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有乾之元,生意露沙息。

五迈宋代〕《学易斋

太极分阳阳,生生之谓易。
易有乾之元,生意露沙息。
先生易中行,日用而饮食。
全体纯是仁,本自玄中得。
克己下工夫,心台皎如日。
处则为颜曾,出则为禹稷。
所以学易斋,孜孜奉天职。
满腔皆春和,八荒开寿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生意

易 yì《國語辭典》

易 [ yì ]

  1. 簡單、不困難。如:「容易」、「得來不易」。
  2. 平和、和藹。如:「平易近人」。《詩經·小雅·何人斯》:「爾還而入,我心易也。」
  1. 交換。如:「交易」、「貿易」、「以物易物」。《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 》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 改變。如:「變易」、「易容」、「移風易俗」。《易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3. 輕視、輕慢。《左傳·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貴貨易土。」《漢書·卷八六·王嘉傳》:「二千石益輕賤,吏民慢易之。」
  4. 治理。《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1. 《易經》的簡稱。《論語·述而》:「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漢書·卷八八·儒林傳·丁寬傳》:「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為項生從者。」
  2. 姓。如春秋時代齊國有易牙。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乾 qián/gān《國語辭典》

乾 [ qián ]

  1. 《易經》卦名:➊ ​八卦之一。卦形是☰,代表天、陽等之義。➋ ​六十四卦之一。乾(☰)​下乾(☰)​上。象徵君子應自強不息,努力永不懈怠之義。
  2. 姓。如唐代有乾彥思。
  1. 陽剛的、男性的。如:「乾造」、「乾宅」。《易經·繫辭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 [ gān ]

  1. 沒有水分或缺乏水分的。與「溼」相對。如:「乾柴」、「乾毛巾」。
  2. 枯竭。如:「外強中乾」。
  3. 聲音清脆響亮。唐·岑參〈虢州西亭陪端公宴集〉詩:「開瓶酒色嫩,踏地葉聲乾。」
  4. 結拜認來的親屬關係。如:「乾媽」、「乾爹」。
  1. 經脫水加工製成的乾燥食品。如:「餅乾」、「牛肉乾」、「鹹菜乾」。
  1. 變乾燥。如:「油漆未乾」。
  2. 竭盡、乾涸。如:「乾杯」。《山海經·北山經》:「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乾而夏流。」
  3. 怠慢、置之不理。《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從今日起,且乾著他,不理他,他兩個自然該有些著慌。」
  1. 沒有剩餘。如:「他把人家的積蓄都榨乾了。」
  2. 徒然、白白的。如:「乾等」、「乾瞪眼」。《紅樓夢·第一二回》:「熱鍋上螞蟻一般,只是乾轉。」
  3. 表面的、形式的。如:「乾笑」。《水滸傳·第二五回》:「當下那婦人乾號了半夜。」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元 yuán《國語辭典》

元 [ yuán ]

  1. 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2. 量词。计算钱币的单位。一元等于十角。如:「十元」、「五十元」。通「圆」。
  3. 代数式中,表示未知数的文字称为「元」。如:「一元一次方程式」。
  4. 朝代名。参见「元朝 」条。
  5. 姓。如唐代有元稹。
  1. 为首的。如:「元凶」、「元首」。
  2. 开始的、第一的。如:「元年」、「元旦」。
  3. 大的。《书经·大禹谟》:「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高柔传》:「逮至汉初,萧、曹之俦并以元勋代作心膂。」
  4. 善的。《书经·舜典》:「柔远能迩,惇德允元。」《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抨巫咸以占梦兮,迺贞吉之元符。」
  5. 基本的。如:「元素」。
生意 shēng yì
(1).生机,生命力。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一折:“阴阳运,万物纷纷,生意无穷尽。” 清 周亮工 《庚子嘉平五日雪初闻欲徙塞外》诗:“遥看松栝叶,生意已津津。” 叶圣陶 《火灾·晓行》:“和平而轻淡的阳光照到田面,就像对一切给与无限的生意。”
(2).意态。 唐 皎然 《郑容全成蛟形木机歌》:“苍山万重採一枝,形如器车生意奇。” 宋 范公称 《过庭录》:“﹝ 王齐叟 ﹞尝画梅影图,形影毫釐不差,万荷图状极纤细,生意各殊,识者奇寳之。”
(3).生计;生活。 宋 苏舜钦 《送安素处士高文悦》诗:“ 秦 民著暴敛,惨惨生意蹙。” 明 唐寅 《渔樵问答歌》:“生意宜从稳处求,莫入高山与深水。”《英烈传》第五回:“ 曇云 长老赁下房子与 朱公 夫妻安顿,又借些貲本与他生意。”
(4).活儿;工作。《西游记》第一回:“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砍柴,你自去。”《说岳全传》第六五回:“小可因做过衙门生意,熟识的多,再无人来查察,众位相公尽可安身。” 施英 《七论上海的罢工潮》:“厂中不容老年工人,见工人年龄稍大,即停歇其生意,毫不顾其生计。”
(5).境遇。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序:“老病怀旧,生意可知。” 清 王贵一 《寒雪》诗:“篝火亲无燄,綈袍拥不温,饥寒兼老稚,生意向谁言。”
(6).谓主张。《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必 与 潁川 典农中郎将 严匡 讨斩之” 裴松之 注引 晋 袁晔 《献帝春秋》:“收 纪 晃 等,将斩之。 纪 呼 魏王 名曰:‘恨吾不自生意,竟为羣儿所误耳!’”《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乡间人纷纷都来告荒。知县相公只得各处去踏勘,也没甚大生意。”
(7).犹言感兴趣。 晋 傅咸 《〈羽扇赋〉序》:“ 吴 人截鸟翼而摇风,既胜于方圆二扇,而中国莫有生意,灭 吴 之后,翕然贵之。”
(8).谓外加别的意思。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 黄元艾 ﹞后见司徒 袁隗 , 隗 嘆其英异,曰:‘若索女婿,如此善矣。’有人以 隗 言告 元艾 ,又自生意谓之曰:‘ 袁公 有女,得无欲嫁与卿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刘备 ,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史之记言,既多润色,故前载所述有非实者矣,后之作者又生意改之,于失实也,不亦弥远乎!”
(9).买卖;做买卖。《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一折:“老汉姓 王 名 林 ,在这 杏花庄 居住,开着一个小酒务儿,做些生意。”《儒林外史》第九回:“ 杨先生 虽是生意出身,一切帐目,却不肯用心料理。” 沙汀 《兽道》:“她的儿子在当脚夫,经常帮城里一些小商人去省城买办杂货;有时也自己做点生意。”
(10).指钱财。《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这样富家,一条人命,好歹也起发他几百两生意,如何便是这样住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四个公差,见不是头,晓得没甚大生意,且把遗下的破衣旧服,乱捲掳在身边了。”  ——《漢語大詞典》
露 lòu/lù《國語辭典》

露 [ lù ]

  1. 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而凝结成的小水珠。《楚辞·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 芳香可饮的酒或液体。如:「玫瑰露」、「果子露」。
  3. 姓。如汉代有露平。
  1. 表现、显现。如:「显露」、「表露」、「暴露」、「原形毕露」。

露 [ lòu ]

  1. 显现。如:「露出马脚」、「衣角外露」。
  2. 泄漏。如:「露了口风」。《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
沙 shā/shà《國語辭典》

沙 [ shā ]

  1. 细碎的石粒。如:「风沙」、「泥沙」、「飞沙走石」。也称为「沙子」。
  2. 水边的土地。《诗经·大雅·凫鹥》:「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汉·毛亨·传:「沙,水旁也。」
  3. 细碎而呈颗粒状的东西。如:「豆沙」、「金沙」、「铁沙」。
  4. 姓。如宋代有沙世坚。
  1. 声音嘶哑。如:「沙哑」。《周礼·天官·内饔》:「鸟皫色而沙鸣。」·汉·郑玄·注:「沙,澌也。」
  1. 瓜果过度成熟,使肉质松散而呈微粒。如:「沙瓤的西瓜。」
  2. 粗糙呈颗粒状的。如:「沙纸」。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
  1. 语尾助词。同「唦 」。相当于「啊」。元·石君宝《曲江池·第一折》:「不因你个小名儿沙,他怎肯误入桃源?」
息 xī《國語辭典》

息 [ xí ]

  1. 呼吸时出入的气。如:「窒息」、「奄奄一息」、「一息尚存」。《聊斋志异·卷七·青娥》:「略闻香息,心愿窃慰。」
  2. 子女、儿子。如:「子息」。《战国策·赵策四》:「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聊斋志异·卷二·婴宁》:「弱息仅存,亦为庶产。」
  3. 利钱。如:「利息」、「月息」、「年息」。《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
  4. 音讯、音信。如:「消息」、「信息」。
  5. 赘肉。《黄帝素问灵枢经·卷一·邪气藏府病形篇》:「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瘘偏风。」通「瘜」。
  6. 姓。如明代有息隆泰。
  1. 呼吸、喘气。《汉书·卷五四·苏建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2. 休憩、放松身心。如:「歇息」、「休息」。《孟子·梁惠王下》:「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3. 停止、消失。如:「止息」、「息怒」、「川流不息」。《汉书·卷四八·贾谊传》:「百姓素朴,狱讼衰息。」
  4. 繁殖、滋长。《荀子·大略》:「有国之君,不息牛羊。」《战国策·齐策四》:「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