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向个中论胜劣,得便宜是落便宜。

释思慧宋代〕《偈八首 其四

透得荆棘过,枯木堂中第一座。拈得笔头挥,长连床上第二机。

若向个中论胜劣,得便宜是落便宜。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个中得便落便宜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向 ( 曏 ) xiàng《國語辭典》

向 [ xiàng ]

  1. 北面的窗户。《说文解字·宀部》:「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2. 方位。如:「方向」、「晕头转向」。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南北向皆有脊中亘。」
  3. 意志之归趋。如:「志向」、「意向」。
  4.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莒县南。
  5. 姓。如晋代有向秀。
  1. 对著、朝著。如:「向阳」、「相向」。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2. 崇尚、景仰。如:「人心向背」。《史记·卷一二○·汲黯传》:「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贾敦颐传》:「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3. 偏袒、偏爱。如:「爸爸总是向著小妹。」
  4. 临近、接近。如:「向晚」。唐·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二首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1. 昔日、从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唐·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
  1. 一直以来、从来。如:「向来」、「向有研究」。《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2. 方才、刚才。《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永功传》:「向见年少妇人自水边小径去矣。」
  1. 表动作的方向、对象。如:「向前看」、「向人请教」。
个中(個中,箇中)gè zhōng
(1).此中,其中。 宋 陆游 《对酒》诗:“个中妙趣谁堪语,最是初醺未醉时。” 元 杨景贤 《刘行首》第四折:“淡饭黄虀,纔得个中味。” 老舍 《四世同堂》第二部六四:“ 东阳 的心里善于藏话,他不愿告诉个中的真意。”
(2).隐语。指妓家。 清 沈復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余此时初无痴想,且念一杯之叙非寒士所能酬,而既入个中,私心忐忑,强为酬答。”参见“ 个中人 ”。
箇中:此中,这当中。 唐 寒山 《诗》之二五五:“若得箇中意,纵横处处通。” 宋 陆游 《春残》诗:“箇中有佳处,袖手看人忙。”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今夜里弹他几操,博箇相逢。若见花容,平生的学识,今夜箇中用。” 清 曹寅 《题堂前竹》诗:“箇中吟啸亦难事,眼外阴晴皆好秋。”   ——《漢語大詞典》
论 ( 論 ) lùn/lún
论 [ lùn ]
  1.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
  2.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
  3.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
  4. 看待:一概而~。
  5.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
  6. 按照:~件。~资排辈。
  7. 姓。
论 [ lún ]
  1. 古同“伦”,条理。
  2. 〔~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3. 古同“抡”,挑选。
胜 ( 勝 ) shèng《國語辭典》

胜 [ shēng ]

  1. 参见「胜键」、「双胜类」等条。
劣 liè《國語辭典》

劣 [ liè ]

  1. 坏、不好。如:「劣等」、「劣势」、「优劣」、「土豪劣绅」。
  2. 少。《三国志·卷六一·吴书·陆凯传》:「臣暗于大理,文不及义,智慧浅劣。」
  3. 虚弱。三国魏·曹植〈辩道论〉:「寿命长短,骨体强劣,各有人焉。」
  1. 仅、恰好。《宋书·卷四五·刘怀慎传》:「德愿善御车,尝立两柱,使其中劣通车轴,……打牛奔从柱间直过。」
得便 dé biàn
(1).遇到适宜的机会。 唐 韩愈 《酬卢云夫望秋》诗:“归来得便即游览,暂似壮马脱重衔。”《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闇夜便窃入大户朱门寻宿处……得便就做一手。”
(2).谓方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将来开坊了,外放了……同寅中官眷往来,你没有个夫人,如何得便?”
(3).便捷。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斜挑金鐙,那身十分得便。”得便,一本作“陡健”。  ——《漢語大詞典》
宜 yí《國語辭典》

宜 [ yí ]

  1. 相安、和顺。《礼记·大学》:「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2. 适当。《吕氏春秋·不苟论·当赏》:「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3. 共享。《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1. 合适、相称。如:「动静皆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 应该、应当。如:「不宜喧闹」、「不宜妄自菲薄」。
  2. 大概、似乎。《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1. 事宜。《礼记·月令》:「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2. 姓。如元代有宜桂可。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落便宜 luò biàn yí
吃亏。 元 刘庭信 《寨儿令·戒嫖荡》曲:“爱钱娘不问高低,有情人岂辨虚实。将棠梨作醋梨,认 王魁 作 冯魁 ,得便宜翻做落便宜!” 元 关汉卿 《西蜀梦》第一折:“今日被歹人将你算,畅则为你大胆上落便宜。”《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用巧计时伤巧计,爱便宜处落便宜。”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