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胡 ( 衚 鬍 ) hú《國語辭典》
胡 [ hú ]
名- 古代北方和西方諸民族的通稱。如:「五胡亂華」。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 姓。如明代有胡應麟。
- 來自胡族或外國的。如:「胡琴」、「胡桃」、「胡椒」。《續漢書志·第一三·五行志一》:「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晉·干寶《搜神記·卷二》:「晉永嘉中,有天竺胡人,來渡江南。」
- 長遠的。《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 任意、隨便。如:「胡鬧」、「胡說」、「胡作非為」、「胡言亂語」。
- 何故、為何、怎麼。《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漢書·卷六四下·王襃傳》:「其得意若此,則胡禁不止?」
- 什麼。《漢書·卷三九·蕭何傳》:「相國胡大罪?陛下繫之暴也?」
宽 ( 寬 ) kuān
宽 [ kuān ]
- 横的距离大,范围广,与“窄”相对:~广。~阔。~绰。~敞。~度。~旷。~窄。
- 使松缓:~心。~衣。~解。~慰。
- 不严厉,不苛求:~待。~宏。~厚。~松。~容。~恕。~仁。~赦。
- 富裕:~裕。
- 姓。
巧思 qiǎo sī
精巧的构思、设计
精巧的构思。例如:他这幅画称得上巧思的范例。 ——《漢語大詞典》
精巧的构思。例如:他这幅画称得上巧思的范例。 ——《漢語大詞典》
真 zhēn《國語辭典》
真 [ zhēn ]
形- 纯正的、不虚假的。如:「真面目」、「真心诚意」。《庄子·田子方》:「其为人也真 。」
- 的确、实在。如:「真好」、「真棒」。《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唯北狄为不 然,真中国之坚敌也。」
- 道家称得道成仙的人。如:「太乙真人」、「真人不露相」。《红楼梦·第二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 自然、本性。如:「天真」。《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 肖像、画像。如:「写真」、「留真」。
- 实授的官职。《汉书·卷一二·平帝纪》:「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
- 姓。如汉代有真玄菟。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名-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 剧烈的。如:「重病」。
-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尊敬。如:「尊重」、「敬重」。
- 偏好。如:「重色轻友」。
-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名-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睹 dǔ《國語辭典》
睹 [ dǔ ]
動- 看見。如:「有目共睹」、「睹物思人」。《莊子·秋水》:「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紅樓夢·第九九回》:「賈母等一則怕他招受寒暑,二則恐他睹景傷情。」
邹 ( 鄒 ) zōu
邹 [ zōu ]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
- 姓。
缉 ( 緝 ) jī/qī
缉 [ jī ]
- 把麻析成缕连接起来:~麻。
- 搜捕,捉拿:~访。~私。~捕。通~。侦~。
- 同“辑”,收集。
- 一种缝纫方法,一针对一针地缝:~鞋口。~边儿。
忠言 zhōng yán
忠直之言。《荀子·致士》:“忠言、忠説、忠事、忠谋、忠誉、忠愬,莫不明通。” 宋 王安石 《送江宁彭给事赴阙》诗:“劲操比松寒不挠,忠言如药苦非甘。”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四章第一节:“太子毅然陈大计,献忠言。” ——《漢語大詞典》
信 xìn/shēn《國語辭典》
信 [ xìn ]
名-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 [ shēn ]
動-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不刊 bù kān
(1).古代文书书于竹简,有误,即削除,谓之刊。不刊谓不容更动和改变。 汉 刘歆 《答扬雄书》:“是县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2).引申为不可磨灭。 三国 魏 曹植 《怨歌行》:“ 周公 佐 成王 ,《金縢》功不刊。” ——《漢語大詞典》
(2).引申为不可磨灭。 三国 魏 曹植 《怨歌行》:“ 周公 佐 成王 ,《金縢》功不刊。”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