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睫光初润,膏肓病即痊。

卢楠明代〕《甲辰岁张郡伯鄮西如觐京师其母太夫人出中馈给囚因感激述怀作五十韵以谢

凤历开皇纪,龙池忆紫烟。青阳调玉烛,白日转幽天。

河朔风云会,漳涯气槩先。诸公梁苑客,明府汉庭铨。

沈宋金章籍,阴何玉辔联。衣冠连日表,精爽动星躔。

各应非熊兆,同操哲匠权。文翁兼化蜀,郭隗始登燕。

五马襄城野,双旌霸水埏。夹轮双鹿扰,上汉一槎县。

忠奖推王室,金泥受帝宣。吴公才第一,贾谊席应前。

鄯善何无尔,河源即有焉。疏名勒玉藻,归院彻金莲。

虎变谷风起,莺鸣乔木迁。那徵文伯母,谁产范滂贤。

《黄鸟》空玄理,《关雎》德化全。肃雍元启胤,圣善总承乾。

壶臬慈文表,襟裾风纪缘。大家新著作,刘向旧名篇。

雨露含濡远,江河流泽偏。吹嘘延朽腐,哀痛及颠连。

粉署琅玕碧,天牢桂玉鲜。八珍真爢凿,五醢更骈阗。

䴾麦赤城外,杯羹玄圃边。春盘行荏苒,曲机坐连翩。

眉睫光初润,膏肓病即痊。尚方虚拟赐,阴室竞相怜。

小步婴金铁,扬眉愧拘挛。朵颐群傫侧,染指朅夫筵。

坎廪心仍切,低徊腹稍便。循墙如丧狗,俛颈似饥鸢。

慷慨期投璧,呻唫尚缩肩。抢嘑北向拜,遥祝西华年。

少假恩犹乳,翻思泪下泉。二灵忘伏腊,两稚饱鹰鹯。

丘垄哀新鬼,图书锁废廛。干戈尝胆苦,衰䬃噬脐眠。

故国孤魂杳,他乡白发牵。妻贫嫌再醮,女大吝施铅。

放犬因无食,挑针作觅钱。尘埋苍兕剑,虫篆白氂毡。

甑釜从蛛网,幨帏或马鞯。鬼神泣简牍,妖孽戏花钿。

壮志浮云去,灰心苦孽煎。敢辞先菌蟪,为恨失腾骞。

雷雨龙门别,风霾虎脊捐。徽纆多窘束,搒楚替迍邅。

百转伤心曲,三年似祸悛。倾危希造化,早晚谢陶甄。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眉睫膏肓

眉睫 méi jié
(1).眉毛和睫毛。亦泛指人的形貌。《庄子·庚桑楚》:“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孔丛子·抗志》:“有 龙穆 者,徒好饰弄辞説,观於坐席,相人眉睫,以为之意,天下之浅人也。” 宋 司马光 《和吴冲卿崇文宿直并寄邵不疑》:“细蝇绕眉睫,驱吓不可攘。” 叶圣陶 《穷愁》:“ 松 母喜溢眉睫,额手言曰:‘岂 松儿 已释归耶?’”
(2).指人的脸色、眼色。《魏书·崔亮传》:“ 亮 曰:‘弟妹飢寒,岂可独饱?自可观书於市,安能看人眉睫乎!’”
(3).比喻切近。《韩非子·用人》:“不去眉睫之祸,而慕 賁育 之死。”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启》诗:“ 定林 瞰 土山 ,近乃在眉睫。” 清 郑燮 《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间乎?”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他极力抑制着自己的激动,想冷静地分析一下这迫在眉睫的紧张情况。”
(4).比喻细小。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 段 相 文昌 性介狭,燕席宾客有眉睫之失,必致怪讶。”  ——《漢語大詞典》
光 guāng《國語辭典》

光 [ guāng ]

  1. 能由视觉器官接收,使人察觉物体存在的电磁辐射。如:「日光」、「灯光」。
  2. 荣耀、名誉。如:「为国争光」。《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3. 景色。如:「风光」、「观光」、「春光明媚」。
  4. 时间。如:「光阴」、「时光」。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5. 恩惠、好处。常用在客套话。如:「沾光」、「叨光」。《红楼梦·第二二回》:「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6. 姓。如晋代有光逸。
  1. 彰显、发扬。《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 裸露。如:「光著脚丫子」、「光著身子」。
  1. 明亮。如:「光天化日」。《文选·扬雄·羽猎赋》:「若光若灭者,布乎青林之下。」
  2. 平滑。如:「光滑」。唐·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1. 完、尽。如:「吃光」、「用光」、「花光」。
  2. 仅、只。如:「光说不做」。《红楼梦·第一○一回》:「也不光为我,就是太太听见 也喜欢。」
  3. 对人说的客套话。如:「欢迎光临」。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1.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2.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3. 姓。如宋代有初暐。
  1.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2.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3.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4.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1.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2.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3.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润 ( 潤 ) rùn
润 [ rùn ]
  1. 不干枯,湿燥适中:湿~。~泽。滋~。
  2. 加油或水使不干枯:~肠。~滑。浸~。
  3. 细腻光滑:光~。滑~。珠圆玉~。
  4. 使有光泽,修饰:~饰。~色。
  5. 利益:利~。分~。
  6. 以财物酬人:~笔。
膏肓 gāo huāng
(1).古代医学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杜预 注:“肓,鬲也。心下为膏。”后遂用以称病之难治者。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夫治膏肓者,必进苦口之药;决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 宋 朱熹 《题谢少卿药园》诗之二:“再拜药园翁,何以起膏肓?” 郁达夫 《自述》诗之五:“人言先父丧亡日,小子膏肓疾正深。”
(2).比喻难以救药的失误或缺点。《世说新语·俭啬》“ 王戎 俭吝” 刘孝标 注引 晋 王隐 《晋书》:“ 戎 性至俭,不能自奉养,财不出外,天下人谓为膏肓之疾。”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忽捧教命,乃知幸为大君子所宥,欲使膏肓沉没,復起为人。” 清 钱谦益 《与卓去病论经学书》:“犹冀百世之下,得吾言而存之,可以箴俗学之膏肓,而起其废疾也。”
(3).比喻事物的要害或关键。《魏晋南北朝墓志集释·隋卞鉴暨妻刘氏墓志》:“神都之阳,天闕之下,地乃膏肓,县连 京雒 。” 唐 张祜 《感河上兵》诗:“首尾诚须畏,膏肓慎勿轻。” 明 史可法 《请尊上权化水火疏》:“今忧时愤慨者,谓文官爱钱不怕死,武官怕死又要钱,二语真切中膏肓。”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苏仲芬》:“卿言深中膏肓,敢不佩为弦韦。”
(4).中医针灸穴位名。《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分寸歌》:“魄户膏肓与神堂。”注:“从魄户下行第四椎下,五椎上,此穴居中,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曲脊取之,膏肓穴也。”  ——《漢語大詞典》
病 bìng《國語辭典》

病 [ bìng ]

  1. 指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亦指生理或心理方面产生不正常的状态。如:「疾病」、「肝病」、「心病」、「相思病」、「病入膏肓」。
  2. 瑕疵、短处。如:「语病」、「通病」、「弊病」。《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
  1. 生病、患病。如:「她病了三天,变得相当憔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清·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
  2. 为其所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3. 损害。如:「祸国病民」。《战国策·东周策》:「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
  4. 忧虑。《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5. 恨、怨恨。《南史·卷一四·宋宗室及诸王传下·文帝诸子传》:「初,元皇后性忌,以潘氏见幸,恚恨致崩。故劭深病潘氏及濬。」
  6. 指责、不满。《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
  1. 有病的。如:「病容」、「病人」、「病夫」。
  2. 枯干的。唐·杜甫〈薄游〉诗:「病叶多先坠,寒花只暂香。」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 疲惫。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即 jí《國語辭典》

即 [ jí ]

  1. 近、靠近、投向。如:「若即若離」、「可望不可即」。《論語·子張》:「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2. 到、登上。如:「即位」。
  3. 是、便是。《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儋即老子。」
  1. 當下。《後漢書·卷五一·陳禪傳》:「夷賊素聞其聲,即時降服。」
  1. 便、就。如:「憑票即付」、「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2. 立刻。如:「立即出發」。《左傳·隱公四年》:「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
  3. 就是。《左傳·襄公八年》:「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1. 若、假使。如:「即使」。《呂氏春秋·慎行覽·疑似論》:「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
痊 quán《國語辭典》

痊 [ quán ]

  1. 病除、康复。如:「痊愈」。南朝宋·谢灵运〈辨宗论·荅王卫军问〉:「譬如药验者疾易痊。」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