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敌为军终后战,潜师有地肯先声。

郭之奇明代〕《秋辨九首 其三 辽帅归镇

岁益金钱月选丁,捣巢出塞计横行。东西一任夷戎合,南北多方主客营。

量敌为军终后战,潜师有地肯先声。如云千骑归朝策,何日重关止夜惊。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量敌为军后战潜师先声

量敌(量敵)liàng dí
估量敌情。《孟子·公孙丑上》:“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东观汉记·光武帝纪》:“量敌校胜,阔达多大节,与 高帝 等。” 明 徐一夔 《〈郁离子〉序》:“其言详於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诚、量敌、审势、用贤、治民。”  ——《漢語大詞典》
为军(为军)
左传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韵府拾遗 文韵》
终 ( 終 ) zhōng
终 [ zhōng ]
  1.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2.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3. 人死:临~。送~。
  4.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5. 姓。
后战(后战)
魏志贾诩传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 孙武子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后又旧唐书李绩传为行军总管前战 所得金帛皆散之将士  ——《骈字类编》
潜师(潛師)qián shī
秘密出兵。《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郑 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后汉书·段熲传》:“ 熲 兵败,被围三日,用隐士 樊志张 策,潜师夜出,鸣鼓还战,大破之。”《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景定元年》:“ 王文统 素忌 经 有重名,既请遣 经 ,復阴属 李璮 潜师侵 宋 ,欲假手害 经 。”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地 dì/de《國語辭典》

地 [ dì ]

  1. 人类万物栖息生长的场所。有时直接指地球。如:「大地」、「天地」、「地心」。《易经·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2. 陆地。如:「高地」、「洼地」、「山地」、「地下水」。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 田地、土地。如:「耕地」、「荒地」、「薄地」、「地尽其利」。
  4. 场所。如:「发祥地」、「目的地」、「根据地」、「所在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5. 区域。如:「本地」、「外地」、「腹地」、「殖民地」、「台湾各地」。
  6. 地位、位置。如:「留余地」、「易地而处」。《晋书·卷八四·王恭传》:「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7. 心意、意志的领域。如:「颇有见地。」《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8. 本质、质地、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9. 路程。如:「这里距离省城约有三十里地。」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1. 用于副词语尾。如:「忽地」、「蓦地」。
  2. 置于「立」、「坐」、「卧」等动词之后。相当于「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

地 [ de ]

  1. 结构助词。用在副词之后。如:「慢慢地吃」、「好好地玩」、「雨势渐渐地小了。」同「的 」。
肯 kěn《國語辭典》

肯 [ kěn ]

  1. 許可、答應。如:「首肯」、「他不肯讓我辭職。」《國語·晉語四》:「楚眾欲止,子玉不肯。」
  2. 願意、樂意。《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唐·杜甫〈哀王孫〉詩:「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1. 那裡、怎麼。表示反問的語氣,相當於「豈」。唐·岑參〈梁園歌送河南王說判官〉詩:「當時置酒延枚叟,肯料平臺狐兔走。」唐·李白〈流夜郎贈辛判官〉詩:「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

肯 [ ​kěng ]

  1. (一)​之又音。
先声(先聲)xiān shēng
(1).谓使人震慑而先发的声威。 唐 张九龄 《勅北庭经略使盖嘉运书》:“先声既振,后殿载扬。凶党闻之,卷甲而遁。” 金 元好问 《送杜招抚归西山》诗:“少日先声慑虎貔,只今骑马欲鷄栖。” 清 顾炎武 《金山》诗:“忽闻王旅来,先声动 燕 幽 。”《花月痕》第四回:“此等乌合之众,大人当以先声夺之。”
(2).昔日的声望。 宋 苏轼 《送穆越州》诗:“旧政犹传 蜀 父老,先声已振 越 溪山。” 宋 苏辙 《送李诚之知瀛州》诗:“春风吹旌旆,先声遍城堡。”
(3).预兆;前导。 鲁迅 《准风月谈·喝茶》:“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七:“然而可以确信,神明的太阳,有赤色的晓霞为之先声。”
(4).事先宣扬。 胡适 《这一周》:“但这是一种‘与虎谋皮’的事,非有全国舆论协力作先声,协力作后盾,这事是不容易收效的。”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