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田横从有士,山中邹湛竟无名。
刘诜〔元代〕《题萧将军庙次欧阳山立韵》
将军汗漫化人城,犹得游人小队行。海上田横从有士,山中邹湛竟无名。
东风亡国何曾战,上日空江几度晴。社鼓枌阴耆老在,陌头过马讶升平。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海上 hǎi shàng
(1).海边;海岛。《吕氏春秋·恃君》:“ 柱厉叔 事 莒敖公 ,自以为不知而去,居於海上,夏日则食菱芡,冬日则食橡栗。”《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公孙弘 ﹞家贫,牧豕海上。”《后汉书·荀爽传》:“﹝ 荀爽 ﹞后遭党錮,隐於海上,又南遁 汉 滨。” 明 陆深 《春雨堂随笔》:“予家海上,园亭中喜种杂花。”
(2).指湖滨。《文选·江淹〈恨赋〉》:“迁客 海 上,流戍 陇 阴。” 李善 注引《汉书》:“ 匈奴 乃徙 苏武 北海 上无人处。”
(3).海面上。《汉书·郊祀志上》:“及 秦始皇 至海上,则方士争言之。” 南朝 梁 沈约 《夕行闻夜鹤》诗:“愍海上之惊鳧,伤云閒之离鹤。” 唐 皮日休 《奉酬崔璐进士见寄次韵》:“意超海上鹰,运跼辕下驹。”
(4).指 上海 。犹言 沪 上。《海上花列传》第一回:“只因 海 上自通商以来,南部烟花日新月盛。” 冯自由 《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壬寅春,旅 沪 志士 馀杭 章炳麟 ……因联络 海 上有志之士,发起中国教育会为策动机关。” 王旡生 《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吾闻 海 上诸君子,发大愿合大力,既賡续此报,復求所以改良者,吾未尝不为之距跃三百,喜而不寐也。” ——《漢語大詞典》
(2).指湖滨。《文选·江淹〈恨赋〉》:“迁客 海 上,流戍 陇 阴。” 李善 注引《汉书》:“ 匈奴 乃徙 苏武 北海 上无人处。”
(3).海面上。《汉书·郊祀志上》:“及 秦始皇 至海上,则方士争言之。” 南朝 梁 沈约 《夕行闻夜鹤》诗:“愍海上之惊鳧,伤云閒之离鹤。” 唐 皮日休 《奉酬崔璐进士见寄次韵》:“意超海上鹰,运跼辕下驹。”
(4).指 上海 。犹言 沪 上。《海上花列传》第一回:“只因 海 上自通商以来,南部烟花日新月盛。” 冯自由 《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壬寅春,旅 沪 志士 馀杭 章炳麟 ……因联络 海 上有志之士,发起中国教育会为策动机关。” 王旡生 《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吾闻 海 上诸君子,发大愿合大力,既賡续此报,復求所以改良者,吾未尝不为之距跃三百,喜而不寐也。” ——《漢語大詞典》
田 tián《國語辭典》
田 [ tián ]
名- 土地。如:「稻田」、「梯田」、「瓜田李下」、「蔗田」。《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我执曹君,而分曹魏之田以赐宋人。」《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 可开采某些资源的地带。如:「煤田」、「盐田」。
- 姓。如战国时魏有田子方。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耕种。《汉书·卷一·高帝纪上》:「故秦苑囿园池,令民得田之。」通「佃」。
- 打猎。如:「田猎」。《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大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国语·齐语》:「田、狩、罼、弋,不听国政。」通「畋」。
横 ( 橫 ) héng/hèng
横 [ héng ]
- 跟地面平行的,与“竖”、“直”相对:~梁。~楣。~额。~幅。~批。~披(长条形横幅字画)。~匾。~标。~空。
- 左右向的,跟目视方向垂直的,与“竖”、“直”、“纵”相对:~写。~排。~向。~斜。纵~。
- 地理学上指东西向的:与“纵”相对:~贯东西。
- 凶暴,不讲理;蛮~。强~。~暴。~蛮。
- 意外的,不寻常的:~财。~祸。~事。~死。
从 ( 從 ) cóng/zòng《國語辭典》
- 「從 」的異體字。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士 shì《國語辭典》
士 [ shì ]
名- 未婚的男子。《易經·歸妹卦·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 男子的美稱。《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女曰:『雞鳴』,士曰:『昧旦』。」
- 四民之一。指讀書人、知識分子。如:「士農工商」。漢·王充《論衡·實知》:「故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 古代社會階層的等級之一,為貴族中等級最低者。如:「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
- 泛稱居官受祿的人。《禮記·中庸》:「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
- 對品德好、有睿智或特殊技藝的人的美稱。如:「明士」、「勇士」、「護士」、「博士」、「碩士」。
- 對人的美稱。如:「男士」、「女士」、「地方人士」。
- 兵卒。如:「士兵」、「士卒」。
- 現今軍中的階級名稱,在尉級以下。如:「上士」、「中士」、「下士」。
- 職業、工作。《論語·述而》:「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 姓。如戰國時晉國有士蒍。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山中
唐 王维 山中寄诸弟妹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唐 岑参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徵 滩上思严子,山中忆许由。
唐 储光羲 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唐 戴叔伦 过故人陈羽山居 不见山中人半载,依然松下屋三间。
唐 李益 上黄堆烽 心期紫阁山中月,身过黄堆烽上云。
唐 韩翃 宿甑山 山中今夜何人,阙下当年近臣。
唐 刘禹锡 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 山中花带烟岚晚,栈底江涵雪水寒。
唐 王建 题柏岩禅师影堂 山中砖塔闭,松下影堂新。
唐 许浑 重伤杨攀处士二首 其一 酒纵山中性,诗留海上名。
唐 皮日休 寄润卿博士 尘外乡人为许掾,山中地主是茅君。
宋 太上隐者 山居书事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宋 王禹偁 放言 其一 泽畔衣裳兰作佩,山中生计竹为扉。
宋 苏轼 赠王子直秀才 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
元 赵孟頫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四 长廊岩 山中古仙人,步月自来去。
元 吴师道 寄张子长 叱石山中寻药侣,玩云林下读书声。
元 倪瓒 送元度北游 去寻天上仙人佩,肯顾山中隐者居。
元 杨维桢 寄张伯雨 每瞻湖上青乌去,不觉山中白兔驯。
明 高启 梅花六首 其一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韵府拾遗 东韵》:沈约诗山中有桂树岁暮可言归李频诗梦野在山中 ——《骈字类编》
唐 岑参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徵 滩上思严子,山中忆许由。
唐 储光羲 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唐 戴叔伦 过故人陈羽山居 不见山中人半载,依然松下屋三间。
唐 李益 上黄堆烽 心期紫阁山中月,身过黄堆烽上云。
唐 韩翃 宿甑山 山中今夜何人,阙下当年近臣。
唐 刘禹锡 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 山中花带烟岚晚,栈底江涵雪水寒。
唐 王建 题柏岩禅师影堂 山中砖塔闭,松下影堂新。
唐 许浑 重伤杨攀处士二首 其一 酒纵山中性,诗留海上名。
唐 皮日休 寄润卿博士 尘外乡人为许掾,山中地主是茅君。
宋 太上隐者 山居书事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宋 王禹偁 放言 其一 泽畔衣裳兰作佩,山中生计竹为扉。
宋 苏轼 赠王子直秀才 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
元 赵孟頫 天冠山题咏二十二首 其四 长廊岩 山中古仙人,步月自来去。
元 吴师道 寄张子长 叱石山中寻药侣,玩云林下读书声。
元 倪瓒 送元度北游 去寻天上仙人佩,肯顾山中隐者居。
元 杨维桢 寄张伯雨 每瞻湖上青乌去,不觉山中白兔驯。
明 高启 梅花六首 其一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韵府拾遗 东韵》:沈约诗山中有桂树岁暮可言归李频诗梦野在山中 ——《骈字类编》
邹 ( 鄒 ) zōu
邹 [ zōu ]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
- 姓。
湛 zhàn《國語辭典》
湛 [ zhàn ]
形- 深厚。如:「精湛」、「工夫湛深」。
- 清澈、清楚。宋·苏轼〈行香子·一叶舟轻〉词:「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
- 姓。如晋代有湛方生。
湛 [ dān ]
形- 快乐。《诗经·小雅·鹿鸣》:「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竟 jìng《國語辭典》
竟 [ jìng ]
动- 乐曲演奏完毕。《说文解字·音部》:「竟,乐曲尽为竟。」
- 完成、终了、完毕。如:「未竟之业」。《晋书·卷七九·谢安传》:「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唐·柳宗元〈田家〉诗三首之三:「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 穷究、追究。如:「穷原竟委」。《汉书·卷六八·霍光传》:「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唐·颜师古·注:「竟,穷竟其事也。」
- 全、整。如:「竟日」、「竟夜」。唐·张九龄〈望月怀远〉诗:「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居然。如:「竟然」、「他竟敢不理我。」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一○首之三:「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红楼梦·第六二回》:「原来今日也是平姑娘的千秋,我竟不知。」
- 到底、终于。如:「有志者事竟成。」唐·李询〈赠织锦人〉诗:「札札机声晓复晡,眼穿力尽竟何如!」
- 直接。《三国演义·第四二回》:「我竟往夏口,尽起军前来相助。」
无名(無名)wú míng
(1).没有名声,声名不显于世。《国语·晋语一》:“为人子者,患不从,不患无名。” 汉 严忌 《哀时命》:“时曖曖其将罢兮,遂闷叹而无名。” 唐 白居易 《初入峡有感》诗:“常恐不才身,復作无名死。”
(2).不追求名声。《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 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明 夏完淳 《秋怀》诗之三:“静观百岁间,无名以为準。”
(3).没有名称;没有名字。《汉书·扬雄传下》:“无主无名,要合《五经》;苟非其事,文不虚生。”《晋书·卞壸传》:“寄命於他人之门,埋尸於无名之冢。”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岳州》:“﹝吏﹞曰:‘送堂之牓在此,可自寻之。’因出视, 俊 无名。” 巴金 《军长的心》:“为了上个月那个攻占无名高地的战斗,他整整忙了一个多月。”
(4).没有名义,没有正当理由。《史记·淮阴侯列传》:“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寧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 荆楚 , 孟昶 有唇亡齿寒之惧,而讨之无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札》:“老夫愚不揣,劝将军自忖裁:旌旗且慢来,兵出无名道路猜。”
(5).道家称天地未形成时的状态为“无名”。《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王弼 注:“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清 黄鷟来 《陈青庭以萤火诗远寄索和次韵》之五:“欲问化生何自始,直穷天地到无名。”参见“ 无名之朴 ”。
(6).指无名火。《封神演义》第七十回:“道心推在汪洋海,却把无名上脑来。”
(7).莫可名状。 丁玲 《松子》:“可是眼泪受一种无名的抑制,流不出来。”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七:“到了车站……才知从 波士顿 到 梦野 是要经过 沙穰 的,我忽然起了无名的怅惘。”
(1).道家指天地形成前的状态。名,名称,概念。《老子》:“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王弼 注:“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2).不露名迹。《庄子·庚桑楚》:“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 成玄英 疏:“履道而为於分内者,虽行而无名迹也。” ——《漢語大詞典》
(2).不追求名声。《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 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明 夏完淳 《秋怀》诗之三:“静观百岁间,无名以为準。”
(3).没有名称;没有名字。《汉书·扬雄传下》:“无主无名,要合《五经》;苟非其事,文不虚生。”《晋书·卞壸传》:“寄命於他人之门,埋尸於无名之冢。”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岳州》:“﹝吏﹞曰:‘送堂之牓在此,可自寻之。’因出视, 俊 无名。” 巴金 《军长的心》:“为了上个月那个攻占无名高地的战斗,他整整忙了一个多月。”
(4).没有名义,没有正当理由。《史记·淮阴侯列传》:“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寧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 荆楚 , 孟昶 有唇亡齿寒之惧,而讨之无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札》:“老夫愚不揣,劝将军自忖裁:旌旗且慢来,兵出无名道路猜。”
(5).道家称天地未形成时的状态为“无名”。《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王弼 注:“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清 黄鷟来 《陈青庭以萤火诗远寄索和次韵》之五:“欲问化生何自始,直穷天地到无名。”参见“ 无名之朴 ”。
(6).指无名火。《封神演义》第七十回:“道心推在汪洋海,却把无名上脑来。”
(7).莫可名状。 丁玲 《松子》:“可是眼泪受一种无名的抑制,流不出来。”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七:“到了车站……才知从 波士顿 到 梦野 是要经过 沙穰 的,我忽然起了无名的怅惘。”
(1).道家指天地形成前的状态。名,名称,概念。《老子》:“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王弼 注:“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2).不露名迹。《庄子·庚桑楚》:“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 成玄英 疏:“履道而为於分内者,虽行而无名迹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