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矣。丁酉岁六月九日雨中病逸识。

陆釴明代〕《明仲鸣治师召亨甫宾之同过得复字

李君愿有携,陈谢欣迫促。
开门候轩车,罗张亦相逐。
展席蔽我轩,衣袂颇连屋。
往事一笑中,闲言坐成福。
止吟惜幽情,折翰不远复。
为谋知未谐,破戒诲不速。
向来驰数笺,空费两家仆。
犹怜君子争,胜负各清淑。
暮雨过西山,清风动遐谷。
盘飧愧交情,终宴无余馥。
但喜有文辞,明珠动成掬。
人情苦难常,世事易反覆。
所嗟二三子,慰我颇暄燠。
何当维白驹,于此看信宿。
春初,闻宾之以诗止诗,不觉失笑,乃戏以《八止诗》简
之,而宾之遂有鸡酒之约。
予初未尝止诗,亦不承约,姑俟其破戒。
未几,宾之果渝约,予乃征前物,宾之以诗分理不能直,
因归咎于鸣治、师召督责之过,令各助费,二公欣然从之
,实闰二月二十六日也。
是日退朝,遇明仲、孟阳于直庐,约当俱来。
已而明仲果来,亨甫近予舍,亦为予至。
分韵赋诗,凡得六首。
退而罗、李二公皆有纪述,复有校雠,增予卷轴。
是虽一时之戏谈,然他日林壑之间发而视之,有不胜其感
者矣。
丁酉岁六月九日雨中病逸识。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六月九日中病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1.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1.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矣 yǐ《國語辭典》

矣 [ yǐ ]

  1. 表示已然的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表示肯定的语气。如:「由来久矣」。《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3. 表示将然的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4. 表示疑问的语气。《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通「乎」。
  5. 表示命令的语气。《左传·宣公四年》:「乃速行矣,无及于难。」《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6. 表示语句的结束。《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通「耳」。
  1.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垂垂老矣」。《论语·述而》:「甚矣,吾衰矣。」
丁 dīng/zhēng《國語辭典》

丁 [ dīng ]

  1. 天干的第四位。
  2. 排列次序的等第。在甲、乙、丙之後,表示第四級,或較差的等級。
  3. 成年男子。如:「壯丁」、「男丁」、「單丁」。
  4. 人、人口。如:「添丁」、「幫丁」、「人丁單薄」。《南史·卷三三·何承天傳 》 :「計丁課仗,勿使有闕。」
  5. 僕役,或指從事某些勞動或職業的人。如:「園丁」、「庖丁」、「家丁」。
  6. 方形的小塊。如:「雞丁」、「肉丁」、「補丁」、「將小黃瓜切丁。」
  7. 姓。如漢代有丁令威,清代有丁汝昌。
  1. 當、遭逢。如:「丁憂」、「丁外艱」、「丁內艱」。
  1. 壯盛的。如:「丁年」。
  2. 極少的、極小的。如:「他的身子還很硬朗,一丁點兒毛病都沒有。」

丁 [ zhēng ]

  1. 參見「丁丁 」條。
酉 yǒu《國語辭典》

酉 [ yǒu ]

  1. 地支的第十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的五时至七时。
  3.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酉牧。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岁 ( 歲 ) suì
岁 [ suì ]
  1. 年:~首。~暮。~夕(即“除夕”)。~除(年终)。~阑(一年将尽的时候)。
  2. 一年的收成,年景:~凶(年成歉收)。歉~(收成不好的年份)。
  3. 年龄:年~。周~。
  4. 星名:~星(即“木星”。)
  5. 指时间,光阴:~月(泛指时间)。
六月 liù yuè
《诗·小雅》篇名。序云:“《六月》, 宣王 北伐也。”《国语·晋语四》:“ 秦伯 赋《六月》。” 韦昭 注:“《六月》,道 尹吉甫 佐 宣王 征伐,復 文 武 之业。《小雅》其诗云:‘王于出征,以匡王国。’二章曰:‘以佐天子。’三章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国。’此言 重耳 为君,必霸诸侯以匡佐天子。”后多用以指卫国定乱的正义之师。《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梁郊祀乐章》:“白日体无私,皇天辅有德。七旬罪已服,六月师方克。”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於是竿木羣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鋭。”  ——《漢語大詞典》
九日 jiǔ rì
(1).九个太阳。古代神话,谓天有十日,九日居大木之下枝,一日居上枝, 尧 使 后羿 射之,中九日。见《楚辞·招魂》《山海经·海外东经》。 三国 魏 曹植 《愁霖赋》:“攀扶桑而仰观兮,假九日於天皇。” 晋 傅玄 《杂诗》:“暘谷发清曜,九日栖高枝。” 清 顾炎武 《书女娲庙》诗:“弯弓不射九日落,苍苍列象生毛羽。”
(2).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艺文类聚》卷四引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 唐 李白 《九日龙山饮》诗:“九日 龙山 饮,黄花笑逐臣。” 元 丁鹤年 《登定海虎蹲山》诗:“东海十年多契阔,西风九日独登临。”  ——《漢語大詞典》
雨 yǔ/yù《國語辭典》

雨 [ yǔ ]

  1.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降落的小水滴。如:「春雨」、「梅雨」、「风雨交加」、「秋风秋雨愁煞人」。
  2. 朋友。如:「旧雨新知」。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雨 [ yù ]

  1. 下雨。《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有若传》:「他日,月宿毕,竟不雨。」
  2. 降落、落下。如:「雨雪」、「雨雹」。《淮南子·本经》:「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宋·苏轼〈喜雨亭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3. 滋润、灌溉。唐·孟郊〈终南山下作〉诗:「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唐·鲍溶〈答客〉诗:「劳问圃人终岁事,桔槔声里雨春畦。」
中病 zhōng bìng
击中时弊。 唐 孙樵 《与王霖秀才书》:“储思必深,摛词必高,道人之所不道,到人之所不到。趋怪走奇,中病归正。”  ——《漢語大詞典》
逸 yì《國語辭典》

逸 [ yì ]

  1. 逃亡、逃跑。《说文解字·兔部》:「逸,失也,兔谩𫍙善逃也。」《左传·桓公八年》:「随师败绩,随侯逸。」《北史·卷六·齐高祖神武帝本纪》:「见一赤兔,每搏辄逸。」
  2. 奔跑。《国语·晋语五》:「马逸不能止,三军从之。」三国吴·韦昭·注:「逸,奔也。」
  3. 散失。《书经·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
  4. 释放。《左传·成公十六年》:「明日复战,乃逸楚囚。」
  1. 放荡的。《战国策·楚策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
  2. 隐逸的。如:「逸老」。《汉书·卷一○·成帝纪》:「故官无废事,下无逸民。」
  3. 超群的、超绝的。如:「逸才」。《老残游记·第一○回》:「六七八段,间以曼衍,愈转愈清,其调愈逸。」
  4. 快速的。《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故英人乘斯时也,犹逸禽之赴深林。」
  5. 舒适、安乐。《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
  1. 隐士。《北史·卷三一·高允传》:「帝乃虚求,搜贤采逸,岩隐投竿,异人并出。 」唐·李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提盘饭霜栗。」
  2. 过失。《书经·盘庚上》:「予亦拙谋,作乃逸。」汉·孔安国·传:「逸,过也。」
识 ( 識 ) shí/zhì
识 [ shí ]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识 [ zhì ]
  1. 记住:博闻强~。
  2. 标志,记号。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