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形-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 参见「正月 」条。
欣 xīn《國語辭典》
欣 [ xīn ]
动- 悦服、爱戴。《国语·晋语二》:「庶几曰诸侯义而抚之,百姓欣而奉之,国可以固。」
- 喜乐。如:「欣慰」、「欣然忘忧」。《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姓。如五代时有欣彪。
鸡犬(鸡犬)
唐 孟浩然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唐 杜甫 寒食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唐 王维 千塔主人 鸡犬散墟落,桑榆荫远田。
唐 王维 早入荥阳界 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
唐 钱起 过王舍人宅 鸡犬偷仙药,儿童授道书。
唐 卢纶 晚次新丰北野老家书事呈赠韩质明府 机鸣舂响日暾暾,鸡犬相和汉古村。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 依微闻鸡犬,豁达值阡陌。
宋 苏轼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宋 吴子文 访隐者不遇 道人入山访道人,山深俗朴鸡犬驯。
元 卢琦 过平溪桥 处处鱼盐开草市,家家鸡犬类桃源。 ——《骈字类编》
唐 杜甫 寒食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唐 王维 千塔主人 鸡犬散墟落,桑榆荫远田。
唐 王维 早入荥阳界 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
唐 钱起 过王舍人宅 鸡犬偷仙药,儿童授道书。
唐 卢纶 晚次新丰北野老家书事呈赠韩质明府 机鸣舂响日暾暾,鸡犬相和汉古村。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 依微闻鸡犬,豁达值阡陌。
宋 苏轼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宋 吴子文 访隐者不遇 道人入山访道人,山深俗朴鸡犬驯。
元 卢琦 过平溪桥 处处鱼盐开草市,家家鸡犬类桃源。 ——《骈字类编》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惊扰(驚擾)jīng rǎo
(1).惊慌骚乱。《汉书·项籍传》:“ 籍 遂拔剑击斩守。 梁 ( 项梁 )持守头,佩其印綬。门下惊扰, 籍 所击杀数十百人。”《宋书·谢方明传》:“罪及比伍,动相连坐,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邑里惊扰,狗吠达旦。”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时天下久承平,忽闻点兵,民情惊扰。”
(2).惊动扰乱。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九:“ 非 ( 谢非 )惊扰不得眠,遂起。” 唐 李朝威 《柳毅》:“惊扰宫中,復忤宾客。愧惕惭惧,不知所失。” 巴金 《军长的心》二:“所长仍然小声地说话,免得惊忧病人。” ——《漢語大詞典》
(2).惊动扰乱。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九:“ 非 ( 谢非 )惊扰不得眠,遂起。” 唐 李朝威 《柳毅》:“惊扰宫中,復忤宾客。愧惕惭惧,不知所失。” 巴金 《军长的心》二:“所长仍然小声地说话,免得惊忧病人。” ——《漢語大詞典》
讵意
同“讵料” ——《漢語大詞典》
鲸鲵(鯨鯢)jīng ní
(1).即鲸。雄曰鲸,雌曰鲵。 唐 卢纶 《奉陪浑侍中上巳日泛渭河》诗:“舟檝方朝海,鲸鯢自曝腮。”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想鸞鹤只在秋江上,似鲸鯢吸尽银河浪。” 明 李梦阳 《鄱阳湖十六韵》:“力屈鲸鯢仆,声回雁鶩呼。”
(2).比喻凶恶的敌人。《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鯢而封之,以为大戮。” 杜预 注:“鲸鯢,大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晋书·愍帝纪》:“扫除鲸鯢,奉迎梓宫。”《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鲸鯢,大鱼,钩网所不能制,以此敌人之魁桀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 雍正 、 乾隆 以下,姦奴 和昇 揽权,卖官鬻爵,荼毒等於鲸鯢。” 康有为 《遣人入北寻幼博墓携骸南归》诗:“鲸鯢横波斜日曛,誓起义师救圣君。”
(3).借指海盗。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壮烈战迹》:“海中盗艇猖獗,鲸鯢日盛。”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扫荡鲸鯢,肃清海甸,总是大快事,不必计较功伐。”
(4).比喻无辜被杀之人。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妻子无辜,并为鲸鯢。” 唐 元稹 《王迪贬永州司马》:“﹝家属﹞适遭蜂蠆,并为鲸鯢。” 章炳麟 《讨满洲檄》:“ 汉 民无罪,尽为鲸鯢。” ——《漢語大詞典》
(2).比喻凶恶的敌人。《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鯢而封之,以为大戮。” 杜预 注:“鲸鯢,大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晋书·愍帝纪》:“扫除鲸鯢,奉迎梓宫。”《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鲸鯢,大鱼,钩网所不能制,以此敌人之魁桀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 雍正 、 乾隆 以下,姦奴 和昇 揽权,卖官鬻爵,荼毒等於鲸鯢。” 康有为 《遣人入北寻幼博墓携骸南归》诗:“鲸鯢横波斜日曛,誓起义师救圣君。”
(3).借指海盗。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壮烈战迹》:“海中盗艇猖獗,鲸鯢日盛。”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扫荡鲸鯢,肃清海甸,总是大快事,不必计较功伐。”
(4).比喻无辜被杀之人。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妻子无辜,并为鲸鯢。” 唐 元稹 《王迪贬永州司马》:“﹝家属﹞适遭蜂蠆,并为鲸鯢。” 章炳麟 《讨满洲檄》:“ 汉 民无罪,尽为鲸鯢。”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斗争(鬥争)dòu zhēng
亦作“鬭争”。
(1).争斗;搏斗。《韩非子·显学》:“ 宋荣子 之议,设不鬭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见侮不辱,世主以为宽而礼之。”《淮南子·主术训》:“为智者务於巧伪,为勇者务於鬭争。” 唐 杜甫 《羌村》诗之三:“羣鸡正乱叫,客至鸡鬭争。” 明 马愈 《马氏日抄·石斗》:“鸟兽孽虫也,有血气知觉,故有鬭争。”
(2).指战争。后亦指矛盾双方的冲突、争斗。 唐 韩愈 《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四方无鬭争金革之声,京师之人既庶且丰。” 明 宋濂 《歙县孔子庙学记》:“壬辰兵起,而 歙 为鬭争之塲,官庐民舍,焚爇无遗。” 巴金 《关于〈海的梦〉》:“ 杨 就是小说里那个在抗 日 斗争中牺牲的英雄。”
(3).争讼;争辩。《后汉书·独行传·缪肜》:“﹝兄弟四人﹞及各娶妻,诸妇遂求分异,又数有鬭争之言。”《新唐书·李勘传》:“ 阳羡 民有鬭争不决,不之官而诣 勘 以辨。”《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女年及笄, 程氏 音问不通,不得已再许 韩生 ,以致 程氏 鬭争成讼。” 王汶石 《新结识的伙伴》:“可是,今早醒来,她又变了卦,急着想回到社里去,为了这, 张腊月 跟她斗争了一路。”
(4).竞争;竞赛。 元 马致远 《赏花时·弄花香满衣》套曲:“就手内游蜂鬭争採,不离人左侧,风流可爱。”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二折:“御花园中百卉鬭争开,另巍巍将根脚儿培栽。”
(5).揭露;批判;打击。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五○:“ 程仁 不受 钱文贵 收买,坚决领导大家闹斗争,他们拥护这个农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一九八二年):“ 中国 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 ——《漢語大詞典》
(1).争斗;搏斗。《韩非子·显学》:“ 宋荣子 之议,设不鬭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见侮不辱,世主以为宽而礼之。”《淮南子·主术训》:“为智者务於巧伪,为勇者务於鬭争。” 唐 杜甫 《羌村》诗之三:“羣鸡正乱叫,客至鸡鬭争。” 明 马愈 《马氏日抄·石斗》:“鸟兽孽虫也,有血气知觉,故有鬭争。”
(2).指战争。后亦指矛盾双方的冲突、争斗。 唐 韩愈 《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四方无鬭争金革之声,京师之人既庶且丰。” 明 宋濂 《歙县孔子庙学记》:“壬辰兵起,而 歙 为鬭争之塲,官庐民舍,焚爇无遗。” 巴金 《关于〈海的梦〉》:“ 杨 就是小说里那个在抗 日 斗争中牺牲的英雄。”
(3).争讼;争辩。《后汉书·独行传·缪肜》:“﹝兄弟四人﹞及各娶妻,诸妇遂求分异,又数有鬭争之言。”《新唐书·李勘传》:“ 阳羡 民有鬭争不决,不之官而诣 勘 以辨。”《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女年及笄, 程氏 音问不通,不得已再许 韩生 ,以致 程氏 鬭争成讼。” 王汶石 《新结识的伙伴》:“可是,今早醒来,她又变了卦,急着想回到社里去,为了这, 张腊月 跟她斗争了一路。”
(4).竞争;竞赛。 元 马致远 《赏花时·弄花香满衣》套曲:“就手内游蜂鬭争採,不离人左侧,风流可爱。”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二折:“御花园中百卉鬭争开,另巍巍将根脚儿培栽。”
(5).揭露;批判;打击。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五○:“ 程仁 不受 钱文贵 收买,坚决领导大家闹斗争,他们拥护这个农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一九八二年):“ 中国 人民对敌视和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必须进行斗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