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源倾渤澥,笔阵偃蛟螭。

宋无元代〕《送金华黄晋卿之诸暨州判官

夫子今衡监,斯文属任兹。
擅场年鼎盛,抱业器环奇。
鹗度崭头角,莺迁夺羽们。
词源倾渤澥,笔阵偃蛟螭。
太极钩深赋,先儒射策辞。
秋增前决胜,春榜后名驰。
激切波润立,镌兔物象危。
光芒牛斗宿,標格凤凰池。
袍色宫花称,才华制草宜。
马骄曾杏苑,鼐唱东丹墀。
王事动州佐,官聊逼郡麾。
谈经独宝地,视篆必瓜期。
渐觉要章宠,徐看利泽旋。
治应黄霸最,民定邵棠思。
郢雪聆高调,郇云喜近披。
晚陪灵运屐,早访董生帷。
梓匠宁辞斲,楠才忝辱知。
尘凡劳点化,傅玩指瑕疵。
我自衰王乐,伊谁说项斯。
碧山招未隐,白发病相欺。
岁晏空江急,风迦落木悲。
雨来孤枕夜,林别故人时。
留滞飘蓬梗,樊援折桂枝。
顾言金善政,尚得播声诗。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词源渤澥笔阵蛟螭

词源(詞源)cí yuán
(1).喻滔滔不绝的文词。 南朝 梁 沈约 《为齐竟陵王发讲疏》:“而词源海广,理涂灵奥。” 唐 杜甫 《醉歌行》:“词源倒流 三峡 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清 曾国藩 《送周文泉大令之官城武》诗:“词源一泻不得休,往往巉巖杂婉孌。”
(2).词的起源。词,指长短句。 清 纳兰性德 《填词》诗:“词源远过诗律近,拟古乐府特加润。”
(3).语词的源头。在旧辞书中,《辞源》在语词溯源上有开创之功。  ——《漢語大詞典》
倾 ( 傾 ) qīng
倾 [ qīng ]
  1. 斜,歪:~斜。~侧。~塌。~圮。~跌。
  2. 趋向:~向。~心。~慕。~注。左~。右~。
  3. 倒塌:~颓。~覆。~轧()(在同一组织中互相排挤)。
  4. 使器物反转或歪斜以倒出里面的东西;引申为尽数拿出,毫无保留:~箱倒箧(亦称“倾筐倒庋”)。~盆大雨。~城。~洒。~销。
  5. 用尽(力量):~听。~诉。~吐。
渤澥 bó xiè
即 渤海 。《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浮 渤澥 ,游 孟诸 。” 李善 注引 应劭 曰:“ 渤澥 ,海别支也。” 南朝 梁 沈约 《和谢宣城》:“将随 渤澥 去,刷羽汎清源。” 清 曹贞吉 《文殊院观铺海歌》:“鼇身一抹映天黑,鲸波万里连 渤澥 。”参见“ 渤海 ”。  ——《漢語大詞典》
笔阵(筆陣)bǐ zhèn
(1).比喻写作文章。谓诗文谋篇布局擘画如军阵。 南朝 梁 萧统 《正月启》:“谈丛发流水之源,笔阵引崩云之势。”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以是学士大夫,自非性天明洽,笔阵豪异,则不能为之也。” 清 唐孙华 《送王诵侯之官成都》诗:“请筑诗坛整笔阵,共执桴鼓张旌旟。”
(2).比喻书法。谓作书运笔如行阵。 晋 王羲之 《题〈笔阵图〉后》:“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 清 吴伟业 《项黄中家观万岁通天法帖》诗:“此卷仍逃劫火中,老眼纵横看笔阵。”  ——《漢語大詞典》
偃 yǎn《國語辭典》

偃 [ yǎn ]

  1. 仰卧。《诗经·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巳于行。」《文选·谢灵运·游南亭诗》:「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
  2. 仆倒、倒伏。《书经·金縢》:「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仪礼·乡射礼》:「东面偃旌,兴而俟。」
  3. 覆盖。如:「偃盖」。唐·张乔〈寻桃源〉诗:「水垂青霭断,松偃绿萝低。」
  4. 停止、平息。《书经·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唐·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干戈未偃息,安得酣歌眠。」
  1. 堤防。《周礼·天官·䲣人》:「䲣人掌以时䲣为梁。」郑玄注引郑司农云:「梁,水偃也。」
  2. 姓。如晋代有偃籍。
蛟螭 jiāo chī
(1).犹蛟龙。亦泛指水族。 汉 扬雄 《羽猎赋》:“探巖排碕,薄索蛟螭。” 明 朱鼎 《玉镜台记·石勒称王》:“倚天长剑泣蛟螭,那怕金垒汤池。” 章炳麟 《印度人之观日本》:“ 日本 文化安所受之?儒书文艺近取 支那 ,佛教乃自 印度 迆入,无二国者, 日本 则终古为蛟螭蜃蛤耳。”参见“ 蛟龙 ”。
(2).指器物上的螭形图案。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蛟螭露笋簴,縞练吹组帐。”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蛟螭蚴蟉蟠贔屭,千秋名姓留嵯峨。”
(3).指形似蛟龙的拐杖。 唐 韩愈 《和虞部卢四汀酬翰林钱七徽赤藤杖歌》:“空堂昼眠倚牖户,飞电著壁搜蛟螭。” 明 李东阳 《灵寿杖歌》:“蛟螭盘拏露头角,熊经树颠虎山脚。”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