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见府尹知县,肩舆张盖,东牵西扯,下及佐吏千把。

姚燮清代〕《速速去去五解八月二十六日郡城纪事作

绣旗大布帐,四角碇铁城头莎。东帐老兵击柝,西帐健卒起而鸣锣。

鸣锣击柝,呼呼呵呵。觌面错愕交耳,速速去去,倏忽轻趫巡走如掷梭。

手指东南云,云头山脚相摩搓。云中赤火,闪闪霍霍,似有镞声砉騞千百碆。

下顾江水,宛延一线,无风翻波。过江乱鸟,塌翼结阵,西向嗷嗷觅林柯。

嗷嗷飞飞,速速去去,栖止不得林柯。前有抽矢而睨者,后有罻罗。

城头军士若防若避,各各偃旗卷帐,带甲手横长戈。

我趋东门城,见守门卒吏短衣带刀,排立城下。闻西街喝道,掠地鸣鞭声隆隆,长跪向烂地,不知没泥到踝。

顿首拱手,屏息迎接官者。官者不知谁何,蓝顶貂翎红缨,长髯如戟面涂赭。

左手持令箭,右手结辔鞍唇,匆促下马。口作喋喋辞,以靴蹴瓦,其气汹汹,似不可惹。

但见府尹知县,肩舆张盖,东牵西扯,下及佐吏千把。

一一出城入城,流汗沐面,抠衣相跁跒。速速去去,筑埵筑垛,呼兵不应,涎枯喉哑。

关城门,关城门,城门不得关。百姓仓皇拥挤,速速去去相探视,手足钩棘肩推扳。

须臾败而逸者,沿江过渡,入城络绎,其势如崩山。

臂带颈襕,衣襦不完,面焦身漆,行步蹒跚,谁辨其为兵与官?

亦有雇夫舁笼扶板,蒙被过顶,沥血声嘶酸。可怜翁妪妇女幼稚,翘足延颈当路叫欢。

望爷觅子寻夫呼哥索弟,悲泪交汍澜。不愿无火伤刀箭瘢,但愿不受战殁全尸还。

咄咄嗟嗟,大难大难,官长不得弹压,守城兵卒各各摇首顾视灰其颜。

使我一寸心,亦作千刀剜。急趋急趋,向东渡头,水急分东西流。

撑篙打橹,扬扬意气,一人索百钱,四五十人同一舟。

踉跄后至,挨挤不得渡,挨挤落水,落水复上水,自恨不如凫鸥。

且止止休休,仰看天色苍黄,日堕城觜,俯听彫杨乱荻,其声飕飂。

奈何有官来,官何来,官来寻渡,有卒壮健,十十五五,环拥一驺。

不衫不履,恐人相识,掩面低头。但言速速去去,去去速速,不知往何所投。

且止止休休,踉跄后至,望渡而泣,皆尔兵民,已一日不得粮与糇。

仆来觅我渡头,牵我衣向我耳语。急牵仆衣,随势拥人入城,速速去去。

东巷市早停,西街运货关铺。短衣执梃守门,当路遗舄堕帽,满街倒栅横枑。

日落天昏昏,狂飙过耳,声摧城树。似有万千百人,哭声与鬼号謼。

入门见我老亲,老亲方解袜易屦。弟妹扶母出堂,环坐慰问,其乐莫可言喻。

砍木作柴炊釜粱,馀柴烹栗芋。斯时东邻西邻,鸡亦不闻鸣,狗亦不闻呴。

但闻张灯张皇,催老促幼呼。速速去去,使我家人停餐废箸。

笑不得笑,悲不得悲,行不得行,住不得住。孤灯破楼坐难曙,四壁摇摇愕相顾。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府尹知县肩舆张盖西佐吏千把

但 dàn《國語辭典》

但 [ dàn ]

  1. 仅、只。如:「但愿如此」。唐·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 林间。」唐·李商隐〈无题〉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2. 只要。唐·王昌龄〈出塞〉诗二首之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
  3. 只有、唯有。宋·苏轼〈行香子·一叶舟轻〉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4. 凡、所有。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则见脂粉馨香,环佩丁当,藕丝嫩新织仙裳,但风流都在他身上。」
  5. 尽管。如:「但说无妨」。
  1. 不过、可是。如:「你虽然聪明,但也要努力才能成功。」
  1. 姓。如汉代有但钦。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府尹 fǔ yǐn
官名。始于 汉 代之京兆尹。一般为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 唐 代之 东都 、 西都 、 北都 及州郡之升府者,皆置府尹。 宋 代 开封 之府尹不常置。 明 代之 应天 、 顺天 , 清 代之 顺天 、 奉天 ,均置府尹。后亦用以泛称太守。《水浒传》第十八回:“ 何涛 听了大喜,随即引了兄弟 何清 ,径到州衙里见了太守。府尹问道:‘那公事有些下落么?’”  ——《漢語大詞典》
知县(知縣)zhī xiàn
官名。掌管一县的政事。知县之名始于 唐 , 宋 代多以中央官员为县官,结衔称某官知某县事,至 明 始正式用作一县长官的名称, 清 代相沿不改,为正七品官。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今差京官曰知县,差选人曰令,与 唐 异矣。”《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忽听窗外锣响,许多火把簇拥着一乘官轿过去,后面马蹄一片声音,自然是本县知县过。”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我父亲在村中很有威望--他在外面做过知县,现在告老还乡。”  ——《漢語大詞典》
肩舆(肩輿)jiān yú
亦作“ 肩轝 ”。亦作“ 肩舁 ”。
(1).轿子。《晋书·王导传》:“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轝,具威仪。” 唐 白居易 《东归》诗:“翩翩平肩舁,中有醉老夫。”《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荆公 道:‘要往 江寧 ,欲觅肩舆一乘,或骡或马三匹,即刻便行。’”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一:“我只记得我们走旱路的时候,母亲乘着肩舆,我们兄弟两人是一人坐一个箩兜被一人担着。”
(2).抬着轿子。谓乘坐轿子。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简傲》:“ 谢中郎 是 王蓝田 女婿,尝著白纶布,肩舆径至 扬州 听事。”《新唐书·李叔明传》:“﹝ 叔明 ﹞后朝京师,以病足,赐锦輦,令宦士肩舁以见。”《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五》:“帝举族出 封丘门 ,肩轝至野。” 宋 欧阳修 《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公益病,又求知 潁州 ,肩舁至 徐 ,遂不起。”  ——《漢語大詞典》
张盖(張蓋)zhāng gài
张开伞盖;打伞。《史记·商君列传》:“ 五羖大夫 之相 秦 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晋书·天文志上》:“天员如张盖,地方如棊局。” 唐 李贺 《瑶华乐》:“列斾如松,张盖如轮。”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热审之始》:“又至 成化 间,定五年一大恤,命司礼掌印内臣主之,出则张盖列骑,正坐於棘寺堂。”或曰,戴席帽谓之“张盖”。参阅 宋 无名氏《释常谈》。  ——《漢語大詞典》
东 ( 東 ) dōng
东 [ dōng ]
  1. 方位词,日出的方向,与“西”相对:~方。~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流。
  2. 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股~。~道主(泛指请客的主人,亦称“东道”、“作东”)。
  3. 请客出钱的人:作~。
  4. 姓。
牵 ( 牽 ) qiān
牵 [ qiān ]
  1. 拉,引领向前:~引。~曳。~头。~线。~萝补屋(把萝藤拉上屋顶来补草房,形容生活困难,亦喻将就凑合)。
  2. 关连,带累:~连。~强(勉强牵连在一起)。意惹情~。
西 xī《國語辭典》

西 [ xī ]

  1. 方位名。為日落的一方,與「東」相對。如:「由西往東」。
  2. 稱歐美西方國家。如:「中西合併」。
  3. 西班牙的簡稱。
  4. 姓。如明代有西鳴岐。
  1. 西邊的。如:「日落西山」。
  2. 西方國家的、歐美國家的。如:「西服」、「西餐」、「西裝」、「西醫」。
扯 chě《國語辭典》

扯 [ chě ]

  1. 牵、拉。《水浒传·第四回》:「拖扯的不是别人,却是渭州酒楼上救了的金老。」
  2. 撕裂。《水浒传·第四七回》:「也不拆开来看,就手扯得粉碎。」
  3. 张挂。《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危滩急浪中,趁著这刻儿顺风,扯了满篷,望前只顾使去,好不畅快。」
  4. 漫无目的的随便闲谈。如:「胡扯」、「东拉西扯」。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1.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2.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3.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4.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5.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6.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1.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2.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3.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4.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5.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6.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7.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8.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9.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10.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11.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2.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13.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14.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15.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16.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17.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1.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2.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3.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4.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1.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2.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3.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及 jí《國語辭典》

及 [ jí ]

  1. 到、到達。如:「及至」、「及第」、「推己及人」。《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唐·李頎〈送陳章甫〉詩:「鄭國遊人來及家,洛陽行子空歎息。」
  2. 趕得上。如:「及時」、「及早」、「來得及」、「迅雷不及掩耳」。
  3. 比得上。《論語·公冶長》:「非爾所及也。」唐·李白〈贈汪倫〉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4. 牽涉、發生關係。如:「波及」、「涉及」、「言不及義」。
  5. 古君位傳襲制度中兄弟相傳。如:「兄終弟及」。《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
  1. 與、和。《書經·湯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唐·李白〈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佐吏 zuǒ lì
(1).指古代地方长官的僚属。《晋书·王濬传》:“ 邈 乃大会佐吏。”《南史·宋武帝纪上》:“义军初剋京城, 脩 司马 刁弘 率文武佐吏来赴。”《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 冲 对佐吏叹曰:‘ 谢安石 有庙堂之量!’” 胡三省 注:“诸藩府参佐为佐吏。”
(2).即佐史。《后汉书·城阳恭王刘祉传》:“詔 零陵郡 奉祠 节侯 、 戴侯 庙,以四时及腊岁五祠焉。置嗇夫、佐吏各一人。” 王先谦 集解引 刘攽 云:“案《后汉志》:县小吏有嗇夫,有佐史,则此吏字当作史也。” 朱起凤 《辞通》“佐史、佐吏、佑吏”条按:“史、吏古通用。”  ——《漢語大詞典》
千把 qiān bǎ
(1). 清 代对武官千总、把总的并称。 清 黄辅辰 《戴经堂日钞》:“自提镇以至千把,各捐一月薪水,以备赏需。” 郑观应 《盛世危言·练兵》:“储备口粮以千把轮流经管。”
(2).一千左右。《儿女英雄传》第十回:“ 十三妹 略略数了数,通共也有个千把两银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八回:“这千把吊钱,我是看得稀松。”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