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崖久已无名儒,峒黎岂复知苏轼!

洪繻清代〕《题邱菽园「星洲选诗图」

南溟万里海水黑,游人到此俱失色。诗卷空留天地间,珊瑚直沈波涛侧。

儋崖久已无名儒,峒黎岂复知苏轼!况自贡道当时绝天家,南洋万国已阻万重沙。

衣冠文采风流尽,言语侏禽教化差。不迎白虎周符节,且罚黄龙汉使槎。

此时纵来青云士,如以衣裳卖越市。世界烽烟炮火多,夷歌起时弦歌止。

倘逢世上操觚人,不啻海滨逐臭子。谁知豪杰出芦中,独回窄袖乘长风。

怀铅握椠星洲东,大笔一扫万尘空。汉、唐遗族有生聚,舜、禹苗裔非洪濛。

身自南来心自北,应有悲歌哀家国。狂澜不断欧罗巴,痛泪无穷波罗的。

李、杜百篇寄远邮,板荡八章吟绝域。我从王子慕邱迟,亦在天南沦迹时。

绝口不谈寰中事,杜门罕驰海外诗。忽由图里见君面,不夷、不夏匡解颐。

想见掷笔鸡林地,折尽浮海扶桑枝。孔融、德祖大小儿,贾山、鼌错新相知。

君也置喙于其际,令我闻之轩须眉。云何避祸忽变计,朱公赎罪千金赀。

南海虽得云雾披,此生未免付聋痴。今日閒情操选政,蛟龙岛国平如镜。

星辰时从海底回,日月每向涛头迸。七洲洋过接昆崙,昆崙奴奉陶岘令。

鼠毫麋墨长髯来,犀角象牙奇物竞。更闻炎方出翠毛,片羽值得黄金绦。

君也见诗如见宝,沧海一钓连六鳌。人生时事不称意,浮沈一身无位置。

惟有饮酒与放歌,足以幕天兼席地。二三素心共擘笺,传之千秋成韵事。

恨余阻隔万重山,蓬莱可望不可致!题诗寄与海西头,拍海鹍鹏云生翅。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儋崖久已无名

儋崖 dān yá
儋州 与 崖州 的合称。在今 海南岛 。亦泛指南方荒蛮之地。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 儋崖 种瓠,成实率皆石餘。” 宋 苏轼 《沉香山子赋》:“矧 儋 崖 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 宋 苏轼 《答丁连州启》:“自疑本 儋 崖 之人,难復见 鲁 卫 之士。”  ——《漢語大詞典》
久已 jiǔ yǐ
早就。 清 恽敬 《与宋于廷书》:“迨正月垂尽,因雨霽赴江干,旌旆久已东发矣。”《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原来姑娘被 张金凤 一席话,把他久已付之度外的一肚子事由儿,给提起魂儿来,一时摆佈不开了。”如:这件事我久已忘了。  ——《漢語大詞典》
无名(無名)wú míng
(1).没有名声,声名不显于世。《国语·晋语一》:“为人子者,患不从,不患无名。” 汉 严忌 《哀时命》:“时曖曖其将罢兮,遂闷叹而无名。” 唐 白居易 《初入峡有感》诗:“常恐不才身,復作无名死。”
(2).不追求名声。《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 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明 夏完淳 《秋怀》诗之三:“静观百岁间,无名以为準。”
(3).没有名称;没有名字。《汉书·扬雄传下》:“无主无名,要合《五经》;苟非其事,文不虚生。”《晋书·卞壸传》:“寄命於他人之门,埋尸於无名之冢。”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岳州》:“﹝吏﹞曰:‘送堂之牓在此,可自寻之。’因出视, 俊 无名。” 巴金 《军长的心》:“为了上个月那个攻占无名高地的战斗,他整整忙了一个多月。”
(4).没有名义,没有正当理由。《史记·淮阴侯列传》:“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寧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 荆楚 , 孟昶 有唇亡齿寒之惧,而讨之无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札》:“老夫愚不揣,劝将军自忖裁:旌旗且慢来,兵出无名道路猜。”
(5).道家称天地未形成时的状态为“无名”。《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王弼 注:“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清 黄鷟来 《陈青庭以萤火诗远寄索和次韵》之五:“欲问化生何自始,直穷天地到无名。”参见“ 无名之朴 ”。
(6).指无名火。《封神演义》第七十回:“道心推在汪洋海,却把无名上脑来。”
(7).莫可名状。 丁玲 《松子》:“可是眼泪受一种无名的抑制,流不出来。”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七:“到了车站……才知从 波士顿 到 梦野 是要经过 沙穰 的,我忽然起了无名的怅惘。”
(1).道家指天地形成前的状态。名,名称,概念。《老子》:“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王弼 注:“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2).不露名迹。《庄子·庚桑楚》:“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 成玄英 疏:“履道而为於分内者,虽行而无名迹也。”  ——《漢語大詞典》
儒 rú《國語辭典》

儒 [ rú ]

  1. 术士,古代指有某种特殊技能或知识的人。《说文解字·人部》:「儒,术士之偁。」《周礼·天官·大宰》:「四曰儒,以道得民。」汉·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2. 学者、读书人。如:「博学鸿儒」。《红楼梦·第一回》:「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一个穷儒。」
  3. 孔子所创的思想学派。《孟子·尽心下》:「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4. 参见「[[侏儒]]」条。
  1. 懦弱畏事。《魏书·卷八八·良吏传·序》:「是故搏击为侯,起不旋踵;儒弱贻咎,录用无时。」通「懦」。
峒 tóng/dòng《國語辭典》

峒 [ tóng ]

  1. 参见「崆峒山 」条。

峒 [ dòng ]

  1. 早期大陆地区海南岛黎族政治组织的名称。各峒以山岭、河流为界,有固定的地域。如:「峒长」。
  2. 地名用字:➊ ​ 苗、傜、僮、侗等民族的聚居区域。分布在大陆地区广西、贵州等部分山区。如「苗峒」、「黄峒」。➋ ​ 山洞。如:「峒中」、「吉峒坪」。
黎 lí《國語辭典》

黎 [ lí ]

  1. 众多的。如:「黎庶」。《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2. 黑色的。《荀子·尧问》:「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通「梨」、「黧」。
  1. 及、将。参见「黎明 」条。
  1.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大陆地区广东、广西两省,而以海南岛黎母岭下人数最多。
  2. 国名。殷商时的诸侯国,故城在今大陆地区山西省长治县西南。
  3. 姓。如北周时有黎景熙。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1.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岂 [ kǎi ]
  1. 古同“恺”,快乐。
  2. 古同“凯”,胜利的。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1.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2. 同「復 」(一)​。

复 [ fòu ]

  1. 同「復 」(二)​。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苏 ( 蘇 ) sū/sù
苏 [ sū ]
  1. 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种子,称“苏子”)。
  2. 指须头下垂物:流~。
  3. 昏迷中醒过来:~生。~醒。死而复~。
  4. 缓解,解除:以~其困。
  5. 特指“江苏省”、“苏州市”:~剧。~绣(苏州的刺绣)。
  6. 前“苏联”的简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苏区”。
  7. 姓。
  8. 见“噜”字“噜苏”。
苏 [ sù ]
  1. 朝向:“~刃者死”。
轼 ( 軾 ) shì
轼 [ shì ]
  1. 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凭~。
  2. 凭轼致敬:“魏文侯过其闾而~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