。”《明史·欧阳一敬传》:“自 严嵩 败,言官争发愤论事, 一敬 尤敢言。”
(3).发泄愤懑。《楚辞·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史记·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原兹文之设,迺发愤以表志。” 唐 成玄英 《〈庄子〉序》:“﹝ 庄周 ﹞当 战国 之初,降衰 周 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 明 何景明 《述归赋》:“ 左氏 著《国语》, 马迁 抽《史记》, 荀卿 董子 之流,皆有论譔,大抵困屈穷阨,发愤述作。”
(4).激起愤慨;激于义愤。《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后汉书·袁术传》:“ 董卓 无道,陵虐王室……天子播越,宫庙焚毁,是以豪桀发愤,沛然俱起。”《晋书·刘琨传》:“逆胡 刘聪 ,敢率犬羊,冯陵輦轂,人神发愤,遐邇奋怒。”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无位於朝,忧国遑遑。发愤抗言,忠鯁激昂。”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盖 秦 灭六国,四方怨恨,而 楚 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 秦 。”
(5).犹含恨。《汉书·司马迁传》:“是岁,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晋 潘岳 《马汧督诔》:“慨慨 马生 ,硠硠高致。发愤囹圄,没而犹眡。” 唐 刘知几 《史通·五行志杂驳》:“ 昭子 以纳君不遂,发愤而卒。”《明史·刘源清传》:“ 振 前为乱卒所拥,实不反,诣 源清 自明。不能白,发愤自杀。” 清 曾国藩 《江忠烈公神道碑铭》:“城陷,发愤投水死。” ——《漢語大詞典》
(2).发奋振作。 汉 班固 《东都赋》:“於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尔发愤,应若兴云。”《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故 汉 世有发愤张胆,争膏身於夷狄以要功名,多矣。”《南史·文学传·祖皓》:“逆竖滔天,王室如燬,正是义夫发愤之秋,志士忘躯之日。”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一折:“有等人精神发愤,都待要习文演武立功勋。”《明史·欧阳一敬传》:“自 严嵩 败,言官争发愤论事, 一敬 尤敢言。”
(3).发泄愤懑。《楚辞·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史记·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原兹文之设,迺发愤以表志。” 唐 成玄英 《〈庄子〉序》:“﹝ 庄周 ﹞当 战国 之初,降衰 周 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 明 何景明 《述归赋》:“ 左氏 著《国语》, 马迁 抽《史记》, 荀卿 董子 之流,皆有论譔,大抵困屈穷阨,发愤述作。”
(4).激起愤慨;激于义愤。《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后汉书·袁术传》:“ 董卓 无道,陵虐王室……天子播越,宫庙焚毁,是以豪桀发愤,沛然俱起。”《晋书·刘琨传》:“逆胡 刘聪 ,敢率犬羊,冯陵輦轂,人神发愤,遐邇奋怒。”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无位於朝,忧国遑遑。发愤抗言,忠鯁激昂。”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盖 秦 灭六国,四方怨恨,而 楚 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 秦 。”
(5).犹含恨。《汉书·司马迁传》:“是岁,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晋 潘岳 《马汧督诔》:“慨慨 马生 ,硠硠高致。发愤囹圄,没而犹眡。” 唐 刘知几 《史通·五行志杂驳》:“ 昭子 以纳君不遂,发愤而卒。”《明史·刘源清传》:“ 振 前为乱卒所拥,实不反,诣 源清 自明。不能白,发愤自杀。” 清 曾国藩 《江忠烈公神道碑铭》:“城陷,发愤投水死。” ——《漢語大詞典》
懑 ( 懣 ) mèn
懑 [ mèn ]
- ◎ 烦闷,生气:愤~。烦~。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兹 ( 茲 ) zī/cí
兹 [ zī ]
- 这,这个,此:~日。~行(xíng)。
- 现在:~聘请某先生为本校教员。
- 年:今~。来~。
- 同“滋”,增益;多。
- 古代称草席。
- 〔龟(qiū)~〕见“龟”。
绝交(絶交)jué jiāo
(1).断绝交谊与往来。 汉 王充 《论衡·定贤》:“是故百金之家,境外无絶交。”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絶交。”《明史·文苑传三·谢榛》:“及 攀龙 名大炽, 榛 与论生平,颇相鐫责, 攀龙 遂貽书絶交。” 清 李渔 《蜃中楼·龙战》:“我和你从此絶交,以后在人面前不许再説‘相与’二字。”
(2).指男女之间断绝爱情关系。 宋 罗烨 《醉翁谈录·梁意娘与李生诗曲引》:“自后情爱相牵,形於颜色,为家人所觉,遂至一年絶交。”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嗣以妇有他遇,乃絶交焉。”
(3).特指国际间断绝外交关系。 ——《漢語大詞典》
(2).指男女之间断绝爱情关系。 宋 罗烨 《醉翁谈录·梁意娘与李生诗曲引》:“自后情爱相牵,形於颜色,为家人所觉,遂至一年絶交。”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嗣以妇有他遇,乃絶交焉。”
(3).特指国际间断绝外交关系。 ——《漢語大詞典》
游 yóu《國語辭典》
游 [ yóu ]
動- 在水中行動。如:「游泳」。《詩經·邶風·谷風》:「就其淺矣,泳之游之。」《淮南子·墬形》:「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士者無心而慧。」
- 遨遊。《墨子·貴義》:「子墨子南游於楚,見楚獻惠王。」通「遊」。
- 交往。《左傳·隱公三年》:「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通「遊」。
- 飄蕩不定。如:「游民」、「游資」、「氣若游絲」。《新唐書·卷九五·竇威傳》:「周洛間,因隋亂,人不土著,軌下令諸縣,有游手末作者按之,由是威信大行,民皆趨本。」
- 河流、江河的段落。如:「上游」、「中游」、「下游」。《詩經·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 姓。如清代有游士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