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麝谁将比,庭萱自合嗤。

李从善唐代〕《蔷薇诗一首十八韵,呈东海侍郎徐铉

绿影复幽池,芳菲四月时。
管弦朝夕兴,组绣百千枝。
盛引墙看遍,高烦架屡移。
露轻濡彩笔,蜂误拂吟髭。
日照玲珑慢,风摇翡翠帷。
早红飘藓地,狂蔓挂蛛丝。
嫩刺牵衣细,新条窣草垂。
晚香难暂舍,娇自态相窥。
深浅分前后,荣华互盛衰。
尊前留客久,月下欲归迟。
何处繁临砌,谁家密映篱。
绛罗房灿烂,碧玉叶参差。
分得殷勤种,开来远近知。
晶荧歌袖袂,柔弱舞腰支。
膏麝谁将比,庭萱自合嗤。
匀妆低水鉴,泣泪滴烟(雨斯)。
画拟凭梁广,名宜亚楚姬。
寄君十八韵,思拙愧新奇。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庭萱自合

膏 gāo/gào《國語辭典》

膏 [ gāo ]

  1. 肥肉、油脂。如:「焚膏继晷」。《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诸子传·宗室传·掴保传》:「掴保洞腹见膏,恐昭祖知之,乃然薪取膏以为炙。」
  2. 浓稠的糊状物。如:「牙膏」、「药膏」、「枇杷膏」。
  3. 比喻恩泽。《孟子·离娄下》:「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
  4. 古代称心脏与横膈膜间的部位。如:「病入膏肓」。《左传·成公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晋·杜预·注:「心下为膏。」
  1. 美好的。如:「膏田沃野」。《礼记·礼运》:「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膏 [ gào ]

  1. 润滑、润泽。《诗经·曹风·下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身以徜徉。」
  2. 蘸、沾。如:「膏笔」、「膏墨」。元·冯惟敏《不伏老·第一折》:「题纸散下来了,俺子索磨的墨浓,膏的笔饱。」
麝 shè《國語辭典》

麝 [ shè ]

  1. 动物名。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形似鹿而小,无角,尾短,善跳跃。毛黑褐色或灰褐色。雄麝犬齿细长,露出口外,腹部有香囊,能分泌香气。
  2. 麝香的香气。唐·李商隐〈无题〉诗四首之一:「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将 ( 將 ) jiāng/jiàng
将 [ jiāng ]
  1. 快要:~要。~至。~来。即~。
  2. 带领,扶助:~雏。扶~。~军。
  3. 拿,持:~心比心。
  4. 把:~门关好。
  5.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
  6. 用言语刺激:你别~他的火儿了。
  7. 保养:~养。~息。
  8. 兽类生子:~驹。~小猪。
  9. 顺从:~就(迁就,凑合)。~计就计。
  10. 又,且:~信~疑。
  11. 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走~出来。
  12. 刚,刚刚:~~。~才。
  13. 姓。
将 [ jiàng ]
  1.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领。
  2. 统率,指挥:~百万之众。
比 bǐ《國語辭典》

比 [ bǐ ]

  1. 較量。《文選·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文選·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2. 媲美。《三國演義·第三六回》:「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
  3. 依照、仿照。如:「比著葫蘆畫瓢」。《戰國策·齊策四》:「食之,比門下之客。」
  4. 用手勢摹擬動作。《紅樓夢·第二九回》:「因為寶姐姐要看獃雁,我比給他看,不想失了手。」
  5. 打譬喻。《紅樓夢·第三四回》:「別說多了,只拿前兒琪官的事比給你們聽。」
  6. 表示勝負結果的對比。如:「競賽結果為五比一。」
  7. 同類的兩量相除,求出前量為後量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以A:B或A/B表示。
  1. 《詩經》六義之一。即譬喻。《詩經·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2. 事例。《禮記·王制》:「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漢·鄭玄·注:「已行故事曰比。」
  3. 比利時的簡稱。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比較程度、性狀的差別。如:「你有很多地方比我強。」

比 [ pí ]

  1. 參見「皋比 」條。

比 [ bì ]

  1. 親近。《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漢·鄭玄·注:「比,猶親也。」
  2. 緊靠、相並。如:「比肩而行」、「比鄰而居」、「櫛次鱗比」。
  3. 結黨營私。如:「朋比為奸」。《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 最近、近來。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
  2. 及、等到。宋·岳飛〈良馬對〉:「比行百里,始奮迅。」《聊齋志異·卷二·陸判》:「比醒,則殘燭昏黃,鬼客已去。」
  3. 連連、屢屢。《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又比殺三趙王。」《漢書·卷五·景帝紀 》:「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
  1.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坎(☵)​上。《易經·比卦·彖曰》:「比,吉也;比,輔也。」
  2. 古代地方組織名稱。五家為「比」。《周禮·地官·族師》:「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
庭萱
宋史艺文志同尘先生庭萱谱一卷  ——《骈字类编》
自合 zì hé
(1).自应;本该。 宋 陆游 《落梅》诗之二:“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明 刘基 《孤儿行》:“人生一世为弟兄,同根自合同枯荣。” 清 张佩纶 《论闺秀》诗之四:“ 倢伃 怨较 昭君 怨,自合清才让 令嫻 。”
(2).自然契合。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  ——《漢語大詞典》
嗤 chī《國語辭典》

嗤 [ chī ]

  1. 譏笑。如:「嗤之以鼻」。《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1. 形容笑的聲音。如:「嗤嗤的笑」。
  2. 形容撕紙的聲音。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他可敢嗤嗤的扯做了紙條兒。」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