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欲得 yù de
(1).贪得。《老子》:“咎莫大于欲得。”《韩非子·解老》:“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则不忧矣。众人则不然,大为诸侯,小餘千金之资,其欲得之忧不除也。”
(2).想要;愿意得到。 唐 高适 《渔父歌》:“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就是 廷秀 见説要请先生教他读书,也甚欲得。”
(3).须要。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种禾豆,欲得逼树。”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素食》:“葱白欲得多於菜;无葱,薤白代之。” ——《漢語大詞典》
(2).想要;愿意得到。 唐 高适 《渔父歌》:“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就是 廷秀 见説要请先生教他读书,也甚欲得。”
(3).须要。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种禾豆,欲得逼树。”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素食》:“葱白欲得多於菜;无葱,薤白代之。” ——《漢語大詞典》
不招
不当上门女婿 ——《整理自网络》
无间(無間)wú jiàn
亦作“ 无閒 ”。
(1).没有空隙。指极微小处。《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閒,吾是知无为之有益。”《文选·扬雄〈解嘲〉》:“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 李善 注:“无间,言至微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应嘲》:“旷笼天地之外,微入无閒之内。” 唐 崔璐 《览皮先辈盛制因作十韵》:“小言入无间,大言塞空虚。”
(2).指精微的义理。 晋 丘道护 《道士支昙谛诔》:“研微神锋,妙悟无间;尘之所著,在至斯捐。”
(3).不断;不分。《礼记·檀弓上》“不昼夜居于内” 汉 郑玄 注:“无閒昼夜,恆居于内。”《宋书·礼志四》:“太常丞 韩賁 议:‘按君母之尊,义发《春秋》,庶后饗荐无间。’” 宋 曾巩 《慰慈圣光献皇太后上仙表》:“无间亲疏,实均欷慕。” 鲁迅 《坟·人之历史》:“凡在地球之上,无间有生无生,决无差别。”
(4).没有隔阂;关系极密。《后汉书·公孙瓒传论》:“若 虞 瓚 无閒,同情共力……舍诸天运,徵乎人文,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 宋 陈亮 《酌古论·李愬》:“ 愬 復能待以厚礼,示之赤诚,言笑无间,洞见肺腑。” 草明 《乘风破浪》十九:“ 少祥 没想到,一年到头融洽无间的伙伴,就在新年和旧年交替的时候,闹了个不痛快。”
(5).指没有疏远;不要见外。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六:“上使人諭之曰:‘朕无间於卿,天日可鉴,何遽如此?’”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一折:“郎君閒暇,须一相访,无间老夫也!”
(6).无可非议;无懈可击。《论语·泰伯》:“子曰:‘ 禹 ,吾无间然矣。’” 朱熹 集注:“间,罅隙也。谓指其罅隙而非议之也。” 汉 蔡邕 《朱公叔谥议》:“始与诸儒考礼定议,加 陈留 府君以 益州 之謚,是后览之者,亦无间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唐 元稹 《和乐天赠樊著作》:“ 皋 、 夔 、 益 、 稷 、 禹 ,粗得无间然。”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圆满无间,然后谓之全人。”
(7).即无间地狱。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金刚经〉鸠异》:“ 地藏 云:‘彼王当入无间,向来风即业风也。’因引 咸 看地狱。”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苟一毫忠赤不尽……便当永堕无间,万劫为驴,与兄骑乘。” 苏曼殊 《遯迹记》:“当振大军於觉海,驱天魔於无间。”参见“ 无间地狱 ”。 ——《漢語大詞典》
(1).没有空隙。指极微小处。《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閒,吾是知无为之有益。”《文选·扬雄〈解嘲〉》:“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 李善 注:“无间,言至微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应嘲》:“旷笼天地之外,微入无閒之内。” 唐 崔璐 《览皮先辈盛制因作十韵》:“小言入无间,大言塞空虚。”
(2).指精微的义理。 晋 丘道护 《道士支昙谛诔》:“研微神锋,妙悟无间;尘之所著,在至斯捐。”
(3).不断;不分。《礼记·檀弓上》“不昼夜居于内” 汉 郑玄 注:“无閒昼夜,恆居于内。”《宋书·礼志四》:“太常丞 韩賁 议:‘按君母之尊,义发《春秋》,庶后饗荐无间。’” 宋 曾巩 《慰慈圣光献皇太后上仙表》:“无间亲疏,实均欷慕。” 鲁迅 《坟·人之历史》:“凡在地球之上,无间有生无生,决无差别。”
(4).没有隔阂;关系极密。《后汉书·公孙瓒传论》:“若 虞 瓚 无閒,同情共力……舍诸天运,徵乎人文,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 宋 陈亮 《酌古论·李愬》:“ 愬 復能待以厚礼,示之赤诚,言笑无间,洞见肺腑。” 草明 《乘风破浪》十九:“ 少祥 没想到,一年到头融洽无间的伙伴,就在新年和旧年交替的时候,闹了个不痛快。”
(5).指没有疏远;不要见外。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六:“上使人諭之曰:‘朕无间於卿,天日可鉴,何遽如此?’”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一折:“郎君閒暇,须一相访,无间老夫也!”
(6).无可非议;无懈可击。《论语·泰伯》:“子曰:‘ 禹 ,吾无间然矣。’” 朱熹 集注:“间,罅隙也。谓指其罅隙而非议之也。” 汉 蔡邕 《朱公叔谥议》:“始与诸儒考礼定议,加 陈留 府君以 益州 之謚,是后览之者,亦无间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唐 元稹 《和乐天赠樊著作》:“ 皋 、 夔 、 益 、 稷 、 禹 ,粗得无间然。”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圆满无间,然后谓之全人。”
(7).即无间地狱。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金刚经〉鸠异》:“ 地藏 云:‘彼王当入无间,向来风即业风也。’因引 咸 看地狱。”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苟一毫忠赤不尽……便当永堕无间,万劫为驴,与兄骑乘。” 苏曼殊 《遯迹记》:“当振大军於觉海,驱天魔於无间。”参见“ 无间地狱 ”。 ——《漢語大詞典》
业 ( 業 ) yè
业 [ yè ]
- 国民经济中的部门:工~。农~。
- 职务,工作岗位:职~。就~。
- 学习的功课:学~。肄~。毕~。~精于勤。
- 重大的成就或功劳:创~。丰功伟~。~绩。
- 从事:~医。~商。
- 财产:产~。
- 既,已经:~已。~经。
- 佛教名词:~报(佛教指善行、恶行的报应)。~障(亦称“孽障”)。
- 姓。
莫 mò/mù《國語辭典》
莫 [ mò ]
副- 表示禁止的用语,相当于「勿」、「毋」。如:「非请莫入」、「闲言莫说」。《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没有。《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 不能、不可。如:「变化莫测」、「莫测高深」。
- 姓。如北魏有莫含,清代有莫友芝。
莫 [ mù ]
名- 「暮」的本字。指日落、黄昏时候。《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宋·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词:「雨急云飞,瞥然惊散,莫天凉月。」
- 一种蔬菜。《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 晚、迟。《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
谤 ( 謗 ) bàng
谤 [ bàng ]
- 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讥。~讪。~议。~毁。诽~。
- 责备:~木(传说中舜设立的供人写谏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称“华表木”)。“厉王虐,国人~王”。
如来(如來)rú lái
佛的别名。梵语意译。“如”,谓如实。“如来”即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又为 释迦牟尼 的十种法号之一。《金刚经·威仪寂静分》:“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仰弘如来,宣扬法雨;俯授法师,威仪允举。”《西游记》第七回:“众神随至 寳莲臺 下啟知, 如来 召请。” 清 赵翼 《大石佛歌》:“是谁凿破山骨裂,幻出如来身半截。” ——《漢語大詞典》
正法 zhèng fǎ
(1).政治、法度。《商君书·更法》:“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后汉书·马援传》:“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寧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2).公正的法度。《管子·版法》:“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僇必信,民畏而惧。”《淮南子·兵略训》:“立正法,塞邪隧。” 三国 魏 何夔 《制新科下州郡上言》:“其民间小事,使长吏临时随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顺百姓之心。” 宋 岳珂 《桯史·献陵疏文》:“护持正法,隆 世祖 中兴之功;摧伏诸魔,雪 怀王 不返之怨。”
(3).正当的法则;正宗的法则。《汉书·公孙刘田等传赞》:“ 桑大夫 据当世,合时变,上权利之略,虽非正法,鉅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隋书·经籍志二》:“学者因之,以为《春秋》则古史记之正法,有所著述,多依《春秋》之体。”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 王维 《温泉》,上句曰:‘ 新丰 树里行人度,闻道 甘泉 能献赋’。‘度’、‘赋’同韵。此非诗家正法。”
(4).正当的法术。相对于左道妖术而言。 宋 储泳 《祛疑说·咒水自佛》:“正法出于自然,故感应亦广大;邪法出于人为,故多可喜之术。”《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后来其教盛行,那学了与民间祛妖除害的,便是正法;若是去为非作歹的,只叫得妖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姐》:“妾虽狐,得仙人正法,当书一符粘寝门,可以却之。”
(5).正法制;依法制裁、办理。《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王弼 注:“以正法制,故刑人。”《文子·下德》:“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后汉书·陈忠传》:“自今彊盗为上官若它郡县所糺觉,一发,部吏皆正法,尉贬秩一等,令长三月奉赎罪。”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6).特指执行死刑。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三折:“ 禄山 反逆,皆由 杨氏 兄妹,若不正法以谢天下,祸变何时得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 周鑣 、 雷縯祚 ﹞私通潞藩,叛跡显然;乞早正法,晓示臣民。” 洪深 《申屠氏》第六本:“犯人背插白旗,上写‘就地正法私通 梁山 董昌 一名’。”
(7).佛教语。谓 释迦牟尼 所说的教法。别于外道而言。《杂阿含经》卷二四:“出兴於世,演説正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捨邪见,受正法,改过自新,愿奉教诲。” 鲁迅 《集外集·〈痴华鬘〉题记》:“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於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 ——《漢語大詞典》
(2).公正的法度。《管子·版法》:“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僇必信,民畏而惧。”《淮南子·兵略训》:“立正法,塞邪隧。” 三国 魏 何夔 《制新科下州郡上言》:“其民间小事,使长吏临时随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顺百姓之心。” 宋 岳珂 《桯史·献陵疏文》:“护持正法,隆 世祖 中兴之功;摧伏诸魔,雪 怀王 不返之怨。”
(3).正当的法则;正宗的法则。《汉书·公孙刘田等传赞》:“ 桑大夫 据当世,合时变,上权利之略,虽非正法,鉅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隋书·经籍志二》:“学者因之,以为《春秋》则古史记之正法,有所著述,多依《春秋》之体。”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 王维 《温泉》,上句曰:‘ 新丰 树里行人度,闻道 甘泉 能献赋’。‘度’、‘赋’同韵。此非诗家正法。”
(4).正当的法术。相对于左道妖术而言。 宋 储泳 《祛疑说·咒水自佛》:“正法出于自然,故感应亦广大;邪法出于人为,故多可喜之术。”《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后来其教盛行,那学了与民间祛妖除害的,便是正法;若是去为非作歹的,只叫得妖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姐》:“妾虽狐,得仙人正法,当书一符粘寝门,可以却之。”
(5).正法制;依法制裁、办理。《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王弼 注:“以正法制,故刑人。”《文子·下德》:“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后汉书·陈忠传》:“自今彊盗为上官若它郡县所糺觉,一发,部吏皆正法,尉贬秩一等,令长三月奉赎罪。”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6).特指执行死刑。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三折:“ 禄山 反逆,皆由 杨氏 兄妹,若不正法以谢天下,祸变何时得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 周鑣 、 雷縯祚 ﹞私通潞藩,叛跡显然;乞早正法,晓示臣民。” 洪深 《申屠氏》第六本:“犯人背插白旗,上写‘就地正法私通 梁山 董昌 一名’。”
(7).佛教语。谓 释迦牟尼 所说的教法。别于外道而言。《杂阿含经》卷二四:“出兴於世,演説正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捨邪见,受正法,改过自新,愿奉教诲。” 鲁迅 《集外集·〈痴华鬘〉题记》:“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於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 ——《漢語大詞典》
轮 ( 輪 ) lún
轮 [ lún ]
- 安在车轴上可以转动使车行进的圆形的东西(亦称“车轱辘”):~子。车~。~胎。
- 安在机器上能旋转并促使机器动作的东西:齿~儿。
- 指“轮船”:江~。拖~。
- 像车轮的:日~。月~(指圆月)。年~。
- 依次更替:~班。~训。~休。~作。
- 转动:间或一~。
- 量词:一~红日。头~影院。他比我大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