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禽自濯凫翁没,水獭方喧乌贼知。

朱谋㬜明代〕《甲寅春日江村即事三十首 其三

隐囊纱帽燕居时,草阁疏帘对曲池。松待晴云梳短发,梅经冻雨折高枝。

沙禽自濯凫翁没,水獭方喧乌贼知。落日郊原看野色,绿波春浦怨江篱。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沙禽凫翁水獭乌贼

沙禽 shā qín
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南朝 陈 阴铿 《和傅郎岁暮还湘州》:“戍人寒不望,沙禽逈未惊。” 唐 刘长卿 《却归睦州至七里滩下作》诗:“江树临洲晚,沙禽对水寒。” 宋 曾巩 《拟岘台记》:“至於高桅劲艣,沙禽水兽,下上而浮沉者,出乎履舄之下。” 清 陈维嵩 《浣溪沙·投金濑怀古》词:“格格沙禽拍野塘,离离苦竹上空墻。”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濯 zhuó/zhào《國語辭典》

濯 [ zhuó ]

  1. 洗涤、清洗。《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 参见「[[濯濯]]」条。
凫翁(鳧翁)fú wēng
(1).水鸭的颈毛。《急就篇》卷二:“春草鸡翘鳧翁濯。” 颜师古 注:“鳧者,水中之鸟,今所谓水鸭也。翁,颈上毛也。”亦指水鸭。 清 曹寅 《三月二十六日登舟值雨漫题》诗:“水草差差飞燕子,衾裯淰淰对鳧翁。”
(2).雄鸡。《北齐书·上洛王思宗传》:“先是童謡云:‘ 中兴寺 内白鳧翁,四方侧听声雍雍,道人闻之夜打鐘。’时丞相府在北城中,即旧 中兴寺 也。鳧翁,谓雄鸡,盖指 武成 小字 步落稽 也。”  ——《漢語大詞典》
没 ( 沒 ) méi/mò《國語辭典》
  1. 「沒 」的異體字。
水獭(水獺)shuǐ tǎ
哺乳动物,鼬科。头部宽而扁,尾巴长,四肢短粗,趾间有蹼,毛褐色,密而柔软,有光泽。穴居在河边,昼伏夜出,善于游泳和潜水,吃鱼类和青蛙、水鸟等。皮毛很珍贵,可以用来制衣领、帽子等。 碧野 《天山景物记》:“ 天山 奇珍异品很多,我们知道水獭是生活在水滨和水里的,而 天山 上却生长着旱獭。”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水獭》。  ——《漢語大詞典》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1.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2. 区域。如:「地方」、「远方」。
  3.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4.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5.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6.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7.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8.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9.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2.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3.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1.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2.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喧 xuān《國語辭典》

喧 [ xuān ]

  1. 大聲說話。如:「喧嘩」、「喧鬧」。唐·孟浩然〈夜歸鹿門歌〉:「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聊齋志異·卷二·張誠》:「馬騰於槽,人喧於室,居然大家矣。」
  1. 顯赫盛大的。《禮記·大學》:「赫兮喧兮者,威儀也。」
乌贼(烏賊)wū zéi
亦作“ 乌鰂 ”。 鱼名。身体椭圆而扁平。体内有囊状物能分泌黑色液体,遇到危险时放出,以掩护逃避。通称墨鱼。《初学记》卷三十引 汉 沈怀远 《南越志》:“乌贼鱼,一名河伯度事小史,常自浮水上,乌见以为死,便往啄之,乃卷取乌,故谓之乌贼。” 宋 陈昉 《颍川语小》卷下:“鰂鱼,《本草》从鱼,从则。世俗见其能吐黑沫,且‘则’‘贼’之音通,遂呼为乌贼。” 明 杨慎 《乌贼鱼赞》:“鱼有乌贼,絶脰八足……吸波噀墨,迷射水慝。” 清 周亮工 《闽小记·墨鱼》:“墨鱼,一名算袋鱼,一名乌鰂,一名海鰾鮹。” 鲁迅 《朝花夕拾·范爱农》:“撕乌贼鱼下酒,慷慨一通之后,他便登程去接 徐伯荪 的家属去。”  ——《漢語大詞典》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