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一别无碑记,三度亲曾作国王。

释智愚宋代〕《颂古一百首

灵山一别无碑记,三度亲曾作国王。
拄杖再探知远近,眇然天地略玄黄。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灵山一别无碑记三度国王

灵山(靈山)líng shān
(1).道家指 蓬莱山 。《文选·左思〈吴都赋〉》:“巨鼇贔屓,首冠 灵山 。” 吕向 注:“ 灵山 ,海中 蓬莱山 。”
(2).指传说中的 昆仑山 曾城 。 晋 陶潜 《游斜川》诗序:“若夫 曾城 ,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 灵山 ,有爱嘉名。” 逯钦立 校注:“ 灵山 ,指 崑崙 曾城 。”
(3).借指 昆仑山 。 南朝 梁 沈约 《锺山》诗:“ 灵山 纪地德,地险资岳灵。” 锺山 , 昆仑山 的别名。参见“ 曾2城 ”。
(4). 印度 佛教圣地 灵鹫山 的简称。 南朝 齐 王融 《净行诗》之五:“朝游浄国侣,暮集 灵山 羣。” 唐 刘禹锡 《送僧元暠南游》诗:“ 彭泽 因家凡几世, 灵山 预会是前生。”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既到 灵山 ,岂可不朝我佛。” 赵朴初 《访云冈石窟及华严寺》诗:“彷彿 灵山 集海会,弟子或坐或立或语或默或悲或欣然。”原注:“ 灵山 ,即 灵鷲山 ,佛説法处。”
(5).道书所称的福地之一。在今 江西省 上饶县 北。《云笈七籤》卷二七:“其次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第三十三 灵山 在 信州 上饶县 北, 墨真人 治之。”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西三·上饶县》:“ 灵山 ,府西北六十里,一名 灵鷲山 。道书第三十三福地,实郡之镇山也。”
(6).指有灵应的山。《云笈七籤》卷一二二:“ 江油 旧壤,境带灵山,自狩 巴 梁 ,屡照感应。”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七九:“急报东方两星使,灵山吐溜为粮船。”
(7).对山的美称。 唐 刘斌 《咏山》:“灵山峙千仞,蔽日且嵯峨。 紫盖 云阴远, 香炉 烟气多。”  ——《漢語大詞典》
一别
唐 顾况 上湖至破山赠文周萧元植 一别二十年,依依过故辙。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唐 王建 寄分司张郎中 一别京华年岁久,卷中多见岭南诗。
唐 温庭筠 送崔郎中赴幕 一别黔巫似断弦,故交东去更凄然。  ——《骈字类编》
无碑记(無碑記)wú bēi jì
不可胜计;无数。《全元散曲·水仙子·冬》:“墙板般世事无碑记,料想来争甚的,则争个来早来迟。” 元 周德清 《斗鹌鹑·双陆》套曲:“翻云覆雨无碑记,则袖手旁观笑你。” 明 汤显祖 《南柯记·情尽》:“长梦不多时,短梦无碑记,普天下梦 南柯 人似蚁。”  ——《漢語大詞典》
三度 sān dù
三种尺寸。《周礼·考工记·辀人》:“輈有三度,轴有三理。国马之輈,深四尺有七寸,田马之輈,深有四尺,駑马之輈,深三尺有三寸。”
指治国必须考虑的三个方面。《管子·五辅》:“所谓三度者何?曰:上度之天时,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  ——《漢語大詞典》
亲 ( 親 ) qīn/qìng
亲 [ qīn ]
  1. 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属。~人。~缘。双~(父母)。~眷。
  2. 婚姻:~事。
  3. 因婚姻联成的关系:~戚。~故。~邻。~朋。
  4. 称呼同一地方的人:乡~。
  5. 本身,自己的:~睹。~聆。~笔。
  6. 感情好,关系密切:~密。相~。~睦。~疏。
  7. 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吻。
亲 [ qìng ]
◎ 〔~家〕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读轻声)。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国王(國王)guó wáng
    (1).封建王朝最高的封爵。自 汉 至 明 皆沿用。 宋 元 又以国王为封号。《后汉书·张衡传》:“ 永和 初,出为 河间 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通典·职官十三》:“ 魏 黄初 三年,初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其后定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通典·职官一》:“ 隋 有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凡九等。大 唐 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郡公、县公、开国侯、伯、子凡九等。并无其土,加实封者,乃给租庸。”《宋史·钱俶世家》:“ 雍熙 元年,改封 汉南国王 。四年春,出为 武胜军 节度,改封 南阳国王 …… 俶 四上表让国王,改封 许王 。”
    (2).一国的君主。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王敛舍利,用金作斗量,得八斛四斗,诸国王、天龙神王各得少许,齎还本国,以造佛寺。”《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国王相承,未尝断絶,国中人民,率皆修善。”《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把那些外道普化得皈依正道, 波斯匿国 国王才落得个国治身尊, 波斯匿国 众生才落得个安居乐业。”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