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尧咨禹,水行由地,宗周微管,夏变为夷。

刘克庄宋代〕《沁园春

岳降神,方启中兴之运;河如带、山若砺,未酬再造之功。某逾望三台,敬熏一瓣。短衣饭牛而至旦,业已归耕;搢笏笼鸽以放生,末由旅贺。
载籍以来,于宇宙间,有功者谁。自唐尧咨禹,水行由地,宗周微管,夏变为夷。谢傅棋边,莱公骰畔,淝水澶渊送捷旗。天不偶,生堂堂国老,真太平基。
雅怀厌倦台司。新天子殷勤留帝师。向朝堂衮绣,万羊非泰,湖山绦褐,两鹤相随。寿过_溪,德如淇澳,进了丹书作抑诗。蒯缑客,愿年年岁岁,来献新词。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唐尧水行宗周微管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唐尧(唐堯)táng yáo
(1).古帝名。 帝喾 之子,姓 伊祁 (亦作 伊耆 ),名 放勋 。初封于 陶 ,又封于 唐 ,号 陶唐氏 。以子 丹朱 不肖,传位于 舜 。参阅《史记·五帝本纪》
(2).鼓吹曲名。 晋武帝 受禅,令 傅玄 制乐。 玄 改 汉 乐《务成》《唐尧》。参阅《晋书·乐志下》《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四》。  ——《漢語大詞典》
咨 zī《國語辭典》

咨 [ zī ]

  1. 商量、谋划。如:「咨询」、「咨谋」、「咨商」。《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也。」通「咨」。
  1. 一种平行机关往来的公文。今仅总统与立法、监察两院公文往复时使用,其他平行机关则用函。
  1. 表示感叹的语气。《书经·尧典》:「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文选·张衡·思玄赋》:「咨姤嫮之难并兮,想依韩以流亡。」
禹 yǔ《國語辭典》

禹 [ yǔ ]

  1. 传说中的一种虫。《说文解字·禸部》:「禹,虫也。」
  2. 人名。夏代开国之君。相传因治水有功,得舜让位,立国为夏。也称为「大禹」、「夏禹」。
  3. 姓。如金代有禹显。
水行 shuǐ xíng
(1).水上航行。《庄子·天运》:“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史记·夏本纪》:“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晋书·傅玄传》:“大将军 苟晞 表请迁都,使 祗 出诣 河阴 ,修理舟檝,为水行之备。”
(2).谓游水。《新五代史·吴越世家·钱鏐》:“水军卒 司马福 多智而善水行。” 清 黄鷟来 《杂诗》:“水行剸蛟龙,陆出截虎兕。”
(3).水流动。《易·说卦》“为沟瀆” 唐 孔颖达 疏:“取其水行无所不通也。” 唐 韩偓 《秋村》诗:“空坡路细见骑过,远田人近闻水行。”
(4).即水德。《南齐书·高帝纪下》:“岂其天厌水行,固已人希木德。归功与能,事极乎此。”参见“ 水德 ”。  ——《漢語大詞典》
由 yóu《國語辭典》

由 [ yóu ]

  1. 原因。如:「事由」、「原由」、「理由」。《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
  2. 机会、机缘。《红楼梦·第一一五回》:「久仰芳名,无由亲炙。」
  3. 途径、方法。南朝梁·何逊〈赠诸游旧诗〉:「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三下·粤游日记二》:「而溪崖亦悬嵌,无由上跻。」
  4. 姓。如秦代有由余。
  1. 遵循、听从。《诗经·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 听任、任凭。如:「信不信由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万般皆是命, 半点不由人。」
  3. 走、经过。《孟子·离娄上》:「舍止路而不由,哀哉。」《宋史·卷三一困·范仲淹传》:「鄜、延密迩灵、夏,西羌必由之地也。」
  4. 践行。《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1. 自、从。表示所从出。如:「言不由衷」、「由北到南」。《孟子·尽心下》:「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
  2. 因为。表示原因。如:「由于」、「咎由自取」。《书经·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
  3. 表示凭借。如:「人体是由很多细胞组织而成的。」
  4. 属、归。表示职责范围的画分。如:「这个案子是由我负责承办。」
  5. 于。表示所在。《书经·康诰》:「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
地 dì/de《國語辭典》

地 [ dì ]

  1. 人类万物栖息生长的场所。有时直接指地球。如:「大地」、「天地」、「地心」。《易经·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2. 陆地。如:「高地」、「洼地」、「山地」、「地下水」。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 田地、土地。如:「耕地」、「荒地」、「薄地」、「地尽其利」。
  4. 场所。如:「发祥地」、「目的地」、「根据地」、「所在地」、「置之死地而后生。」
  5. 区域。如:「本地」、「外地」、「腹地」、「殖民地」、「台湾各地」。
  6. 地位、位置。如:「留余地」、「易地而处」。《晋书·卷八四·王恭传》:「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7. 心意、意志的领域。如:「颇有见地。」《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8. 本质、质地、底子。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9. 路程。如:「这里距离省城约有三十里地。」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1. 用于副词语尾。如:「忽地」、「蓦地」。
  2. 置于「立」、「坐」、「卧」等动词之后。相当于「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山门下立地,看有甚么人来?」

地 [ de ]

  1. 结构助词。用在副词之后。如:「慢慢地吃」、「好好地玩」、「雨势渐渐地小了。」同「的 」。
宗周 zōng zhōu
(1).指 周 王朝。因 周 为所封诸侯国之宗主国,故称。《诗·小雅·正月》:“赫赫 宗周 , 褒姒 烕之。”《后汉书·东夷传序》:“后 徐夷 僭号,乃率九夷以伐 宗周 。”《旧唐书·代宗纪》:“ 唐 虞 之际,内有百揆,庶政惟和。至于 宗周 ,六卿分职,以倡九牧。”
(2). 周 代王都所在,如 丰 、 镐 、 洛邑 亦称为 宗周 。《书·周官》:“惟 周王 抚万邦,巡侯甸,四征弗庭,绥厥兆民,六服羣辟,罔不承德。归于 宗周 ,董正治官。” 孔 传:“言协服还归於 丰 ,督正治理职司之百官。” 孔颖达 疏:“自灭 淮夷 ,而归於 宗周 丰邑 ,乃督正治理职司之百官。”《礼记·祭统》:“ 成公 乃命 庄叔 ,随难于 汉阳 ,即官于 宗周 ,奔走无射。” 郑玄 注:“ 周 既去 镐京 ,犹名王城为 宗周 也。”  ——《漢語大詞典》
微管 wēi guǎn
(1). 春秋 时, 管仲 相 齐桓公 ,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 曰:“微 管仲 ,吾其被髮左衽矣。”语见《论语·宪问》。后遂用为颂扬功勋卓著的大臣的典故。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修张良庙教》:“夫盛德不泯,义存祀典。微 管 之叹,抚事弥深。” 宋 陆游 《雨夜书感》诗之一:“羣胡穴中原,令人叹微 管 。” 宋 刘克庄 《贺新郎·杜子昕凯歌》词:“不论 周郎 并 幼度 ,便 仲尼 復起嗟微 管 。”亦用以代称 管仲 。《宋书·谢灵运传》:“ 灵运 罪衅累仍,诚合尽法。但 谢玄 勋参微 管 ,宜宥及后嗣,可降死一等,徙付 广州 。” 南朝 齐 谢朓 《和王著作八公山》诗:“阽危赖宗袞,微 管 寄明牧。”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至於道被如仁,功参微 管 ,本宜在常均之外。”
(2).犹言见识浅陋狭小。常用作谦词。《宋书·彭城王义康传》:“臣以顽昧,独献微管,所以勤勤恳恳,必诉丹诚者,实恐 义康 年穷命尽,奄忽于南,遂令陛下有弃弟之责。”  ——《漢語大詞典》
夏 xià《國語辭典》

夏 [ xià ]

  1. 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季。农历指立夏至立秋的时期。一般而言气温较热,若以北半球气候而论,大概指从五月或六月至八月或九月的期间。如:「炎夏」、「盛夏」。
  2. 泛指中国。如:「华夏」。《书经·舜典》:「蛮夷猾夏。」
  3. 五彩的颜色。《周礼·天官·染人》:「秋染夏。」汉·郑玄·注:「染夏者,染五色。」
  4. 高大的房屋。《楚辞·王襃·九怀·陶壅》:「息阳城兮广夏,衰色罔兮中怠。」通「厦」。
  5. 朝代名。参见「夏朝 」条。
  6. 姓。如汉代有夏牟。
  1. 高大。《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

夏 [ jiǎ ]

  1. 参见「夏楚 」条。
变 ( 變 ) biàn
变 [ biàn ]
  1. 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变化;改变:情况~了。~了样。
  2. 变成:沙漠~良田。后进~先进。
  3. 使改变:~废为宝。
  4. 能变化的;已变化的:~数。~态。
  5. 变卖:~产。
  6. 变通:通权达~。
  7. 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事~。政~。
  8. 指变文:目连~。
  9. 姓。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夷 yí《國語辭典》

夷 [ yí ]

  1. 中国古代东部民族之一。殷商时约分布在今大陆地区山东、江苏一带。后泛称东方各族为「夷」。如:「徐夷」、「淮夷」。《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传·序》:「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2. 古代对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称。如:「蛮夷戎狄」。
  3. 同辈。《礼记·曲礼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4. 锄草、平土的农具。《国语·齐语》:「恶金以铸鉏、夷、斤、𣃁,试诸壤土。」《管子·小匡》:「恶金以铸斤斧鉏夷锯𣚚,试诸木土。」
  5. 创伤。《左传·成公十六年》:「子反命军吏,察夷伤。」《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通「痍」。
  6. 平易、平安。如:「化险为夷」。
  7. 常道。《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曰王极之傅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通「彝」。
  8. 姓。如周代有夷诡诸。
  1. 铲平、使平坦。如:「夷为平地」。《左传·成公十六年》:「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国语·晋语六》:「夷灶堙井,非退而何?」
  2. 诛除、消灭、平定。《荀子·君子》:「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唐·柳宗元〈封建论〉:「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3. 铲草、割草。《周礼·秋官·薙氏》:「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
  4. 陈放、安置。《礼记·丧大记》:「彻帷,男女捧尸夷于堂,降拜。」
  5. 平均。《左传·昭公十七年》:「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唐·孔颖达·正义:「所以平均下民也。」
  1. 平坦。《庄子·眩箧》:「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从壶头则路近而水崄,从充则涂夷而运远,帝初以为疑。」
  2. 愉悦。《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通「怡」。
  3. 傲慢无礼。《荀子·修身》:「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远,庸众而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