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教四讫弥海垠,一洗诸派婆罗门。

吴观礼清代〕《星斗南

斗南一人大星坠,内讧外寇乃驯致。帐中自呼星斗南,骑箕天上回戎骖。

平生未快屠鲸手,力挟丰隆海西走。岛夷千载未祠神,遂震威灵荐圭卣。

中奉历朝天可汗,惟一个臣在庑右。写金教识麟凤姿,覆杯肯飨蒲萄酒。

汉民掠买岁几千,惟神护持抚摩久。岂无虐死为鬼雄,会当搏噬奋功狗。

吁嗟乎!男儿生不遑请缨,死将叫阍与帝争。不共戴天宁反兵,秽人何物来要盟。

众仙排云孰可使,须骏马监傅介子。龟兹就戮匈奴臣,笑斩楼兰目壮士。

灵旗既下犁鞬城,视我将星东北指。朮赤遗封生虎狼,包藏祸心越疆理。

神力驱除冰海头,铜柱拓边还万里。异姓藩开奇渥温,世捍牧圉承皇恩。

声教四讫弥海垠,一洗诸派婆罗门。神兮归来配烝礿,丹青自有凌烟阁。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声教海垠一洗婆罗门

声教(聲教)shēng jiào
声威教化。《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汉 班固 《东都赋》:“穷览万国之有无,考声教之所被,散皇明以爥幽。” 唐 薛能 《国学试风化下》诗:“英明高比日,声教下如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国初声教所被,固宜保塞称藩者,享王恐后矣。”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二幕:“ 曹丞相 既然看重 蔡文姬 的文彩,要她回去参与文治声教的事业,我们理当从命。”  ——《漢語大詞典》
四 sì《國語辭典》

四 [ sì ]

  1. 介于三和五之间的自然数。如:「三、四、五、六……」。大写作「肆」,阿拉伯数字作 「4」。
  2. 古代乐谱上用来表示音阶的符号。
  3. 姓。如宋代有四象。
  1. 第四的。如:「四更天」、「四年级」、「四品官」。
讫 ( 訖 ) qì
讫 [ qì ]
  1. 完结,终了:收~。付~。
  2. 截止:起~。
弥 ( 彌 ) mí/mǐ
弥 [ mí ]
  1. 满,遍:~满。~月(①整一个月;②婴儿满月)。~望(满眼)。~天(满天,形容极大的)。
  2. 补,合:~补。~缝。~封。
  3. 更加:~坚。欲盖~彰。
  4. 水满的样子:~漫。
  5. 久,远:~留(病久留不去,后称病重将死)。~亘(连绵不断)。
  6. 姓。
弥 [ mǐ ]
  1. 同“弭”,平息,消灭。
海垠 hǎi yín
海岸边。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奔鲸沛,盪海垠。”  ——《漢語大詞典》
一洗
唐 杜甫 寄柏学士林居 青山万里静散地,白雨一洗空垂萝。  ——《骈字类编》
诸 ( 諸 ) zhū
诸 [ zhū ]
  1. 众,许多:~位。~君。~侯。
  2.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
  3. 犹“”:“能事~乎?”。
  4. 犹“”:“宋人事资章甫适~越”。
  5.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照临下土”。
  6. 姓。
派 pài《國語辭典》

派 [ pài ]

  1. 江河支流。《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出江派而风翔,入京师而雷动。」唐·王维〈汉江临泛〉诗:「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2. 人、事或学术的分支系统。如:「学派」、「党派」、「诗派」。《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然则利交同源,派流则异。」
  3. 作风或气度。如:「派头」、「气派」、「正派」。
  4. 量词。计算派别的单位。如:「这两派画家的画风迥然不同。」
  5. 一种西式烘焙食品。为英语 pie的音译。如:「苹果派」、「柠檬派」。
  1. 分配。如:「摊派」、「轮派」。《红楼梦·第四三回》:「老祖宗只把他姐儿两个交给两位太太,一位占一个,派多派少,每位替出一分就是了。」
  2. 差遣、任用。如:「委派」、「选派」、「派兵支援」、「派人送去」。《红楼梦·第七回》:「先派两个小子,送了这秦相公家去。」
  3. 安排。如:「派上用场」。《红楼梦·第九六回》:「这屋子是要你派的。一概亲友不请,也不排筵席;待宝玉好了,过了功服然后再摆席请人。」
  4. 指责。如:「派不是」。《红楼梦·第五二回》:「有的不是,都派在我们身上,又说我们不教爷礼了。」
婆罗门(婆羅門)pó luó mén
(1).古 印度 四种姓之一。居于种姓之首,世代以祭祀、诵经、传教为专业,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享有种种特权。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族姓》:“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浄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
(2). 印度 古代宗教名。相传约于公元前七世纪形成,以崇奉 婆罗贺摩 而得名。《隋书·南蛮传·赤土》:“其俗敬佛,尤重婆罗门。” 清 赵翼 《春间晤西庄于吴门》诗:“婆罗门善呪,无此大神道。”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七:“虽然其差如此,而其变不平等教为平等则同,三教殆皆源於婆罗门乎?”
(3).古 印度 别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名称》:“ 印度 种姓族类羣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 婆罗门国 焉。”
(4).曲调名。 唐 南卓 《羯鼓录》载诸宫曲中有《婆罗门》《敦煌曲子词》中也有调名《婆罗门》。按,《婆罗门》曲系 唐 开元 中 西凉 都督 杨敬述 进献, 天宝 十三年改名《霓裳羽衣曲》。参阅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三。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