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镞取董泽蒲,一试穿杨手。

陈恭尹清代〕《月节折杨柳歌十三首 其十 十月歌

天净北风高,鹰隼盘空中,意气真雄豪。折杨柳,镞取董泽蒲,一试穿杨手。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折杨柳一试穿杨

折杨柳(折楊柳)shé yáng liǔ
(1).《横吹曲》名。传说 汉 代 张骞 从 西域 传入《德摩诃兜勒曲》, 李延年 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 魏 晋 时古辞亡失。 晋 太康 末, 京 洛 有《折杨柳》歌,辞多言兵事劳苦。 南朝 梁 、 陈 和 唐 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曲为五言,唯 唐 有七言者。参阅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二·折杨柳》
(2).词牌名。即《杨柳枝》。  ——《漢語大詞典》
镞 ( 鏃 ) zú
镞 [ zú ]
  1. 箭头:箭~。
  2. 形容箭的锋利轻捷:“所为贵~矢者,为其应声而至”。
取 qǔ《國語辭典》

取 [ qǔ ]

  1. 拿。如:「取款」、「各取所需」、「探囊取物」。唐·常建〈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诗:「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2. 得到。如:「取乐」、「取暖」、「取信于人」。
  3. 接受、收受。如:「分文不取」。《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4. 捕捉。《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貍,为公子裘。」
  5. 选择。如:「取士」、「取景」、「取道」、「取名」。《三国演义·第六三回》:「统令魏延为先锋,取南小路而进。」
  6. 求、寻求。如:「自取灭亡」。《文选·张衡·西京赋》:「列爵十四,竞媚取荣。」
  7. 迎娶。《诗经·豳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通「娶」。
  1. 置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进行。唐·杜秋娘〈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1. 姓。如宋代有取希作。
董 dǒng《國語辭典》

董 [ dǒng ]

  1. 董事或董事長的簡稱。如:「校董」、「常董」、「李董」。
  2. 參見「古董 」條。
  3. 姓。如漢代有董仲舒。
  1. 監督。如:「董理」。《書經·大禹謨》:「戒之用休,董之用威。」《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肅肅荊王,董我三軍。」
  2. 匡正。《後漢書·卷六七·岑晊傳》:「雖在閭里,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唐·魏徵〈論時政疏〉:「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
泽 ( 澤 ) zé/shì
泽 [ zé ]
  1. 水积聚的地方:大~。湖~。润~(潮湿)。沼~。
  2. 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光~。色~。
  3. 恩惠:恩~。~及枯骨(施惠于死人)。
  4. 洗濯。
  5. 汗衣,内衣。
泽 [ shì ]
     ◎ 古同“”,解散。
蒲 pú《國語辭典》

蒲 [ pú ]

  1. 植物名:➊ ​香蒲的简称。参见「[[香蒲]]」条。➋ ​菖蒲的简称。也称为「蒲子」。参见「[[菖蒲]]」条。➌ ​蒲柳的简称。参见「蒲柳 」条。
  2. 地名:➊ ​春秋时卫国属地。故地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长垣县境。➋ ​春秋时晋国属地。故地约在今大陆地区山西省永济县。
  3. 姓。如清代有蒲松龄。
一试(一试)
宋史选举志初立四门学自八品至庶人子弟充学生岁一试补差学官锁宿弥封校其艺疏名上闻而后给牒不中试者仍听读若三试不中则出之  ——《骈字类编》
穿杨(穿楊)chuān yáng
(1).谓射箭能于远处命中杨柳的叶子。极言射技之精。语本《战国策·西周策》:“ 楚 有 养由基 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唐 薛业 《晚秋赠张折衝》诗:“位以穿杨得,名因折桂还。”
(2).泛指技艺高超。《北史·隐逸传·崔赜》:“况復桑榆渐暮,藜藿屡空;举烛无成,穿杨尽弃。”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引》:“故章句有焦心之人,声律至穿杨之妙。”  ——《漢語大詞典》
手 shǒu《國語辭典》

手 [ shǒu ]

  1. 人体的上肢。如:「右手」、「手脑并用」。
  2. 从事某种事情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如:「水手」、「选手」、「国手」、「高手」。
  3. 做事的人。如:「助手」、「帮手」、「人手不足」。
  4. 技能、本领。如:「在运动方面,他真有一手。」
  5. 作法。如:「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亲手写的。如:「手谕」、「手书」、「手抄」。
  2. 与手有关的。如:「手杖」、「手榴弹」。
  3.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如:「手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