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虞神愤恨,玉帛意弥敦。

元稹唐代〕《赛神

村落事妖神,林木大如村。事来三十载,巫觋传子孙。
村中四时祭,杀尽鸡与豚。主人不堪命,积燎曾欲燔。
旋风天地转,急雨江河翻。采薪持斧者,弃斧纵横奔。
山深多掩映,仅免鲸鲵吞。主人集邻里,各各持酒樽。
庙中再三拜,愿得禾稼存。去年大巫死,小觋又妖言。
邑中神明宰,有意效西门。焚除计未决,伺者迭乘轩。
庙深荆棘厚,但见狐兔蹲。巫言小神变,可验牛马蕃。
邑吏齐进说,幸勿祸乡原。逾年计不定,县听良亦烦。
涉夏祭时至,因令修四垣。忧虞神愤恨,玉帛意弥敦。
我来神庙下,箫鼓正喧喧。因言遣妖术,灭绝由本根。
主人中罢舞,许我重叠论。蜉蝣生湿处,鸱鸮集黄昏。
主人邪心起,气焰日夜繁。狐狸得蹊径,潜穴主人园。
腥臊袭左右,然后托丘樊。岁深树成就,曲直可轮辕。
幽妖尽依倚,万怪之所屯。主人一心好,四面无篱藩。
命樵执斤斧,怪木宁遽髡。主人且倾听,再为谕清浑。
阿胶在末派,罔象游上源。灵药逡巡尽,黑波朝夕喷。
神龙厌流浊,先伐鼍与鼋。鼋鼍在龙穴,妖气常郁温。
主人恶淫祀,先去邪与惛。惛邪中人意,蛊祸蚀精魂。
德胜妖不作,势强威亦尊。计穷然后赛,后赛复何恩。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忧虞愤恨玉帛

忧虞(憂虞)yōu yú
忧虑。《易·繫辞上》:“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唐 杜甫 《北征》诗:“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清 孙枝蔚 《代书寄呈大兄伯发》诗:“忆昨庚辰岁,米价如珍珠;村南人食人,老父心忧虞。” 郭沫若 《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一国的政治如果真是为‘民利’设想的话,你只愁用费不够,那里会有什么浪费的忧虞。”  ——《漢語大詞典》
神 shén《國語辭典》

神 [ shén ]

  1. 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与主宰者称为「神」。如:「山神」、「天神」、「海神」。
  2. 圣贤或所崇拜的人死后的精灵也称为「神」。《后汉书·卷四十四·张禹传》:「中土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涉。」
  3. 人的精气或注意力。如:「留神」、「伤神」、「聚精会神」。
  4. 姓。如汉代有神曜。
  1. 稀奇、玄妙、不平凡的。如:「神童」、「神机妙算」。
愤恨(憤恨)fèn hèn
(1).愤懑悔恨。 汉 王充 《论衡·死伪》:“ 田蚡 独然者,心负愤恨,病乱妄见也。” 明 王守仁 《教条示龙场诸生》:“发其愧耻愤恨之心。”
(2).愤怒痛恨。《后汉书·南匈奴传》:“ 比 不得立,既怀愤恨。”《北史·贺拔胜传》:“是岁, 胜 诸子在东者,皆为 神武 所害。 胜 愤恨,因动气疾, 大统 十年薨于位。” 唐 元稹 《赛神》诗:“忧虞神愤恨,玉帛意弥敦。” 魏巍 《勇士镇守在东方》:“他愤恨地说:‘敌人一个也不能留。’”  ——《漢語大詞典》
玉帛 yù bó
(1).圭璋和束帛。古代祭祀、会盟、朝聘等均用之。《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祭用玉帛牲牷。”《左传·哀公七年》:“ 禹 合诸侯於 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
(2).征聘贤士。 晋 枣据 《杂诗》:“开国建元士,玉帛聘贤良。”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施玉帛於丘园,驰翘车於巖藪。”
(3).古代诸侯会盟执玉帛,故又用以表示和好。《左传·僖公十五年》:“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筹议日本改约暂宜缓允疏》:“ 中国 与 英 法 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 老舍 《茶馆》第一幕:“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
(4).借指执献玉帛的诸侯或外国使者。 唐 柳宗元 《涂山铭》:“﹝ 禹 ﹞乃朝玉帛,以混经制。” 唐 常建 《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 归去不称王。” 宋 陆游 《长歌行》:“万国朝 未央 ,玉帛来联翩。”
(5).泛指财富。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谓荣显为不幸,以玉帛为草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春意透酥胸,春色横眉黛,贱却人间玉帛。” 鲁迅 《坟·坚壁清野主义》:“古圣人所教的‘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就是说子女玉帛的处理方法,是应该坚壁清野的。”  ——《漢語大詞典》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1.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2.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3.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5.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6.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7.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8. 姓。如明代有意秀。
  1.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2.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3.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1.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弥 ( 彌 ) mí/mǐ
弥 [ mí ]
  1. 满,遍:~满。~月(①整一个月;②婴儿满月)。~望(满眼)。~天(满天,形容极大的)。
  2. 补,合:~补。~缝。~封。
  3. 更加:~坚。欲盖~彰。
  4. 水满的样子:~漫。
  5. 久,远:~留(病久留不去,后称病重将死)。~亘(连绵不断)。
  6. 姓。
弥 [ mǐ ]
  1. 同“弭”,平息,消灭。
敦 dūn/duì《國語辭典》

敦 [ dūn ]

  1. 督理。如:「敦促」。《孟子·公孫丑下》:「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抱朴子·外篇·安貧》:「今吾子督余以誨盜之業,敦余以召賊之策。」
  2. 和睦、使融洽。如:「敦親睦鄰」。
  1. 質樸、篤厚。如:「敦厚」。《孟子·萬章下》:「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漢·王符《潛夫論·實貢》:「夫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潔白,恬淡無為,化之本也。」
  1. 誠懇。如:「敦聘」、「敦請」。
  1. 姓。如春秋時衛國有敦治。

敦 [ duī ]

  1. 催逼、逼迫。《詩經·邶風·北門》:「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
  1. 孤獨的樣子。《詩經·豳風·東山》:「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敦 [ dùn ]

  1. 不明朗、不開通。如:「渾敦」。通「沌」。

敦 [ duì ]

  1. 古代用來盛黍、稷、稻、粱等的器具。形狀多種,一般為三短足,圓腹,二環耳,有蓋。有的蓋子也能翻轉過來使用。圈足的敦,蓋上多有捉手。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禮記·明堂位》:「有虞氏之兩敦,夏后氏之四連。」漢·鄭玄·注:「敦,黍稷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