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历历晴川树,鹦鹉洲前黄鹤鸣。

韩淲宋代〕《仲至举似项平甫所赠宦汉阳教官时也次韵

文献相传有父兄,山堂留得是诗情。果回富艳归清远,尽扫虚骄入正平。

保社祇今难可继,赠言如昔信堪惊。汉阳历历晴川树,鹦鹉洲前黄鹤鸣。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汉阳历历晴川鹦鹉洲前黄鹤

汉阳(汉阳)
唐 岑参 送费子归武昌 汉阳归客悲秋草,旅舍叶飞愁不扫。  ——《骈字类编》
历历(歷歷)lì lì
(1).清晰貌。《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众星何歷歷。” 唐 杜甫 《历历》诗:“歷歷 开元 事,分明在眼前。” 宋 孔平仲 《月夜》诗:“更登高处望,歷歷见湖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桂庵》:“景物歷歷,如在目前。”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六:“两岸的风物都历历如画。”
(2).逐一,一一。 唐 韩愈 《送李正字归》诗:“歷歷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明 高启 《门有车马客行》:“对案未能食,歷歷问桑梓。”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善饮者歷歷尝之曰:‘此 南京 酒也,此 苏州 酒也。’”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札记·同治壬戌十月初七日》:“计看此俱已三过,故歷歷翻去,殊不费目力。”
(3).排列成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陇西行》:“天上何所有,歷歷种白榆。”《楚辞·刘向〈九叹·惜贤〉》“登长陵而四望兮,览芷圃之蠡蠡” 汉 王逸 注:“蠡蠡犹歷歷,行列貌也。” 宋 司马光 《静斋》诗:“聊窥碧甃缺,寒草生歷歷。”
(4).犹历录。《诗·小雅·斯干》“约之阁阁” 毛 传:“阁阁,犹歷歷。” 马瑞辰 通释:“《传》云:‘阁阁犹歷歷’者,谓束板歷録之貌。”参见“ 歷録 ”。
(5).零落貌。 清 钱谦益 《东归漫兴》诗:“招魂倘有 巫阳 在,歷歷残棋忍重看。”
(6).象声词。 唐 曹唐 《赠南岳冯处士》诗:“穿厨歷歷泉声细,绕屋悠悠树影斜。” 元 耶律楚材 《再用张敏之韵》:“悲歌声歷歷,雅调韵洋洋。” 明 高启 《鹤瓢》诗之二:“醉听树头风歷歷,还疑秋傍九皋鸣。”  ——《漢語大詞典》
晴川 qíng chuān
晴天下的江面。 晋 袁峤之 《兰亭诗》之二:“四眺华林茂,俯仰晴川涣。” 唐 崔颢 《黄鹤楼》诗:“晴川歷歷 汉阳 树,芳草萋萋 鸚鵡洲 。” 清 方文 《田家》诗之一:“出郊聊散步,芳草艳晴川。”  ——《漢語大詞典》
树 ( 樹 ) shù
树 [ shù ]
  1. 木本植物的通称:~木。~林。~大根深(喻势力大,根基牢固)。
  2. 种植,培育:~艺(“”,种植)。~荆棘得刺,~桃李得荫。
  3. 立,建立:~立。~敌。
  4. 量词,相当于“”、“”:一~梅花。
  5. 姓。
鹦鹉(鸚鵡)yīng wǔ
(1).鸟名。头圆,上嘴大,呈钩状,下嘴短小,舌大而软,羽毛色彩美丽,有白、赤、黄、绿等色。能效人语,主食果实。《礼记·曲礼上》:“鸚鵡能言,不离飞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羽篇》:“鸚鵡,能飞,众鸟趾前三后一,唯鸚鵡四趾齐分。凡鸟下瞼眨上,独此鸟两瞼俱动,如人目。”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竹窗昼静,鸚鵡呼茶,香奩之福地也。”
(2).比喻有才之士。 唐 纪唐夫 《送温庭筠尉方城》诗:“凤皇詔下虽霑命,鸚鵡才高却累身!”
(3).指鹦鹉杯。 南朝 梁简文帝 《答张缵谢示集书》:“车渠屡酌,鸚鵡骤倾。” 宋 张元干 《满庭芳·寿富枢密》词:“香檀缓,杯传鸚鵡,新月正娟娟。” 元 刘永之 《池阁独坐怀周伯宁诸公》诗:“鸚鵡怀深酌,空候想缓调。”
(4).指 鹦鹉洲 。 宋 刘过 《沁园春·送王玉良》词:“看飞鳧仙子,张帆直上, 周郎 赤壁 , 鸚鵡 汀洲。” 宋 姜夔 《清波引》词序:“予久客 古沔 , 沧浪 之烟雨, 鸚鵡 之草树, 头陀 、 黄鹤 之伟观, 郎官 、 大别 之幽处,无一日不在心目间。”
(5).指 汉 袮衡 所作《鹦鹉赋》。 唐 杜甫 《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健笔凌《鸚鵡》,銛锋莹鷿鵜。” 仇兆鳌 注:“《后汉书》: 禰衡 在 黄祖 座,作《鸚鵡赋》,笔不停輟,文不加点。”  ——《漢語大詞典》
洲前
杜甫秋兴诗见石上下  ——《骈字类编》
黄鹤(黄鶴)huáng hè
(1).鸟名。即鹤。 南朝 宋 汤惠休 《杨花曲》之二:“ 江 南相思引,多叹不成音。黄鹤西北去,衔我千里心。” 北周 庾信 《小园赋》:“黄鹤戒露,非有意於轮轩;爰居避风,本无情於鐘鼓。” 倪璠 注引 周处 《风土记》:“鸣鹤戒露。”
(2).鸟名。即黄鹄。 唐玄宗 《春台望》诗:“ 太液池 中下黄鹤, 昆明水 上映牵牛。” 唐 崔湜 《大漠行》:“近见行人畏白龙,遥闻公主愁黄鹤。”参见“ 黄鵠 ”。
(3).喻贤才,大才。 唐 沈佺期 《黄鹤》诗:“黄鹤佐丹凤,不能羣白鷴。”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五:“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 唐 岑参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潜虬且深蟠,黄鹤飞未晚。” 陈铁民 等校注:“古人常把‘黄鹤’与‘黄鵠’混而为一,相传黄鵠是一种极善于高飞的大鸟……这里以‘潜虬’‘黄鹤’喻 王昌龄 ,谓其有大才,姑且隐伏待时,日后飞腾,亦不为晚。”
(4). 唐 崔颢 《黄鹤楼》诗:“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餘 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后以“黄鹤”比喻一去不返的事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四回:“本来当日定亲的地方不好,跑到那‘黄鹤一去不復返’的去处定个亲,此刻闹得新娘变了黄鹤了,为之奈何!” 清 讴歌变俗人 《醒世缘弹词》第九回:“到他房内去搜寻,黄鹤无踪不见形。”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七:“ 刘先生 去了,但从此以后便渺如黄鹤。”  ——《漢語大詞典》
鸣 ( 鳴 ) míng
鸣 [ míng ]
  1. 鸟兽或昆虫叫:~啭。~唱。~叫。~禽。鸟~。
  2. 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响。~奏。孤掌难~。
  3. 声明,发表意见、情感:~谢。~冤。百家争~。
  4. 闻名,著称:“以文~江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