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象王 xiàng wáng
(1).象中之王。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佛的进退威仪。《法苑珠林》卷十五引《胜天王经》:“二十七,进止如象王;二十八,容仪如师子王;二十九,行步如鹅王。”
(2).佛教语。喻佛或菩萨。《涅槃经》卷二三:“是大涅槃,唯大象王能象其底。大象王者,谓诸佛也。” 唐 李峤 《洛州昭觉寺释迦牟尼佛金铜瑞像碑》:“以牺帝龙颜之相,謁象王螺髻之容。”
(3).引申为像佛那样救世的人。 沈曾植 《寄太夷》诗:“物论有齐鯤子小,人间何世象王来。” ——《漢語大詞典》
(2).佛教语。喻佛或菩萨。《涅槃经》卷二三:“是大涅槃,唯大象王能象其底。大象王者,谓诸佛也。” 唐 李峤 《洛州昭觉寺释迦牟尼佛金铜瑞像碑》:“以牺帝龙颜之相,謁象王螺髻之容。”
(3).引申为像佛那样救世的人。 沈曾植 《寄太夷》诗:“物论有齐鯤子小,人间何世象王来。” ——《漢語大詞典》
行处(行處)xíng chǔ
(1).随处;到处。 唐 杜甫 《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元 汤式 《赏花时·戏贺友人新娶》套曲:“翠袖分香行处有,綵笔生花梦境熟。” 清 孙枝蔚 《雨》诗:“浮生怜物态,行处触长吟。”
(2).走过的地方。 前蜀 韦庄 《叹落花》诗:“ 西子 去时遗笑靨, 谢娥 行处落金鈿。” ——《漢語大詞典》
(2).走过的地方。 前蜀 韦庄 《叹落花》诗:“ 西子 去时遗笑靨, 谢娥 行处落金鈿。” ——《漢語大詞典》
狐踪(狐踪)
唐 韩偓 春闷偶成十二韵 雁足应难达,狐踪浪得疑。 ——《骈字类编》
绝 ( 絕 絶 ) jué
绝 [ jué ]
- 断:~种。~缘。~嗣。~情。~迹。断~。杜~。灭~。空前~后。
- 尽,穷尽:~命。~望。~境。~棋。气~。
- 极,极端的:~妙。~密。~壁。~无仅有。
- 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色。~技。~伦。~唱。~代。
- 一定的,肯定的:~对。~然。
- 越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 旧体诗的一种体裁:~句。五~。
师子(師子)shī zǐ
(1).狮子。亦称狻麑。《汉书·西域传上·乌弋山离国》:“ 乌戈 地暑热莽平……而有桃拔、师子、犀牛。” 唐 元稹 《和李校书·西凉伎》:“师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 章炳麟 《汉土始知欧洲各国略说》:“ 开元 七年,因 吐火罗 大酋献师子、羚羊。”
(2).佛家用以喻佛,指其无畏,法力无边。 前蜀 贯休 《寄大愿和尚》诗:“自怜亦是师子子,未逾三载能嚬呻。”参见“ 师子吼 ”。
(3).指古 师子国 ,即今 斯里兰卡 。《南史·宋纪中·文帝》:“ 倭 、 百济 、 呵罗单 、 林邑 、 呵罗他 、 师子 等国并遣使朝贡。”《新唐书·西域传下·师子》:“ 师子 居西南海中,延袤二千餘里……能驯养师子,因以名国。” ——《漢語大詞典》
(2).佛家用以喻佛,指其无畏,法力无边。 前蜀 贯休 《寄大愿和尚》诗:“自怜亦是师子子,未逾三载能嚬呻。”参见“ 师子吼 ”。
(3).指古 师子国 ,即今 斯里兰卡 。《南史·宋纪中·文帝》:“ 倭 、 百济 、 呵罗单 、 林邑 、 呵罗他 、 师子 等国并遣使朝贡。”《新唐书·西域传下·师子》:“ 师子 居西南海中,延袤二千餘里……能驯养师子,因以名国。” ——《漢語大詞典》
咆哮 páo xiào
(1).高声大叫。常形容人的暴怒或恣肆。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咆哮者不必勇,淳淡者不必怯。” 唐 沈佺期 《被弹》诗:“劾吏何咆哮,晨夜闻扑抶。” 前蜀 杜光庭 《贺诛刘知俊表》:“﹝ 刘知俊 ﹞咆哮自恣,残忍为怀;屠害黎元,罔遵刑宪。”《元典章·刑部十六·违错》:“ 雷润 ……就公厅高声恶言咆哮,不有上下,抵触官府。” 王西彦 《刀俎上》:“红人 章富 咆哮一通,又冷笑了几声,就悻悻地离开了。”
(2).比喻哄闹,搅扰。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十五:“六国始咆哮,纵横未定交。” 清 鲁一同 《秦论》:“ 共 、 康 、 灵 、 平 咆哮中国。”
(3).谓风浪、雷雨或炮弹等发出呼啸轰鸣声。《艺文类聚》卷八引 晋 庾阐 《涉江赋》:“排巖拒瀨,触石兴涛,澎湃洗渒,鬱怒咆哮。” 唐 李白 《公无渡河》诗:“ 黄河 西来决 昆仑 ,咆哮万里触 龙门 。” 许杰 《的笃戏》:“现在还刮着咆哮的西北风呢。” 李劼人 《天魔舞》第一章:“左近的高射炮发威了,砰呀訇的咆哮着。”
(4).野兽、牲畜怒吼。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汾》:“豕视 汾 ,瞋目咆哮,如有怒色。”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武夷道人》:“夜未久,果有虎咆哮来前。” 明 王玉峰 《焚香记·传笺》:“ 大都 来雄兵十餘万,马咆哮,浑身也掛着铁甲明耀日,戈矛刀剑立如山。” 罗旋 《红线记》三:“猪牯痛极咆哮一声,弃了 山虎 带着钢叉狂奔。” ——《漢語大詞典》
(2).比喻哄闹,搅扰。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十五:“六国始咆哮,纵横未定交。” 清 鲁一同 《秦论》:“ 共 、 康 、 灵 、 平 咆哮中国。”
(3).谓风浪、雷雨或炮弹等发出呼啸轰鸣声。《艺文类聚》卷八引 晋 庾阐 《涉江赋》:“排巖拒瀨,触石兴涛,澎湃洗渒,鬱怒咆哮。” 唐 李白 《公无渡河》诗:“ 黄河 西来决 昆仑 ,咆哮万里触 龙门 。” 许杰 《的笃戏》:“现在还刮着咆哮的西北风呢。” 李劼人 《天魔舞》第一章:“左近的高射炮发威了,砰呀訇的咆哮着。”
(4).野兽、牲畜怒吼。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汾》:“豕视 汾 ,瞋目咆哮,如有怒色。”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武夷道人》:“夜未久,果有虎咆哮来前。” 明 王玉峰 《焚香记·传笺》:“ 大都 来雄兵十餘万,马咆哮,浑身也掛着铁甲明耀日,戈矛刀剑立如山。” 罗旋 《红线记》三:“猪牯痛极咆哮一声,弃了 山虎 带着钢叉狂奔。” ——《漢語大詞典》
百兽(百獸)bǎi shòu
众兽。《周礼·地官·囿人》:“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 汉 班固 《西都赋》:“六师发逐,百兽骇殫。” 唐 韩愈 《猛虎行》:“猛虎虽云恶,亦各有匹儕。羣行深谷閒,百兽望风低。” 宋 苏轼 《司竹监烧苇园因召都巡检以其徒会猎园下》诗:“黄狐老兔最狡捷,卖侮百兽常矜夸。” 续范亭 《射猎》诗:“声威远播百兽惊,南山狐狸不敢出。”参见“ 百兽率舞 ”。 ——《漢語大詞典》
危 wēi《國語辭典》
危 [ wéi ]
形- 不安全。如:「危险」。《左传·昭公十八年》:「小国忘守则危,况有灾乎?」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
- 病重。如:「病危」、「垂危」。《隋书·卷六三·元寿传》:「又命其子舍危惙之母,为聚敛之行。」《聊斋志异·卷二·耿十八》:「新城耿十八,病危笃,自知不起。」
- 高耸的。《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宋·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诗:「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 正直的。如:「危言」、「危行」。
- 不正的、偏颇的。《荀子·荣辱》:「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
- 艰困。《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 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 恐惧、不安。《战国策·西周策》:「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窃为君危之。」
- 伤害。《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若艰难其身,以险危大人,而有名章彻,攻难之士将奔走之。」汉·王充《论衡·答佞》:「谗以口害人,佞以事危人。」
- 屋脊。《史记·卷四四·魏世家》:「痤因上屋骑危,谓使者曰:『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宋·苏轼〈凌虚台记〉:「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高出于屋之危而止。」
- 姓。如宋代有危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