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欠温存牵怨恨,萍无拘束自西东。

易士达宋代〕《春闺

燕语莺啼触拨侬,院深懒傍绣帘栊。
一年春事半晴雨,万里云帆几夕风。
柳欠温存牵怨恨,萍无拘束自西东。
此情莫向桃花说,说与桃花也落红。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温存怨恨拘束西东

柳 liǔ《國語辭典》

柳 [ liǔ ]

  1. 植物名。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树枝细长,柔软下垂。叶互生,线状披针形,尾端尖锐,边缘有细锯齿。花密生呈穗状,种子有毛,成熟时柳絮飞散如雪。一般供作观赏、行道树。
  2.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为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八颗星。
  3. 姓。如唐代有柳宗元。
欠 qiàn《國語辭典》

欠 [ qiàn ]

  1. 累的时候,张嘴呵气。如:「呵欠」。《仪礼·士相见礼》:「君子欠伸。」汉·郑玄·注:「志倦则欠,体倦则伸。」
  2. 肢体稍上提移。如:「欠身」。《红楼梦·第九七回》:「那黛玉却又把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只手来扶著他。」
  3. 借人财物未还或该给而未给。如:「欠帐」、「欠薪水」。《红楼梦·第五回》:「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4. 缺少。如:「你还欠多少?」、「这盘菜欠点儿盐。」
  1. 不够、缺乏。语气较「不」稍委婉。如:「欠安」、「欠妥」、「欠考虑」。
  1. 债务。如:「旧欠未清」。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温存 wēn cún
(1).抚慰,体贴。 唐 韩愈 孟郊 《雨中寄孟刑部几道联句》:“温存感深惠,琢切奉明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少奶奶一言不发,只管抽抽噎噎的哭,大少爷坐在旁边,温存了一会。”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八:“她冷淡得很,他想说几句温存的话,她便用方法挡住了。”
(2).温暖。 唐 司空图 《修史亭》诗之一:“渐觉一家看冷落,地炉生火自温存。” 明 无名氏 《贫富兴衰》第二折:“风颯颯怎地捱,冷颼颼难受忍,这时月富豪家有分,则俺这穷汉每无处温存。” 萧红 《生死场》二:“吹口哨,响着鞭子,他觉得人间是温存而愉快。”
(3).温柔和顺。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他是箇女孩儿家,你索将性儿温存,话儿摩弄,意儿谦洽,休猜做败柳残花。”《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若是阿哥这样肚里又明白,笔下又来得,做人且又温存小心,走到势要人家,怕道不是重用?”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品艳》:“体态温存,丰神娟秀,望之如碧水芙蓉,纤尘不染。”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一:“有时它像是远方吹来的一支儿歌,温存而又委婉,恰似春日垂杨柳梢在脸上拂过。”
(4).保暖养息。《红楼梦》第四二回:“ 贾母 原没有大病,不过是劳乏了,兼着了些凉,温存了一日,又吃了一剂药,疏散一疏散,至晚也就好了。”  ——《漢語大詞典》
牵 ( 牽 ) qiān
牵 [ qiān ]
  1. 拉,引领向前:~引。~曳。~头。~线。~萝补屋(把萝藤拉上屋顶来补草房,形容生活困难,亦喻将就凑合)。
  2. 关连,带累:~连。~强(勉强牵连在一起)。意惹情~。
怨恨 yuàn hèn
(1).仇恨;强烈不满。《墨子·兼爱中》:“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汉书·王尊传》:“内怀怨恨,外依公事。” 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看见秀才这样奉承她,她却怨恨自己肚子底不会还债了。”
(2).感伤不平。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琴》:“操者,言遇菑遭害,困厄穷迫,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义,不惧不慑,乐道而不失其操者也。”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三:“千载琵琶作 胡 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 刘基 《巫山高》诗:“ 巫山 何事近 楚 宫,终古怨恨流无穷。” 鲁迅 《野草·风筝》:“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
(3).悔恨。 宋 高观国 《玲珑四犯》词:“少年曾失春风意,到如今怨恨难诉。”
(4).埋怨。 茅盾 《色盲》一:“每次她从家乡到 上海 来,便怨恨那甬兴轮船走得太快,只给她一夜又半日的海上经验。”  ——《漢語大詞典》
萍 píng《國語辭典》

萍 [ píng ]

  1. 植物名。浮生在水面的草。叶扁平而小,面背皆青,有须根下垂水中,会随水流四处漂动。也称为「浮萍」。
  1. 比喻行踪不定,难以自主的。如:「萍踪」。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拘束 jū shù
(1).限制,约束。《晋书·愍怀太子遹传》:“殿下诚可及壮时极意所欲,何为恒自拘束。” 宋 李元膺 《鹧鸪天》词:“薄情风絮难拘束,吹过东墙不肯归。” 清 曹寅 《菜花歌》:“平分千巷画船閒,农家儿女无拘束。” 周恩来 《雨后岚山》诗:“自然美,不假人工;不受人拘束。”
(2).拘谨不自然。《晋书·王献之传》:“ 献之 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疎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 颜延之 诗﹞又喜用古事,弥见拘束。” 清 方东树 《书〈望溪先生集〉后》:“先生则袭於 程 朱 道学已明之后,力求充其知而务周防焉,不敢肆;故议论愈密,而措语矜慎,文气转拘束,不能宏放也。”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六章:“ 彭总 亲切地说话,让 陈兴允 拘束的感觉消失了。”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西东(西東)xī dōng
(1).西方和东方。 汉 焦赣 《易林·随之兑》:“两心不同,或欲西东。明论终始,莫适所从。” 宋 苏轼 《虔州八境图》诗:“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古塔认西东。”
(2).用为偏义复词,指西方。 唐 聂夷中 《题贾氏林泉》诗:“只虑迷所归,池上日西东。”
(3).泛指四方,无定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怵,为利所诱怵也;迫,迫贫贱,东西趋利也。” 唐 孟郊 《过分水岭》诗:“十步九举轡,迴环失西东。” 宋 范成大 《钓池口阻风》诗:“回风打船失西东,柁痴櫓弱无适从。”
(4).指酒杯。 宋 赵长卿 《朝中措》词:“此去定膺先宠,且须满醉西东。”
(5).犹东西。泛指什物。 宋 张元干 《诉衷情》词:“儿时初未识方红,学语问西东。”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