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漏 lòu《國語辭典》
漏 [ lòu ]
名- 古代的一種計時器。《說文解字·水部》:「漏,以銅受水刻節,晝夜百節。」《紅樓夢·第五四回》:「或緊或慢,或如殘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
- 空孔、隙縫。《淮南子·脩務》:「禹耳參漏,是謂大通。」漢·高誘·注:「漏,穴也。」
- 常流膿水、不能收口的膿瘍。如:「痔漏」。《太平廣記·卷二六六·崔祕》:「醫療至經年,其鏃自出,其瘡成漏,終身不痊。」
- 姓。如明代有漏瑜。
- 液體自縫中流出或滲入。如:「漏雨」、「漏油」。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 洩露。如:「走漏消息」。《左傳·僖公二年》:「齊寺人貂始漏師于多魚。」晉·杜預·注:「傳言貂於此始擅貴寵,漏洩桓公軍事,為齊亂張本。」
- 遺忘、疏略。如:「遺漏」。《隋書·卷二五·刑法志》:「彪約所製,無刑法篇;臧、蕭之書,又多漏略。」
- 逃避。如:「漏稅」。
- 誘引。《水滸傳·第八八回》:「原來番將不輸,特地耍賣個破綻,漏他來趕。」
- 破爛、簡陋。《荀子·儒效》:「雖隱於窮閻漏屋,人莫不貴之,道誠存也。」宋·陸游 〈夢中作詩〉:「斷碑零落苔俱遍,漏壁微茫字半存。」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动-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介-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副-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动-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黄梅 huáng méi
(1).指梅子成熟的季节。 隋 薛道衡 《梅夏应教》诗:“长廊连紫殿,细雨应黄梅。” 唐 元稹 《酬卢秘书》诗:“梦云期紫阁,厌雨别黄梅。”
(2).指黄梅天。《海上花列传》第十二回:“今年阿是二月里就交仔黄梅哉。”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一幕:“做黄梅真讨厌,又潮又闷,人也闷死啦!”
(3).黄熟的梅子。 唐 杜甫 《梅雨》诗:“ 南京 犀浦 道,四月熟黄梅。” 唐 李敬方 《天台晴望》诗:“林果黄梅尽,山苗半夏新。”
(4).指蜡梅。《广群芳谱·花谱二十·蜡梅》引 明 王世懋 《学圃馀蔬》:“考蜡梅原名黄梅,故 王安国 熙寧 间,尚咏黄梅,至 元祐 间 苏 黄 命为蜡梅。人言腊时开,故名腊梅。非也,为色正似黄蜡耳。”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七:“黄梅淡冶山矾靚,犹及双清好到家。” 清 龚自珍 《好事近·录言》词:“等到岁寒时候,折黄梅簪髻。”
(5).山名。在 湖北省 黄梅县 西北。 五代 齐己 《寄文浩百法》诗:“当时六祖在 黄梅 ,五百人中眼独开。”
(6).佛教禅宗五祖 弘忍 (公元602-675), 蕲州 黄梅 人,七岁依 道信 (公元580-651)出家,尽传其禅法,人以 黄梅 称之。 元 德异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西传四七至 菩提达磨 ,东来此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有 可大师 者,首於言下悟入,末上三拜得髓,受衣绍祖,开阐正宗,三传而至 黄梅 。”
(7).县名。在 湖北省 东端、 长江 北岸,邻接 安徽 、 江西 两省。 南朝 齐 置 永兴县 , 隋 改 黄梅县 。 唐 韩愈 《曹成王碑》:“舰步二万人,以与贼遌,嘬锋 蔡山 ,踣之,剜 蘄 之 黄梅 ,大鞣 长平 。”《红楼梦》第二二回:“当日南宗六祖 惠能 初寻师至 韶州 ,闻五祖 宏忍 在 黄梅 ,他便充作火头僧。” ——《漢語大詞典》
(2).指黄梅天。《海上花列传》第十二回:“今年阿是二月里就交仔黄梅哉。”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一幕:“做黄梅真讨厌,又潮又闷,人也闷死啦!”
(3).黄熟的梅子。 唐 杜甫 《梅雨》诗:“ 南京 犀浦 道,四月熟黄梅。” 唐 李敬方 《天台晴望》诗:“林果黄梅尽,山苗半夏新。”
(4).指蜡梅。《广群芳谱·花谱二十·蜡梅》引 明 王世懋 《学圃馀蔬》:“考蜡梅原名黄梅,故 王安国 熙寧 间,尚咏黄梅,至 元祐 间 苏 黄 命为蜡梅。人言腊时开,故名腊梅。非也,为色正似黄蜡耳。”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七:“黄梅淡冶山矾靚,犹及双清好到家。” 清 龚自珍 《好事近·录言》词:“等到岁寒时候,折黄梅簪髻。”
(5).山名。在 湖北省 黄梅县 西北。 五代 齐己 《寄文浩百法》诗:“当时六祖在 黄梅 ,五百人中眼独开。”
(6).佛教禅宗五祖 弘忍 (公元602-675), 蕲州 黄梅 人,七岁依 道信 (公元580-651)出家,尽传其禅法,人以 黄梅 称之。 元 德异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西传四七至 菩提达磨 ,东来此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有 可大师 者,首於言下悟入,末上三拜得髓,受衣绍祖,开阐正宗,三传而至 黄梅 。”
(7).县名。在 湖北省 东端、 长江 北岸,邻接 安徽 、 江西 两省。 南朝 齐 置 永兴县 , 隋 改 黄梅县 。 唐 韩愈 《曹成王碑》:“舰步二万人,以与贼遌,嘬锋 蔡山 ,踣之,剜 蘄 之 黄梅 ,大鞣 长平 。”《红楼梦》第二二回:“当日南宗六祖 惠能 初寻师至 韶州 ,闻五祖 宏忍 在 黄梅 ,他便充作火头僧。” ——《漢語大詞典》
无底(無底)wú dǐ
(1).没有底部。形容极深。《列子·汤问》:“有大壑焉……其下无底,名曰 归墟 。” 晋 陆机 《从军行》:“谿谷深无底,崇山鬱嵯峨。”
(2).无限度;无穷尽。《后汉书·张纲传》:“甘心好货,纵恣无底。”《西游补》第五回:“我是一片深情,指望鸳鸯无底,见他俩个把我做阁板上货,我哪得不生悲怨!”
(3).谓不知底细。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一章:“到底是真是假, 周祺 心中无底。” ——《漢語大詞典》
(2).无限度;无穷尽。《后汉书·张纲传》:“甘心好货,纵恣无底。”《西游补》第五回:“我是一片深情,指望鸳鸯无底,见他俩个把我做阁板上货,我哪得不生悲怨!”
(3).谓不知底细。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一章:“到底是真是假, 周祺 心中无底。” ——《漢語大詞典》
钵 ( 缽 鉢 ) bō
钵 [ bō ]
- ◎ 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子。饭~。茶~。乳~(研药使成细末的器具)。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動-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开 ( 開 ) kāi
开 [ kāi ]
-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启。~化。~诚布公。
- 分割:对~。三十二~本。
- 通,使通:~导。~窍。
- 使显露出来:~采(挖掘矿物)。~发。
- 扩大、发展:~扩。~拓。
- 发动或操纵:~动。~车。
- 起始:~始。~宗明义。
- 设置、建立:~创。~国。~设。
- 列举,写出:~单子。~发票。
- 支付:~销。~支。
- 沸腾,滚:~水。
- 举行:~运动会。
-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效果:躲~。
老眼 lǎo yǎn
(1).老年人的眼睛。 宋 张元干 《菩萨蛮》词:“老眼见花时,惜花心未衰。” 茅盾 《子夜》十六:“这老太婆疲倦得再也不能动了。可是她并没睡着,她睁大了血红的老眼,虚空地看着。”
(2).老年人的眼力。指视力所及,亦指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 唐 杜甫 《闻惠二过东溪特一送》诗:“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这所谓文有定评了,可见我这双老眼还不盲。” ——《漢語大詞典》
(2).老年人的眼力。指视力所及,亦指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 唐 杜甫 《闻惠二过东溪特一送》诗:“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这所谓文有定评了,可见我这双老眼还不盲。” ——《漢語大詞典》
醉春风(醉春風)zuì chūn fēng
(1).词牌名。又名《怨东风》。参阅《词谱》十四。
(2).曲牌名。调见《太平乐府》。参阅 明 朱权 《太和正音谱·乐府》。 ——《漢語大詞典》
(2).曲牌名。调见《太平乐府》。参阅 明 朱权 《太和正音谱·乐府》。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