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宣力佐天子忧民恫,深谋远虑宜一知其所终,无令竹
去年河溢徐房间,至今填阏之土高屋颠。
齐鲁千里何萧然,流冗纷纷满道边。
牵挽小车载家具,穴地野烧留处处。
丈夫好女乞丐不羞耻,五岁小儿皆能娴跪起。
卖男卖女休论钱,同床之爱忍弃捐。
相携送至古河边,回身号哭向青天。
原田一望如落鸦,环坐蹒跚掘草芽。
草芽掘尽树头髡,归家食人如食豚。
今年不雨已四月,二麦无种官储竭。
近闻沂泗多啸聚,郓州太守调兵食愁无计。
乌鸦群飞啄人脑,生者犹恨死不早。
自古天下之乱多在山东,况今中扼二京控引江淮委输灌注
于其中。
王会所图,禹贡所供,三吴百粤四海之会同,若人咽喉不
可以一息而不通。
使君宣力佐天子忧民恫,深谋远虑宜一知其所终,无令竹
帛专美前人功。
齐鲁千里何萧然,流冗纷纷满道边。
牵挽小车载家具,穴地野烧留处处。
丈夫好女乞丐不羞耻,五岁小儿皆能娴跪起。
卖男卖女休论钱,同床之爱忍弃捐。
相携送至古河边,回身号哭向青天。
原田一望如落鸦,环坐蹒跚掘草芽。
草芽掘尽树头髡,归家食人如食豚。
今年不雨已四月,二麦无种官储竭。
近闻沂泗多啸聚,郓州太守调兵食愁无计。
乌鸦群飞啄人脑,生者犹恨死不早。
自古天下之乱多在山东,况今中扼二京控引江淮委输灌注
于其中。
王会所图,禹贡所供,三吴百粤四海之会同,若人咽喉不
可以一息而不通。
使君宣力佐天子忧民恫,深谋远虑宜一知其所终,无令竹
帛专美前人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使君 shǐ jūn
(1). 汉 时称刺史为使君。《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2).尊称州郡长官。《三国志·蜀志·刘璋传》:“﹝ 张松 ﹞还,疵毁 曹公 ,劝 璋 自絶,因説 璋 曰:‘ 刘豫州 ,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 唐 张籍 《苏州江岸留别乐天》诗:“莫忘使君吟咏处, 汝坟湖 北 武丘 西。” 宋 王禹偁 《寒食》:“使君慵不出,愁坐读《离骚》。”
(3).对人的尊称。 清 秋瑾 《柬某君》诗:“苍天有意磨英骨,青眼何人识使君?”
尊称奉命出使的人。《汉书·王訢传》:“使君顓杀生之柄,威震郡国。” 颜师古 注:“为使者,故谓之使君。”《后汉书·寇恂传》:“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 清 方文 《送左三山先生巡按浙江》诗:“四岳分巡狩,东方属使君。” ——《漢語大詞典》
(2).尊称州郡长官。《三国志·蜀志·刘璋传》:“﹝ 张松 ﹞还,疵毁 曹公 ,劝 璋 自絶,因説 璋 曰:‘ 刘豫州 ,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 唐 张籍 《苏州江岸留别乐天》诗:“莫忘使君吟咏处, 汝坟湖 北 武丘 西。” 宋 王禹偁 《寒食》:“使君慵不出,愁坐读《离骚》。”
(3).对人的尊称。 清 秋瑾 《柬某君》诗:“苍天有意磨英骨,青眼何人识使君?”
尊称奉命出使的人。《汉书·王訢传》:“使君顓杀生之柄,威震郡国。” 颜师古 注:“为使者,故谓之使君。”《后汉书·寇恂传》:“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 清 方文 《送左三山先生巡按浙江》诗:“四岳分巡狩,东方属使君。” ——《漢語大詞典》
宣力 xuān lì
效力;尽力。《后汉书·杨琁传论》:“若夫数将者,并宣力勤虑,以劳定功。”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鼎食万钟,宣力之弘报也。”《金史·阿邻传》:“﹝ 阿邻 ﹞幼时尝入宫, 熙宗 见而奇之曰:‘是儿他日必能宣力国家。’”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然今日 中国 官制,实未整备,苟实行改革,则所须添置之新署,不知凡几。为国宣力,何患无途。” 林纾 《致蔡元培书》:“盖今公为 民国 宣力,弟仍 清 室举人,交情固在,不能视若冰炭。” ——《漢語大詞典》
佐 zuǒ《國語辭典》
佐 [ zuǒ ]
动- 辅助。如:「辅佐」、「佐理」。《左传·襄公十三年》:「使赵武将上军,韩起佐之。」
- 劝饮、配食。《国语·晋语九》:「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三国吴·韦昭·注:「佐,犹劝也。」《汉书·卷一·高帝纪下》:「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颜师古注引应劭曰:「佐,助行酒。」
- 辅助的人员。如:「县佐」、「军佐」、「邮务佐」。
- 副的。《礼记·少仪》:「乘贰车则式,佐车则否。」
天子 tiān zǐ
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诗·大雅·江汉》:“明明天子,令闻不已。”《史记·五帝本纪》:“於是 帝尧 老,命 舜 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唐 高适 《燕歌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儒林外史》第三五回:“ 庄徵君 戴了朝巾,穿了公服,跟在班末,嵩呼舞蹈,朝拜了天子。” ——《漢語大詞典》
忧民(憂民)yōu mín
谓关心人民疾苦。 明 李贽 《与焦若侯书》:“但 半山 过于自信,反以忧民爱国之实心,翻成毒民误国之大害。” 罗惇曧 《文学源流》:“ 孟子 言仁心、仁政、仁术,皆发挥仁字。至於保民、养民、忧民,皆从不忍人之心发出。” ——《漢語大詞典》
恫 dòng《國語辭典》
恫 [ tōng ]
动- 伤痛、哀痛。《诗经·大雅·桑柔》:「哀恫中国,具赘卒荒。」《文选·张衡·思玄赋》:「尚前良之遗风兮,恫后辰而无及。」
- 悲痛。《聊斋志异·卷二·婴宁》:「君倘不惜烦卖,使地下人消此怨恫。」
恫 [ dòng ]
- 参见「恫喝」、「恫吓」等条。
深谋远虑(深謀遠慮)shēn móu yuǎn lǜ
谓计划周密,考虑深远。 汉 贾谊 《过秦论上》:“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唐 杨炯 《百泉县令李楚才神道碑》:“辞 殷 而奉 周 ,背 楚 而归 汉 ,深谋远虑,即 良 平 无以加也。”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三:“不怕 朱延年 很聪明又很调皮,遇到深谋远虑、老练圆滑的 徐总经理 却总感到局促不安。”亦作“ 深图远筭 ”、“ 深猷远计 ”。《后汉书·朱祐景丹等传论》:“议者多非 光武 不以功臣任职,至使英姿茂绩,委而勿用。然原夫深图远筭,固将有以焉尔。” 明 李东阳 《〈桃溪杂稿〉序》:“先生好古力践,深猷远计,发而为言者,固其所自立也。” ——《漢語大詞典》
宜 yí《國語辭典》
宜 [ yí ]
动- 相安、和顺。《礼记·大学》:「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 适当。《吕氏春秋·不苟论·当赏》:「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 共享。《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 合适、相称。如:「动静皆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应该、应当。如:「不宜喧闹」、「不宜妄自菲薄」。
- 大概、似乎。《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 事宜。《礼记·月令》:「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 姓。如元代有宜桂可。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名-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 概括。如:「一般來說」。
-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其所 qí suǒ
一个合适的或指定的位置。例如:各得其所。 ——《漢語大詞典》
终 ( 終 ) zhōng
终 [ zhōng ]
-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始”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 人死:临~。送~。
-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 姓。
无令(無令)wú líng
(1).没有律令。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以正治国》:“被道含德,无思无求。无令无法,万民自化。”
(2).不使。《魏书·高祖纪上》:“一夫制治田四十亩,中男二十亩。无令人有餘力,地有遗利。” 唐 岑参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诗:“科斗皆成字,无令错古文。” ——《漢語大詞典》
(2).不使。《魏书·高祖纪上》:“一夫制治田四十亩,中男二十亩。无令人有餘力,地有遗利。” 唐 岑参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诗:“科斗皆成字,无令错古文。” ——《漢語大詞典》
竹 zhú《國語辭典》
竹 [ zhú ]
名- 植物名。多年生常绿植物。茎木质,有隆起之节,节间部中空,细长作管状,色绿。竹茎坚韧,可供建筑制器之用。
- 乐器名。笛、箫之属。《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简册。如:「竹帛」、「竹简」。汉·桓宽《盐铁论·利议》:「明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
- 姓。如汉代有竹多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