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丰粳稻足,食狃刍与豢。

刘崧元代〕《桃源

青林被重冈,苍石立绝涧。
冥冥松风回,高蔓弱可绾。
驱车鹤岭下,沮洳湿危栈。
微茫烟霞集,披靡杉筠间。
高秋灏气豁,秀色纷属盼。
芸芸澼纩子,涉水恒及骭。
山女行负薪,结发垂两丱。
年丰粳稻足,食狃刍与豢。
呼吏不及门,征租少稽慢。
银坑重茶赋,往往先月办。
缘山八九家,火耕习薅铲。
土屋桑树高,鸡鸣日方晏。
清霜落原菽,夕露沾畦苋。
盱嗟避秦人,历世乃多患。
岂知太平俗,铠甲未尝擐。
永宜旷士怀,乐此谢游宦。
种桃实吾事,荷耒乃不惯。
穷源愁日暮,流水方汕汕。
叹息行险艰,南云送凉雁。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年丰粳稻

年丰(年豐)nián fēng
谓年成丰收。《左传·桓公六年》:“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汉 应璩 《与广川长岑文瑜书》:“ 周 征 殷 而年丰, 卫 伐 邢 而致雨。” 宋 王安石 《闵旱》诗:“肉食自嗟何所报,古今忧国愿年丰。” 明 沈鲸 《双珠记·元宵灯宴》:“千门灯火报年丰,镜里铅云不汝同。”  ——《漢語大詞典》
粳稻 jīng dào
粳稻。《文选·扬雄〈长杨赋〉》:“驰骋秔稻之地,周流棃栗之林。” 李善 注:“《説文》曰:‘秔,稻属也。《声类》以为秔,不黏稻也。’《汉书》 东方朔 曰:‘ 涇 渭 之南,又有秔稻、棃、栗之饶。’”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臣论秔稻书》:“ 江 表惟 长沙 名有好米,何得比 新城 秔稻邪?”《明史·食货志三》:“供用库,贮秔稻、熟米及上供物。”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 西藏 山谷阻深……特其土地磽确,栽种独宜青稞,上者止於牟麦,而秔稻不适於土宜。”  ——《漢語大詞典》
足 zú《國語辭典》

足 [ zú ]

  1. 人体下肢的总称。亦专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称为「脚」。如:「举足」、「失足跌跤」。《说文解字·足部》:「足,人之足也,在下。」唐·韩愈〈山石〉诗:「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2. 动物的下肢,用来奔走或爬行。如:「节足动物」、「百足之虫」。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愿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 器物下面支撑的部分。《易经·鼎卦·九四》:「鼎折足。」唐·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4. 姓。如战国时韩国有足强。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踏。《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手熊罴,足野羊。」
  2. 满足、使满足。《汉书·卷五·景帝纪》:「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
  3. 停止、止息。《老子·第二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1. 够量的、不缺乏的。如:「充足」、「心满意足」、「丰衣足食」。
  2. 富裕。如:「富足」。
  1. 整整的、完全的。如:「足足玩了一星期」、「足足乐了一天」、「在水中闷了足足有二分钟的气。」
  2. 堪、可以。如:「足供参考」、「足慰吾怀」、「足以自豪」。
  3. 值得。如:「何足挂齿」、「微不足道」。

足 [ jù ]

  1. 过分。参见「足恭 」条。
食 shí/sì/yì《國語辭典》

食 [ shí ]

  1. 吃的東西。如:「糧食」、「麵食」、「素食」、「節衣縮食」。
  2. 生計、俸祿。《論語·衛靈公》:「君子謀道不謀食。」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吃、吃飯。如:「食髓知味」、「發憤忘食」、「廢寢忘食」。《戰國策·齊策四》:「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2. 嚐到、承受。如:「自食惡果」。《漢書·卷一○○·敘傳下》:「廣阿之廑,食厥舊德。」《宋史·卷三八六·范成大傳》:「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3. 消耗、虧損。《易經·豐卦·彖曰》:「日中則昊,月盈則食。」通「蝕」。
  4. 違背、背棄。參見「食言 」條。

食 [ yì ]

  1. 人名用字。如漢代有酈食其,音讀為(ㄌㄧˋ ㄧˋ ㄐㄧ)​。

食 [ sì ]

  1. 拿食物給人或牲畜吃。《戰國策·齊策四》:「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唐·韓愈〈雜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飼 」。
狃 niǔ《國語辭典》

狃 [ niǔ ]

  1. 习惯、安于。唐·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其民牟利斗力,狃于轻悍,故用暴虐闻。」宋·苏轼〈教战守策〉:「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
  2. 拘泥、因袭。如:「狃于成见」、「狃于积习」。《水浒后传·三七回》:「陛下当枕戈达旦,以报父兄之仇,不可听信庸人,狃于和议。」
  3. 贪、贪图。如:「勿狃于急效」。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故使狃于功利,虑患不深。」
刍 ( 芻 ) chú
刍 [ chú ]
  1. 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秣(饲养牛马的草料)。反~。
  2. 割草:~荛(割草称“刍”,打柴称“”。指割草打柴的人。后常用作向人陈述意见的谦辞)。~言(常用来谦称自己的言论)。~议(同“刍言”)。
  3. 草把:~灵(古代送葬用的茅草扎的人马)。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豢 huàn《國語辭典》

豢 [ huàn ]

  1. 饲养家畜。如:「豢养」。《礼记·乐记》:「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后汉书·卷六○下·蔡邕传》:「宁子有清商之歌,百里有豢牛之事。」
  2. 以利益引诱、收买他人。《左传·哀公十一年》:「吴人皆喜,唯子胥惧,曰:『是豢吴也夫。』」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三出》:「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
  1. 家畜。《礼记·月令》:「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刍豢。」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