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溪邑大号难治,后乐三年以德为。

朱南杰宋代〕《饯海盐史后乐

秦溪邑大号难治,后乐三年以德为。
海阔有楼还旧观,堂深无日不新诗。
虚舟只载来时物,实惠常教去后思。
相业真传公不忝,苍生况是望霖时。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难治三年

秦 qín《國語辭典》

秦 [ qín ]

  1. 朝代名。参见「秦朝 」条。
  2. 大陆地区陕西省的简称。
  3. 姓。如宋代有秦观。
溪 xī《國語辭典》

溪 [ xī ]

  1. 山间的小河流。后泛指小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唐·杜甫〈玉华宫〉诗:「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

溪 [ ​qī ]

  1. (一)​之又音。
邑 yì《國語辭典》

邑 [ yì ]

  1. 国家。《说文解字·邑部》:「邑,国也。」《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晋·杜预·注:「邑,亦国也。」
  2. 京城、国都。《诗经·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汉·毛亨·传:「商邑,京师也。」唐·李白〈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汤及盘庚,五迁其邑。」
  3. 城市。如:「城邑」。《史记·卷六八·商君传》:「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于、商十五邑。」
  4. 封地。如:「食邑」、「采邑」。《周礼·地官·载师》:「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县地。」汉·郑玄·注:「家邑,大夫之采地。」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忧愁不安。《楚辞·屈原·离骚》:「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通「悒」。
大 dà/dài/tài《國語辭典》

大 [ dà ]

  1. 在體積、面積、容量、數量、強度、深度、力量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而言。如:「大山」、「大河」、「大雨」、「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2. 最年長的、排行第一的。如:「大哥」、「大伯」、「大媽」。
  3. 表示尊敬之詞。如:「拜讀大作」、「尊姓大名」。
  4. 不平常、重要的、偉大的。《文選·石崇·思歸引序》:「余少有大志,夸邁流俗。」《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雖大旨同歸,所託或乖。」
  5. 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大年初一」。
  1. 表程度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大搞活動」、「天已大亮」、「大有出息」。
  2. 與「不」字連用,表次數少或程度淺。如:「她不大出門見人的。」、「他不大愛抽菸。」、「小侄兒還不大會講話。」
  3. 很、非常。《漢書·卷六八·霍光傳》:「長公主大以是怨光。」
  4. 差不多、不很精確。如:「大約」、「大概」、「大略」。
  1. 與「小」相對之詞。《孟子·梁惠王上》:「小國不可以敵大。」
  2. 年紀較大的人。如:「你們一家大小都要來吃喜酒喔!」
  3. 姓。如唐代有大明,金代有大興國。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誇耀、自以為是。如:「誇大」。《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大 [ tài ]

  1. 至高無上的。清·江沅《說文釋例·卷上·釋字例·大》:「古兄作『大』,不作『太』、『泰』。《易》之『大極』,《春秋》之『大子』、『大上』,《尚書》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漢》之『大上皇』、『大后』,後人皆讀為太。或徑改本書,作『太』及『泰』。」通「太」、「泰」。

大 [ dài ]

  1. 參見「大夫 」條。
号 ( 號 ) hào/háo
号 [ hào ]
  1. 名称:国~。年~。字~。
  2. 旧指名和字以外的别号:如“李白字太白,~青莲居士”。
  3. 记号,标志:信~。暗号。
  4. 排定的次序或等级:编~。~码。
  5. 扬言,宣称:~称。项羽兵四十万,~百万。
  6. 指某种人员:病~。伤~。
  7. 标上记号:~房子。把这件东西~上。
  8. 号令,命令:发号施~令。~召。
  9. 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吹~。~兵。
  10. 量词,用于人数:昨天去了几十~人。
号 [ háo ]
  1. 拖长声音大声呼叫:呼~。~叫。
  2. 大声哭:哀~。~丧。~啕大哭。
难治
不容易治理  ——《整理自网络》
后 ( 後 ) hòu《國語辭典》

后 [ hòu ]

  1. 君王。《詩經·商頌·玄鳥》:「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左傳·僖公三 十二年》:「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2. 諸侯。《書經·舜典》:「班瑞于群后。」唐·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
  3. 君王的嫡妻。如:「王后」、「皇后」。《漢書·卷五·景帝紀》:「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清·陸次雲〈費宮人傳〉:「后自縊,袁貴妃亦自縊。帝拔劍刃嬪妃數人。」
  4. 姓。如春秋時齊國有孔子的弟子后處,漢代有后蒼。
  1. 時間上較晚的。與「先」、「前」相對。《禮記·大學》:「知止而后有定。」通「後」。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1.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2.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3.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4. 笑:这事太可~了。
乐 [ yuè ]
  1.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 姓。
乐 [ yào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乐 [ lào ]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三年
      魏晋 陆机 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 借曰未给,亦既三年。
      唐 刘复 送黄晔明府岳州湘阴赴任 三年护塞从戎远,万里投荒失意多。
      唐 陆龟蒙 和张广文贲旅泊吴门次韵 许伴山中躅,三年任一醺。
      唐 曹唐 长安客舍叙邵陵旧宴寄永州萧使君五首 其二 五夜清歌敲玉树,三年洪饮倒金尊。
      唐 唐彦谦 离鸾 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
      宋 王安石 再至京口寄漕使曹郎中 乡国去身犹万里,驿亭分首已三年。
      元 刘因 满城道中 学馆三年梦,西山此日行。  ——《骈字类编》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1.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4.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5.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1.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2.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5.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1.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1.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1.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3.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1.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3. 姓。如汉代有以彤。
      德 dé《國語辭典》

      德 [ dé ]

      1. 人类共同遵循的规范。《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2. 品行、作风。《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 恩泽、恩惠。《论语·宪问》:「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孟子·公孙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4. 心意、信念。如:「一心一德」、「离心离德」。
      5.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简称。
      6. 姓。如汉代西域有德若国,后人以国为姓,简姓德。
      1. 感激、感恩。《左传·成公三年》:「王曰:『然则德我乎?』」《聊斋志异·卷一·王成》:「主人闻而德之,赠金五两,慰之使归。」
      1. 好的、善的。如:「德政」、「德誉」。《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恂恂德心,汪汪轨度。」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