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吁嗟 yù jiē
(1).叹词。表示忧伤或有所感。《楚辞·卜居》:“吁嗟嘿嘿兮,谁知吾之廉贞。”《文选·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诗〉》:“平生仰令图,吁嗟命不淑。” 李善 注引 薛君 《韩诗章句》:“吁嗟,嘆辞也。” 陈毅 《感事书怀》诗:“吁嗟我与汝,沧海之一粟。”
(2).叹词。表示赞美。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至今儿孙主沙漠,吁嗟 赵 氏何其隆!” 清 黄遵宪 《纪事》诗:“吁嗟 华盛顿 ,及今百年矣。”
(3).哀叹;叹息。《孔子家语·执辔》:“民恶其残虐,莫不吁嗟。” 汉 王符 《潜夫论·救边》:“一人吁嗟,王道为亏。” 唐 寒山 《诗》之二○四:“世人何事可吁嗟,苦乐交煎勿底涯。”《剪灯新话·秋香亭记》:“女吁嗟抑塞,不能致辞。”《红楼梦》第三五回:“那鸚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 黛玉 素日吁嗟音韵。” ——《漢語大詞典》
(2).叹词。表示赞美。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至今儿孙主沙漠,吁嗟 赵 氏何其隆!” 清 黄遵宪 《纪事》诗:“吁嗟 华盛顿 ,及今百年矣。”
(3).哀叹;叹息。《孔子家语·执辔》:“民恶其残虐,莫不吁嗟。” 汉 王符 《潜夫论·救边》:“一人吁嗟,王道为亏。” 唐 寒山 《诗》之二○四:“世人何事可吁嗟,苦乐交煎勿底涯。”《剪灯新话·秋香亭记》:“女吁嗟抑塞,不能致辞。”《红楼梦》第三五回:“那鸚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 黛玉 素日吁嗟音韵。” ——《漢語大詞典》
全蜀
唐 杜甫 行次盐亭县卿题四韵奉简严遂州蓬州两使君咨议诸昆季 全蜀多名士,严家聚德星。 ——《骈字类编》
今 jīn《國語辭典》
今 [ jīn ]
名- 现代。与「古」相对。如:「古今」、「今非昔比」。
- 姓。如明代有今颖伯。
- 现在的、当前的。如:「今天」、「今年」。
非 fēi《國語辭典》
非 [ fēi ]
形- 不对的、不善的。如:「非分之想」。《书经·康诰》:「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 不同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 以为不好、不对。《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 反对、诋毁。如:「以古非今」。《荀子·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 不是。《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 不。如:「非同小可」、「非去不可」。《荀子·宥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 过失、恶行。如:「为非作歹」、「明辨是非」。《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如:「亚非地带」、「中非技术合作」。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 fěi ]
动- 诋毁、诽谤。《荀子·解蔽》:「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通「诽」。
昔 xī《國語辭典》
昔 [ xí ]
形- 過去的、從前的。如:「昔日」。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 夜晚。《左傳·哀公四年》:「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通「夕」。
- 姓。如漢代有昔登。
昔 [ cuò ]
形- 粗糙。《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
玉垒(玉壘)yù lěi
(1).指 玉垒山 。在 四川省 理县 东南。多作 成都 的代称。 晋 左思 《蜀都赋》:“廓 灵关 以为门,包 玉垒 而为宇。” 刘逵 注:“ 玉垒 ,山名也, 湔水 出焉。在 成都 西北 岷山 界。” 宋 杨万里 《送邱宗卿帅蜀》诗:“ 玉垒 顿清开宿雾,雪山增重起秋风。” 明 陆采 《明珠记·江会》:“金城围日月, 玉垒 压 函 秦 。” 张素 《拟李义山〈井络〉》诗:“ 玉垒山 前花黯黯, 锦官城 外鼓逢逢。”
(2).即 郁垒 。门神之一。 郭沫若 《湖心亭》:“庙门是朱红漆漆的,画着一对对的彩色的 神荼 玉垒 。”参见“ 鬱垒 ”。 ——《漢語大詞典》
(2).即 郁垒 。门神之一。 郭沫若 《湖心亭》:“庙门是朱红漆漆的,画着一对对的彩色的 神荼 玉垒 。”参见“ 鬱垒 ”。 ——《漢語大詞典》
金城 jīn chéng
(1).指坚固的城。《管子·度地》:“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閬。地高则沟之,下则隄之,命之曰金城,树以荆棘,上相穡著者,所以为固也。”《后汉书·班固传上》:“建金城其万雉,呀周池而成渊。” 李贤 注:“金城,言坚固也。”《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説起 燕都 的形势,北倚雄关,南压区夏,真乃金城天府,万年不拔之基。” 清 郑燮 《念奴娇·金陵怀古·石头城》词:“千里金城迴不尽,万里洪涛喷薄。”
(2).京城。《文选·张协〈咏史〉》:“朱轩曜金城,供帐临长衢。” 刘良 注:“金城, 长安城 也。”《旧唐书·东夷传·新罗》:“王之所居曰金城,周七八里。”
(3).城内牙城;城中之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漯水 又北逕 聊城县 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八年》:“ 镇恶 与城内兵鬭,且攻其金城,自食时至中晡,城内人败散。 镇恶 穴其金城而入。” 胡三省 注:“凡城内牙城, 晋 宋 时谓之金城。”《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五年》:“ 齐 兵退据 相国城 及金城。”注:“二城皆在 寿阳城 中……金城、 寿阳 中城也。自 晋 以来,率谓中城为金城。”
(4).地名。古郡。在今 甘肃 兰州 之西北。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超 之妻孥,焚首 金城 。” 清 吴伟业 《赠家侍御雪航》诗:“自古於 金城 ,互市有深意。”
(5).地名。 东晋 时 丹阳郡 江乘县 地名。参见“ 金城柳 ”。
(6).地名。 五代 时 应州 县名。《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二年》:“ 应州 马军都指挥使 金城 郭崇威 亦耻臣 契丹 ,挺身南归。” 胡三省 注:“按此非 兰州 之 金城 ,乃 应州 之 金城县 也。” ——《漢語大詞典》
(2).京城。《文选·张协〈咏史〉》:“朱轩曜金城,供帐临长衢。” 刘良 注:“金城, 长安城 也。”《旧唐书·东夷传·新罗》:“王之所居曰金城,周七八里。”
(3).城内牙城;城中之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漯水 又北逕 聊城县 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门有驰道。”《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八年》:“ 镇恶 与城内兵鬭,且攻其金城,自食时至中晡,城内人败散。 镇恶 穴其金城而入。” 胡三省 注:“凡城内牙城, 晋 宋 时谓之金城。”《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五年》:“ 齐 兵退据 相国城 及金城。”注:“二城皆在 寿阳城 中……金城、 寿阳 中城也。自 晋 以来,率谓中城为金城。”
(4).地名。古郡。在今 甘肃 兰州 之西北。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超 之妻孥,焚首 金城 。” 清 吴伟业 《赠家侍御雪航》诗:“自古於 金城 ,互市有深意。”
(5).地名。 东晋 时 丹阳郡 江乘县 地名。参见“ 金城柳 ”。
(6).地名。 五代 时 应州 县名。《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二年》:“ 应州 马军都指挥使 金城 郭崇威 亦耻臣 契丹 ,挺身南归。” 胡三省 注:“按此非 兰州 之 金城 ,乃 应州 之 金城县 也。” ——《漢語大詞典》
久 jiǔ《國語辭典》
久 [ jiǔ ]
副- 时间长远。如:「久违」、「久别重逢」、「久负盛名」。
- 经历时间的长短。如:「他出去多久了?」
- 旧的。《孔子家语·卷五·颜回》:「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 留、滞留。《孟子·公孙丑上》:「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汉·赵岐·注:「久,留也。」
荆棘 jīng jí
(1).泛指山野丛生多刺的灌木。《老子》:“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汉 班昭 《东征赋》:“睹 蒲城 之丘墟兮,生荆棘之榛榛。” 晋 张载 《七哀》诗:“蒙笼荆棘生,蹊逕登童竪。”《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我﹞跳出荆棘丛中,面都刺碎。”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九幕第一场:“山岭上松柏挺立,石缝中荆棘繁茂,野菊盛开。”
(2).比喻奸佞小人。《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王逸 注:“荆棘多刺,以喻谗贼。”《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思树芳兰,剪除荆棘。” 李善 注:“荆棘以喻小人。” 清 孙枝蔚 《句容题二颜公祠》诗:“杀公者 杞 非 希烈 ,有如荆棘损芝兰。”
(3).比喻纷乱。《后汉书·冯异传》:“为吾披荆棘,定 关 中。” 李贤 注:“荆棘,榛梗之谓,以喻纷乱。” 唐 刘长卿 《和袁郎中破贼后上太尉》诗:“ 剡 路除荆棘,王师罢鼓鼙。” 宋 陆游 《〈傅给事外制集〉序》:“及 高皇帝 中兴,虽披荆棘,立朝廷,中朝人物,悉会於行在。”
(4).喻艰险境地。 清 方文 《三月十九日》诗:“龙种陷荆棘,未审存与亡。” 鲁迅 《华盖集·北京通信》:“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
(5).芥蒂;嫌隙。 唐 孟郊 《择友》诗:“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君心半夜猜恨生,荆棘满怀天未明。” 宋 苏轼 《与刘宜翁书》:“胸中廓然,实无荆棘,窃谓可受先生之道。” ——《漢語大詞典》
(2).比喻奸佞小人。《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王逸 注:“荆棘多刺,以喻谗贼。”《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思树芳兰,剪除荆棘。” 李善 注:“荆棘以喻小人。” 清 孙枝蔚 《句容题二颜公祠》诗:“杀公者 杞 非 希烈 ,有如荆棘损芝兰。”
(3).比喻纷乱。《后汉书·冯异传》:“为吾披荆棘,定 关 中。” 李贤 注:“荆棘,榛梗之谓,以喻纷乱。” 唐 刘长卿 《和袁郎中破贼后上太尉》诗:“ 剡 路除荆棘,王师罢鼓鼙。” 宋 陆游 《〈傅给事外制集〉序》:“及 高皇帝 中兴,虽披荆棘,立朝廷,中朝人物,悉会於行在。”
(4).喻艰险境地。 清 方文 《三月十九日》诗:“龙种陷荆棘,未审存与亡。” 鲁迅 《华盖集·北京通信》:“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
(5).芥蒂;嫌隙。 唐 孟郊 《择友》诗:“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君心半夜猜恨生,荆棘满怀天未明。” 宋 苏轼 《与刘宜翁书》:“胸中廓然,实无荆棘,窃谓可受先生之道。”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