摐金伐鼓声渊渊,社番十月即过年。

陈肇兴清代〕《番社过年歌

摐金伐鼓声渊渊,社番十月即过年。烹羊宰牛祭先祖,餈糗罗列无几筵。

缠头插羽盛衣饰,红绒鬖鬖垂两肩。或提藤笼或霞篮,膏蚌鲑杂鱼腥膻。

持瓢圈坐恣酣饮,有如长鲸吸百川。醉起攘臂蹋地走,歌呼跳踯何喧阗。

鼻上箫吹无孔笛,嘴中琴奏不调弦。马邻猫踏矜猱捷,蝥弧一拔争登先。

腰间铮铮萨豉宜,千声沸出腾青天。都卢{阝国}辘学膜拜,咮𠻗似祝多良田。

物畜蕃滋风草死,乃箱万万仓千千。土官通事持羊酒,独坐公廨行赏钱。

男嬉女笑出真乐,此风直在羲皇前。迩来熟番变唐化,每岁歌舞犹相沿。

穫稻筑场农事毕,家家舂磨修洁鲜。可怜众社渐贫困,有室徒悲如磬悬。

昔日千豚今一脔,百年人事随风烟。君不见,生番化熟熟化氓,耕耘转在高峰巅。

南北十社九社废,裸人丛笑何有焉。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摐金伐鼓渊渊十月过年

摐金 chuāng jīn
撞击金属乐器。 南朝 梁 沈约 《为安陆王谢荆州章》:“摐金入 济 ,识谢戎麾。” 唐 高适 《燕歌行》:“摐金伐鼓下 榆关 ,旌旗逶迤 碣石 间。” 前蜀 贯休 《长持经僧》诗:“摐金挣玉,吐宫嚥徵。”  ——《漢語大詞典》
伐鼓
敲鼓  ——《整理自网络》
声 ( 聲 ) shēng
声 [ shēng ]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4. 名誉:名~。
  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渊渊(淵淵)yuān yuān
(1).深广;深邃。《庄子·知北游》:“渊渊乎其若海,巍巍乎其终则復始也。” 唐 柳宗元 《天爵论》:“纯粹之气,注於人也为明。得之者,爽达而先觉,鉴照而无隐,盹盹於独见,渊渊於默识。” 元 揭傒斯 《得程翰林扬州消息》诗:“渊渊贤达心,悢悢情内伤。” 清 秦道然 《弢光静坐》诗:“先圣言渊渊, 瞿曇 説如如。” 梁启超 《宗教家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然若 康南海 ,若 谭瀏阳 ,皆有得于佛学之人也。两先生之哲学固未尝不戞戞独造,渊渊入微。”
(2).鼓声。亦泛用作象声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衡 扬枹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 南朝 梁 何逊 《宿南洲浦》诗:“沉沉夜看流,渊渊朝听鼓。” 清 曹寅 《竹村大理筵上食石首鱼作》诗:“潮声渊渊震曙鼓,巨絙一网千吴舠。” 郭沫若 《〈人民中国〉日文版创刊二十周年》诗:“大车滚滚循新辙,和乐渊渊易旧弦。”  ——《漢語大詞典》
社 shè《國語辭典》

社 [ shè ]

  1. 传说中的土地神。《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2. 祭土地神的地方。《左传·昭公十七年》:「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
  3. 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如:「春社」、「秋社」。
  4. 祭土地神的典礼。《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公如齐观社,非礼也。」
  5. 为工作、生活或共同目标结合成的组织、团体。如:「报社」、「通讯社」、「合作社」、「学社」。
  6. 姓。如元代有社佑。
  1. 祭祀土地神。《书经·召诰》:「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番 fān/pān《國語辭典》

番 [ fān ]

  1. 旧时对边境少数民族或外国的称呼。如:「土番」、「红毛番」。
  2. 旧称轮流接替的职务。《旧唐书·卷九七·张说传》:「旬日,得精兵一十三万,分系诸卫,更番上下,以实京师。」《新唐书·卷一二六·杜暹传》:「暹率当番卫士缮三宫城,浚池,督役不少懈。」
  3. 量词:➊ ​ 计算次数的单位。相当于「回」、「次」。如:「三番两次」、「思考一番」、「白费一番苦心」。《南史·卷三二·张敷传》:「父邵使士南阳宗少文谈系象,往复数番。」宋·张炎〈高阳台·接叶巢莺〉词:「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➋ ​ 计算倍数的单位。如:「连续几天的涨停板,使他持有的股票价值翻两番。」
  1. 外国的、外族的。如:「番邦」、「番船」、「番茄」、「番椒」、「番薯」。

番 [ pó ]

  1. 姓。如西汉有番系,东汉有番辰。

番 [ pān ]

  1. 参见「番禺县 」条。
十月 shí yuè
(1).一年中的第十月。《诗·豳风·七月》:“八月其穫,十月陨蘀。”《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 七年, 长乐宫 成,诚侯羣臣皆朝十月。” 司马贞 索隐:“案:诸书并云十月为岁首。”
(2).十个月。《庄子·天运》:“ 舜 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淮南子·精神训》:“九月而躁,十月而坐,形体以成,五藏乃形。”  ——《漢語大詞典》
即 jí《國語辭典》

即 [ jí ]

  1. 近、靠近、投向。如:「若即若離」、「可望不可即」。《論語·子張》:「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2. 到、登上。如:「即位」。
  3. 是、便是。《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儋即老子。」
  1. 當下。《後漢書·卷五一·陳禪傳》:「夷賊素聞其聲,即時降服。」
  1. 便、就。如:「憑票即付」、「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2. 立刻。如:「立即出發」。《左傳·隱公四年》:「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
  3. 就是。《左傳·襄公八年》:「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1. 若、假使。如:「即使」。《呂氏春秋·慎行覽·疑似論》:「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
过年(過年)guò nián
(1).过了新年。 宋 戴复古 《灵州梅花》诗:“直看过年开未了,醉吟且放老夫狂。”
(2).欢度新年。 明 冯梦龙 《洒雪堂·嫂嫂还魂》:“如今已是年终岁暮了,身子若在外面,便好寻觅些东西过年。” 张天翼 《包氏父子》:“洋学堂是不过年的,我晓得。” 沈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街口平常这时照例可以听到卖糕人的声音,以及各种别的叫卖声音,今天却异常清静,似乎过年一样。”
(3).明年。《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老爷今年中了举,过年再中了进士,将来要封公拜相的。”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