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懒倦催春事,嗔垂杨袅绿丝,海棠花偷抹胭脂。

卢挚元代〕《【双调】湘妃怨

西湖

湖山佳处那些儿,恰到轻寒微雨时。东风懒倦催春事,嗔垂杨袅绿丝,海棠花偷抹胭脂。任吴岫眉尖恨,厌钱塘江上词,是个妒色的西施。朱帘画舫那人儿,林影荷香雨霁时。樽前歌舞多才思,紫云英琼树枝,对波光山色参差。切香脆江瑶脍,擘轻红新荔枝,是个好客的西施。苏堤鞭影半痕儿,常记吴山月上时。闲寻灵鹫西岩寺,冷泉亭偏费诗,看烟鬟尘外丰姿。染绛绡裁霜叶,酿清香飘桂子,是个百巧的西施。梅梢雪霁月芽儿,点破湖烟雪落时。朝来亭树琼瑶似,笑渔蓑学鹭鸶,照歌台玉镜冰姿。谁僝僽鸱夷子,也新添两鬓丝,是个淡净的西施。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东风懒倦催春垂杨绿丝海棠胭脂

东风(東風)dōng fēng
(1).东方刮来的风。《楚辞·九歌·山鬼》:“东风飘兮神灵雨,留 灵脩 兮憺忘归。” 唐 杜牧 《赤壁》诗:“东风不与 周郎 便, 铜雀 春深锁二 乔 。” 杨朔 《海市》:“一般得春景天,雨后,刮东风,才有海市。”
(2).指春风。《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唐 李白 《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暉。”《红楼梦》第五十回:“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刘大白 《湖滨晚眺》诗:“微波吐露东风语:明日是清明,青山分外清。”
(3).代指春天。 唐 罗隐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诗:“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4).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气势。 谢觉哉 《不惑集·干劲》:“而且东风已经在广大的工农劳动人民中刮起来了,仅仅是某些干部尚风平浪静。” 陈毅 《满江红》词:“喜东风浩荡海天宽,西风落。” 郭沫若 《新华颂》:“多种族,如弟兄,千秋万岁颂东风。”
(5).菜名。《文选·左思〈吴都赋〉》:“草则藿、蒳、豆蔻……东风、扶留。” 刘逵 注:“东风,亦草也,出 九真 。”《齐民要术·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引 晋 顾微 《广州记》:“东风华叶似‘落娠妇’,茎紫。宜肥肉作羹,味如酪。”参见“ 东风菜 ”。  ——《漢語大詞典》
懒倦(懶倦)lǎn juàn
疲倦。《再生缘》第七八回:“姣姣懒倦未回言,旁侧宫官禀事端。” 王统照 《号声》:“一点声音听不到,只有海岸的微波在石上嘶叫出懒倦的夜音。”  ——《漢語大詞典》
催春
梅尧臣诗灯光暖热夜催春  ——《分类字锦》
事 shì《國語辭典》

事 [ shì ]

  1. 工作、职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礼记·祭法》:「以死勤事则祀之。」
  2. 人类所作所为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活动,都称为「事」。如:「人事」、「国事」。《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 变故。如:「多事之秋」、「平安无事」。
  1. 侍奉。《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2. 做、为。《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 插入。《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通「剚」。
嗔 chēn《國語辭典》

嗔 [ chēn ]

  1. 生气、发怒。如:「嗔怒」。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
  2. 责怪、埋怨。唐·李贺〈野歌〉:「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红楼梦· 第三二回》:「恐怕你的林妹妹听见,又怪嗔我赞了宝姐姐。」
垂杨(垂楊)chuí yáng
(1).垂柳。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 南朝 齐 谢朓 《隋王鼓吹曲·入朝曲》:“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唐 万齐融 《送陈七还广陵》诗:“落花馥河道,垂杨拂水窗。”《老残游记》第二回:“到了 济南府 ,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鲁迅 《送增田涉君归国》诗:“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2).词牌名。双调,一百字或九十八字。本咏垂杨,后为词牌名。参阅《词谱》卷二八。  ——《漢語大詞典》
袅 ( 裊 ) niǎo
袅 [ niǎo ]
     ◎ 柔弱,缭绕:“不声如动吹,无风自~枝”。~娜(nuó )。~~(a.形容烟气缭绕上腾的样子,如“炊烟~~”;b.形容细长柔美;c.形容随风摆动的样子,如“垂柳~~”;d.形容微风吹拂;e.形容声音绵延不绝,如“余音~~”)。
绿丝(緑絲)lǜ sī
(1).绿色丝缕。 唐 独孤及 《官渡柳歌》:“千条万条色,一一胜緑丝。” 唐 白居易 《元九以绿丝布白轻褣见寄制成衣服以诗报知》:“緑丝文布素轻褣,珍重京华手自封。”
(2).指柳丝。 唐 徐彦伯 《饯唐州高使君赴任》诗:“香萼媚红滋,垂条縈緑丝。” 前蜀 韦庄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之一:“满街杨柳緑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漢語大詞典》
海棠 hǎi táng
落叶乔木。叶子卵形或椭圆形,春季开花,白色或淡红色。品种颇多,供观赏。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唐 裴廷裕 《蜀中登第答李搏六韵》:“ 蜀 柳笼堤烟矗矗,海棠当户燕双双。” 宋 李清照 《如梦令》词:“试问捲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明 谢谠 《四喜记·红楼遣思》:“前春共赏海棠开。” 老舍 《离婚》第十四:“脸上虽瘦了些,可是腮上的颜色近于海棠。”  ——《漢語大詞典》
花 huā《國語辭典》

花 [ huā ]

  1. 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由許多變形的葉集生而成。包括花萼、花冠、花蕊、花托。可供人觀賞。如:「菊花」、「梅花」、「玫瑰花」。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2. 形狀像花的物體。如:「雪花」、「水花」、「浪花」、「爆米花」。
  3. 比喻美女。如:「姊妹花」、「解語花」、「交際花」、「尋花問柳」。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嬌花巧笑久寂寥,娃館苧蘿空處所。」
  4. 姓。如唐代有花敬定。
  1. 有花的。如:「花季」。
  2. 有花紋的、雜色的。如:「花布」、「花貓」、「花邊」。
  3. 式樣、種類繁多的。如:「花式游泳」。
  4. 虛假的、巧妙的。如:「耍花招」、「花言巧語」。
  5. 模糊不清。如:「眼睛都花了。」
  6. 人心性不定、好玩樂稱為「花」。如:「花心大少」、「這個人很花,你最好不要和他交往。」
  1. 開花。唐·杜甫〈偪仄行〉:「辛夷始花亦已落,況我與子非壯年。」
  2. 耗費。如:「花錢」、「花時間」、「這些錢夠他花的了。」
偷 tōu《國語辭典》

偷 [ tōu ]

  1. 竊取。如:「偷錢」、「偷東西」。
  2. 抽出、挪出(時間)​。如:「偷空」、「偷閒」。
  1. 竊取東西的人。如:「小偷」。
  1. 私下、暗地裡。如:「偷看」、「偷聽」。
  1. 苟且敷衍。如:「偷安」。
  2. 刻薄、不厚道。《論語·泰伯》:「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抹 mǒ/mò/mā《國語辭典》

抹 [ mǒ ]

  1. 涂掉。如:「涂抹」。《红楼梦·第三八回》:「宝玉不待湘云动手,便代将『湘』字抹了,改了一个『霞』字。」
  2. 擦拭。如:「抹桌子」、「抹眼泪」。
  3. 涂敷。如:「抹药」、「抹粉」。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4. 玩牌。《红楼梦·第七回》:「一时吃过饭,尤氏、凤姐、秦氏抹骨牌。」
  5. 除去。如:「抹杀」、「抹零儿」。
  6. 放、拉。如:「他就抹下脸来,生气了。」
  7. 割。《红楼梦·第九二回》:「把带的小刀子往脖子里一抹,也就抹死了。」
  8. 捻。《儒林外史·第三三回》:「韦四太爷两手抹著胡子,哈哈大笑。」
  9. 看、瞄。《董西厢·卷一》:「见人不住偷睛抹。」《西游记·第三三回》:「那怪急回头,抹了他一眼。」

抹 [ mò ]

  1. 用水泥或石灰涂平。如:「抹墙」、「抹灰」。
  2. 绕。如:「拐弯抹角」。《醒世恒言·卷一五·赫大卿遗恨鸳鸯绦》:「抹过林子,显出一个大寺院来。」
  3. 弦乐器弹奏法,食指向内为抹。唐·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胭脂 yān zhī
亦作“臙脂”。 一种用于化妆和国画的红色颜料。亦泛指鲜艳的红色。 唐 杜甫 《曲江对雨》:“林花着雨臙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敦煌曲子词·柳青娘》:“故着胭脂轻轻染,淡施檀色注歌脣。” 金 元好问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之一:“翠叶轻笼豆颗匀,臙脂浓抹蜡痕新。” 明 张景 《飞丸记·坚持雅操》:“我情愿甘劳役,思量忍命穷,拚得臙脂委落如云鬞。” 清 孙枝蔚 《后冶春次阮亭韵》:“梨花独自洗胭脂, 虢国夫人 别样姿。” 杨朔 《走进太阳里去》:“张眼一望,遍地都是齐腿腕子深的小麦,麦梢上平涂着一层胭脂色的朝阳。”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