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水堕驴都不恨,古来一死博河豚。

徐渭明代〕《七十二峰归来书寺壁

五条挂练玉龙奔,七十二峰鬼斧痕。堕水堕驴都不恨,古来一死博河豚。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堕驴古来河豚

堕 ( 墮 ) duò/huī
堕 [ duò ]
◎ 掉下来,坠落:~落。~地。~马。~胎。~甑不顾(喻对已经过去的事,不作无益的惋惜)。
    堕 [ huī ]
    ◎ 古同“”,毁坏。
      水 shuǐ《國語辭典》

      水 [ shuǐ ]

      1. 无色无臭的液体。由氢气与氧气化合而成。
      2. 汁、液。如:「墨水」、「药水」、「橘子水」、「柠檬水」。
      3. 海、河、江、湖的总称。如:「汉水」。《书经·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4.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5. 水星的简称。参见「水星 」条。
      6. 额外的收入、费用。如:「捞油水」。《邻女语·第二回》:「你一路上发的水还不彀么?还要到这地方来想方么?」
      7. 量词。计算衣物刷洗次数的单位。如:「这件衣服洗两水就走样了。」
      8. 姓。如明代有水苏民。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瓜果等多汁而不脆甜。如:「这梨吃起来水水的,不脆。」
      堕驴(墮驢)duò lǘ
      宋 王称 《东都事略·隐逸传·陈抟》:“﹝ 陈摶 ﹞尝乘白驴欲入 汴 ,中涂闻 太祖 登极,大笑坠驴,曰:‘天下於是定矣!’”后因以“堕驴”为典。 清 钱谦益 《戏咏雪月故事短歌十四首·宋太祖》:“最是王龙酣睡客,梦中失笑堕驴迴。” 潘飞声 《壬子新岁作》诗:“一笑 陈摶 堕驴背, 唐虞 世界説共和。”  ——《漢語大詞典》
      都 dū/dōu《國語辭典》

      都 [ dū ]

      1. 大城市。如:「花都」、「港都」、「通都大邑」。
      2.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首都」、「国都」、「京都」、「行都」。
      3. 姓。如汉代有都稽,明代有都穆。
      1. 定都。《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2. 居。《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
      3. 总计。《文选·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1. 优雅、优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聊斋志异·卷一·娇娜》:「一少年出,丰采甚都。」

      都 [ dōu ]

      1. 皆。概括全部的意思。如:「都好」、「都是」。
      2. 还、尚且、甚至。如:「他都如此说了,你又能如何呢!」、「他一动都不动,活像个木头人似的。」
      3. 业已、已经。有加重语气的意味。如:「误会都造成了,你懊悔也没用!」
      1. 发语词,无义。《书经·尧典》:「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恨 hèn《國語辭典》

      恨 [ hèn ]

      1. 遗憾、悔恨的事。如:「记恨」、「饮恨而终」。《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 怨、仇视。如:「怨恨」、「憎恨」。《荀子·尧问》:「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唐·李白〈怨情〉诗:「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古来(古來)gǔ lái
      自古以来。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古来此娱,书籍未见。” 唐 王翰 《凉州词》之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 金塘 玉环 诸山膏腴几万顷,皆是古来居民置乡之处。”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古来许多人谈过了,将来要谈的人也将无穷无尽。”  ——《漢語大詞典》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死 sǐ《國語辭典》

      死 [ sǐ ]

      1. 丧失生命。与「活」相对。如:「死于非命」、「人死不能复生」。
      2. 断绝、放弃。如:「死心」。《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
      3. 为某人或某事牺牲生命。如:「死难」、「死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1. 丧失生命的。如:「死狗」。
      2. 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会」、「死棋」、「死井」。
      3. 不通达的或不活动的。如:「死巷」、「死水」、「死结」。
      4. 呆板、不灵活。如:「死板」、「死脑筋」。
      5. 既定而不可改变的。如:「死法子」、「死规矩」。
      6. 咒骂的话,亦表示亲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头」。
      1. 拚命的。如:「死守」、「死战」。
      2. 非常、极甚。表示程度达到极点。如:「怕死了」、「热死了」、「笑死了」。
      3. 坚决、固执或不知变通。如:「死记」、「死不肯说」、「死不承认」、「死卖力气」、「死抓不放」。
      4. 固定而不能活动。如:「抽屉给钉死了。」、「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别把话说死了。」
      5. 阻滞不通。如:「堵死了」。
      6. 毫无知觉,像死的样子。如:「他睡得真死。」
      博 bó《國語辭典》

      博 [ bó ]

      1. 广大、众多的意思。如:「广博」、「地大物博」。《广韵·入声·铎韵》:「博,广也、大也、通也。」
      2. 比喻见识广大。如:「渊博」。《荀子·修身》:「多闻曰博;少闻曰浅。」
      1. 姓。如汉代有博子劳。
      1. 赌钱。《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鲁句践与荆轲博。」
      2. 获取。如:「博得同情」、「博得美人心」。
      河豚 hé tún
      亦作“ 河魨 ”。 鱼名。体圆筒形,口小,牙愈合成牙板。背部黑绿色,腹部白色,鳍紫红色。肉味鲜美,肝脏、生殖腺及血液有剧毒,经处理后可食用。我国沿海和某些内河有出产。 宋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诗之一:“蔞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元 王逢 《江边竹枝词》:“如刀江鱭白盈尺,不独河魨天下稀。”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食品有名》:“水之咸淡相交处产河豚。河豚,鱼类也,无鳞颊,常怒气满腹,形殊弗雅,然味极佳,煮治不精,则能杀人。” 鲁迅 《集外集拾遗·〈无题〉诗之一》:“岁暮何堪再惆悵,且持卮酒食河豚。”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