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欲 yù《國語辭典》
欲 [ yù ]
名- 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经·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 情欲。《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汉·郑玄·注:「欲,谓淫邪也。」同「欲 」。
- 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想要。如:「欲哭无泪」、「畅所欲言」。《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将要。如:「摇摇欲坠」。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探 tàn《國語辭典》
探 [ tàn ]
動- 尋求。如:「尋幽探勝」、「探路」、「鑽探」。唐·姚合〈莊居野行〉:「採玉上山顛,探珠入水府。」
- 推究。如:「試探其本」、「探究本源」。
- 打聽。如:「探聽」、「探底細」。
- 試測。如:「探他的口氣。」
- 看望。如:「探友」、「探親」。唐·李商隱〈無題〉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 擔任偵察工作的人。如:「偵探」、「密探」。
探 [ tān ]
動- 試。《論語·季氏》:「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 伸出。如:「探頭探腦」、「探手出去」。
春风(春風)chūn fēng
(1).春天的风。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寤春风兮发鲜荣,絜斋俟兮惠音声。” 唐 元稹 《莺莺传》:“春风多厉,强饭为嘉。” 张天翼 《春风》:“春风是平等待人的。无论大小,一律要吹到春风的。”
(2).喻恩泽。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 清 钱谦益 《河南卫辉府辉县知县陈必谦前母钱氏赠孺人制》:“因亲以及亲,使海隅之枯木,咸被春风。”
(3).喻融和的气氛。 陶行知 《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视察员到时,不是带来恐怖,而是带来春风。”
(4).比喻教益;教诲。参见“ 春风化雨 ”。
(5).形容喜悦的表情。《再生缘》第七二回:“一个儿顷刻春风生粉颊,一个儿顿时喜色上眉峰。”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二一章:“只见她神态自如,满面春风。”
(6).比喻美貌。参见“ 春风面 ”。
(7).比喻男女间的欢爱。参见“ 春风一度 ”。
(8).指茶。 宋 黄庭坚 《谢送碾赐壑源拣牙》诗:“春风饱识大官羊,不惯腐儒汤饼肠。” 宋 陆游 《余邦英惠小山新芽作小诗以谢》之三:“谁遣春风入牙颊,诗成忽带小山香。” ——《漢語大詞典》
(2).喻恩泽。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 清 钱谦益 《河南卫辉府辉县知县陈必谦前母钱氏赠孺人制》:“因亲以及亲,使海隅之枯木,咸被春风。”
(3).喻融和的气氛。 陶行知 《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视察员到时,不是带来恐怖,而是带来春风。”
(4).比喻教益;教诲。参见“ 春风化雨 ”。
(5).形容喜悦的表情。《再生缘》第七二回:“一个儿顷刻春风生粉颊,一个儿顿时喜色上眉峰。”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二一章:“只见她神态自如,满面春风。”
(6).比喻美貌。参见“ 春风面 ”。
(7).比喻男女间的欢爱。参见“ 春风一度 ”。
(8).指茶。 宋 黄庭坚 《谢送碾赐壑源拣牙》诗:“春风饱识大官羊,不惯腐儒汤饼肠。” 宋 陆游 《余邦英惠小山新芽作小诗以谢》之三:“谁遣春风入牙颊,诗成忽带小山香。” ——《漢語大詞典》
先 xiān《國語辭典》
先 [ xiān ]
名- 祖先。《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 首要的事务。《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原先、先前。《红楼梦·第七二回》:「这两日比先又添了些病,所以支持不住。」
- 先生的简称。《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夫叔孙先非不忠也。」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先轸。
- 对已去世者的尊称。如:「先父」、「先人」、「先圣先贤」、「革命先烈」。
- 时间或次序在前。如:「先发制人」、「近水楼台先得月」。《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二首之一:「春江水暖鸭先 知。」
- 暂时。如:「你先不要慌,我们慢慢想办法来解决。」
- 倡导、先行。《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文选·曹植·求自试表》:「突刃触锋,为士卒先。」
- 时间居前。唐·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事前联系、介绍。《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先 [ xiàn ]
动- 不当超前而超前。《孟子·告子下》:「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 领导、率导。《礼记·郊特牲》:「天先乎地,君先乎臣。」
插柳 chā liǔ
古代寒食节的一种风俗。 宋 赵鼎 《寒食书事》诗:“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清 吴伟业 《琵琶行》:“插柳停搊素手筝,烧灯罢击花奴鼓。” ——《漢語大詞典》
要 yào/yāo《國語辭典》
要 [ yào ]
名- 關鍵、重點。如:「提要」、「綱要」、「摘要」。
- 索取、討取。如:「要帳」、「要飯」。
- 收為己有。如:「這件衣服我要了。」
- 請求、拜託。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 需要。如:「我要一枝筆。」
- 重大的、重要的。如:「要港」、「要人」、「要職」。
- 切當的。參見「要道 」條。
- 概括、總括。用於文言文。如:「要言之,為人應以誠字居心。」《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
-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 即將。如:「我要出門了。」、「天要下雨了。」
- 表示提醒或命令人做某事。如:「不論環境如何困厄,我們都要腳踏實地,好好做人。」、「別忘了要告訴他,要仔細檢查,別再出錯。」
- 表示想、希望做某事。唐·韓愈〈竹逕〉詩:「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明·無名氏《白兔記·第一二齣》:「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
- 如果。表示假設的關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 要麼的簡稱。表示選擇的關係。如:「這件事要就是不做,要就是一口氣將它完成。」
要 [ yāo ]
名- 人體軀幹的中段部分。《說文解字·舁部》:「要,身中也。」《墨子·兼愛中》:「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通「腰」。
- 盟約。《論語·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三國魏·何晏·集解:「孔曰:『久要,舊約也。』」
- 姓。如漢代有要競。
- 約定、約束。《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 邀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 求取。如:「要求」。《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 脅迫。如:「要挾」。《論語·憲問》:「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 攔阻、截擊。《孟子·公孫丑下》:「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期。』」
看 kàn/kān《國語辭典》
看 [ kàn ]
動- 視、瞧。如:「看見」、「收看」、「偷看」。唐·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 觀賞。唐·杜甫〈宿府〉詩:「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唐·王建〈醉後憶山中故人〉詩:「遇晴須看月,鬥健且登樓。」(詩文中亦讀平聲)
- 拜訪、探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 對待。如:「另眼看待」、「刮目相看」。唐·高適〈詠史〉詩:「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詩文中亦讀平聲)
- 估量、觀察判斷。如:「你看這法子行得通嗎?」、「看來他真是被冤枉的!」
- 診治。《儒林外史·第一五回》:「請醫生看你尊翁的病。」
- 拿取。《醒世姻緣傳·第六四回》:「我流水叫徒弟看茶與他吃了。」
-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姑且試試的語氣。如:「想想看」、「等等看」、「試試看」。《水滸傳·第四二回》:「說的是。再仔細搜一搜看。」
看 [ kān ]
動- (一)2.4.之讀音。
- 看守。如:「看門」、「看護」、「看守」。
雪景 xuě jǐng
下雪时或雪后的自然景色。 宋 黄裳 《蝶恋花》词:“鷺点前汀供雪景,花乘流水传春信。”《西游记》第四八回:“雪景自然幽静。一则游赏,二来与师父宽怀。” 郁达夫 《出奔》:“ 钱时英 尽是默默地含着微笑,在看两岸斜阳里的云景。” ——《漢語大詞典》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动-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副-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动-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栽 zāi《國語辭典》
栽 [ zāi ]
动- 种植。如:「栽树」、「栽花」。唐·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 安上。如:「栽牙刷」、「栽赃」。
- 跌倒。如:「栽跟头」。《红楼梦·第九六回》:「只见黛玉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
- 可栽种的植物幼苗。如:「桃栽」、「树栽」。
芦 ( 蘆 ) lú
芦 [ lú ]
- 〔~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花”、“~根”、“~笛”、“~席”、“~荡”;亦简称“苇”,如“~丛”、“~塘”、“~箔”、“~荡”。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