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秦中全盛时,守臣廉明民生奠。

张炜清代〕《兵车行

挽角弓,飞羽箭。鼓奔雷,马走电。
阵云滚滚吼长鲸,旌旂直上卷天半。
风雨啸啼鬼神愁,星斗昏黑天地惨。
龙争虎斗无休歇,吁嗟玄黄何时判。
忆昔秦中全盛时,守臣廉明民生奠。
执法不容吏贪墨,朝野升平庆清晏。
人人尽道曾阎罗,曾不去时陕不变。
曾在全省赖肃清,曾去渭阳回子叛。
一夕烽火连天起,国家从此多征战。
前有长发后逆回,陕西未平甘肃乱。
朝廷大开召募局,诏令处处整团练。
讵知民气久凋残,望风披靡绵奔窜。
回子示来事戎行,回子来时团练散。
老填沟壑壮者走,父母妻子不相见。
十邑九村无烟火,长安道上行人断。
自从大众西行日,少者数千多逾万。
先苦贼寇后苦兵,征役不息饥馑荐。
日捐月捐已不堪,飞捐黑捐尤可叹。
鹑觚斗粟八千钱,金城米价三十贯。
人饥食人马食马,鸡犬无声蓬蒿遍。
昨夜羽书到金城,虏骑已过玉门县。
内地寇氛尚如此,何况敌国与外患。
朝廷赖有恪靖伯,重整山河复禹甸。
招降纳附集流亡,闾阎始得免兵燹。
戎狄豺狼胡可玩,呜呼!戎狄豺狼胡可玩。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秦中全盛守臣廉明民生

忆 ( 憶 ) yì
忆 [ yì ]
  1. 回想,想念:回~。追~。~苦思甜。
  2. 记得,记住:记~。记~犹新。
昔 xī《國語辭典》

昔 [ xí ]

  1. 過去的、從前的。如:「昔日」。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1. 夜晚。《左傳·哀公四年》:「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文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通「夕」。
  2. 姓。如漢代有昔登。

昔 [ cuò ]

  1. 粗糙。《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
秦中 qín zhōng
(1).古地区名。指今 陕西 中部平原地区,因 春秋 、 战国 时地属 秦国 而得名。也称 关中 。《史记·封禅书》:“ 杜主 ,故 周 之右将军,其在 秦中 最小鬼之神者。”《汉书·娄敬传》:“ 秦中 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 颜师古 注:“ 秦中 谓 关中 ,故 秦 地也。” 唐 张说 《早渡蒲关》诗:“鸣鑾下 蒲阪 ,飞斾入 秦中 。” 明 陆采 《明珠记·访侠》:“你是长吟 洛下 ,避俗 秦中 ,隐迹 青城 。”
(2).指 秦二世 胡亥 。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匡衡守正》:“《郊祀志》: 南山 巫祠 秦中 。 秦中 者, 二世皇帝 也。以其彊死,魂魄为厉,故祠之。”  ——《漢語大詞典》
全盛 quán shèng
(1).最为兴盛或强盛。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轊,人驾肩,廛閈扑地,歌吹沸天。”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凡诸宫殿门臺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 鄴 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序》:“ 汉祖 承全盛之 秦 , 二世 之末,天下始乱。” 清 李渔 《凰求凤·先声》:“小生 吕曜 ……际 皇明 全盛之世,处 六朝 最胜之区。” 吴晗 《海瑞》:“ 况钟 、 周忱 所处的十五世纪前期,正是 明 封建王朝的全盛时期。”
(2).指青春盛年。 唐 刘希夷 《代白头吟》:“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  ——《漢語大詞典》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1.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2. 较长的时间:~代。古~。
  3.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4.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5. 常常:~常。学而~习之。
  6.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7.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8.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9. 某一时刻:按~上班。
  10.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11. 机会:~机。待~而动。
  12. 姓。
守臣 shǒu chén
(1).诸侯对天子或大夫对诸侯的自称。《礼记·玉藻》:“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伯曰天子之力臣;诸侯之於天子,曰某土之守臣某。”《左传·宣公十年》:“凡诸侯之大夫违,告於诸侯曰:‘某氏之守臣某,失守宗庙,敢告。’”
(2).镇守一方的地方长官。 唐 权德舆 《哭刘四尚书》诗:“士友惜贤人,天朝丧守臣。” 宋 曾巩 《明州拟辞高丽送遗状》:“州郡当其道途所出,迎劳燕饯,所以宣达陛下宠锡待遇之意,此守臣之职分也。” 清 沈初 《西清笔记·纪文献》:“《快雪堂帖》,即 涿州 冯 氏本,鬻於 闽 中,守臣得之以进。”  ——《漢語大詞典》
廉明 lián míng
清廉明察。《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 虽坐法诛,为 京兆 尹廉明,威制豪彊,小民得职。”《宋史·丰稷传》:“为 穀城 令,以廉明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梦狼》:“ 邹平 李进士 匡九 ,居官颇廉明。”  ——《漢語大詞典》
民生 mín shēng
(1).民众的生计、生活。《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匱。” 明 何景明 《应诏陈言治安疏》:“民生已困,寇盗未息,兵马弛备,财力并竭。” 章炳麟 《訄书·商鞅》:“国政陵夷,民生困敝,其危不可以终一餔。” 孙中山 《民生主义》:“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2).人的本性。《书·君陈》:“惟民生厚,因物有迁。” 孔 传:“言人自然之性敦厚。”
(3).人生。《楚辞·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朱熹 集注:“言人生各随气习,有所好乐。”《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鲁 穆叔 会晋归,告 孟孝伯 曰:‘ 赵孟 将死矣!其语偷,不似民主;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 孝伯 曰:‘民生几何,谁能毋偷!’”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十七:“民生故如此,谁令摧折强相看,年去年来自如削,白髮零落不胜冠。”
(4).生民,民众。 南朝 梁 沈约 《均圣论》:“自天地权舆,民生攸始,遐哉眇邈,无得而言焉。” 明 何景明 《忧旱赋》:“嗟民生之何尤兮,憯遘兹之匪辰!”《东周列国志》第三回:“民生以德义为本,兵事以民为本。惟有德义者,方能恤民。能恤民者,方能用兵。” 清 钱谦益 《卢维屏授通议大夫制》:“有司益用不职,民生无所告愬。”
(5). 明 清 科举制度,庶民纳粟入官,取得监生资格的称谓。《明史·选举志一》:“迨开纳粟之例,则流品渐淆,且庶民亦得援生员之例以入监,谓之民生,亦谓之俊秀,而监生益轻。”
(6).泛称平民身分的学生,与“官生”相对。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宗室应试之始》:“﹝ 郑世子 ﹞条奏七事,俱为宗藩应试,臚列,一令奉国中尉以下,尽同民生赴考入学。”《清史稿·选举志一》:“少詹事 李若琳 首为祭酒,请仿 明 初制,广收生徒,官生除恩廕外,七品以上官子弟勤敏好学者,民生除贡生外,廪、增、附生员文义优长者,并许提学考选送监。”
(7).谓人口增殖。 严复 《〈原富〉按语》:“地产有限而民生无穷。”  ——《漢語大詞典》
奠 diàn《國語辭典》

奠 [ diàn ]

  1. 祭献,用祭品祭神或向死者致祭。《说文解字·丌部》:「奠,置祭也。」清·袁枚〈祭妹文〉:「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2. 进献。《楚辞·屈原·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唐·韩愈〈元和圣德诗〉:「奠璧献斝,众乐惊作。」
  3. 置放、安置。《礼记·内则》:「其相授则女受以篚,其无篚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
  4. 定、建立。如:「奠基」、「奠都南京」。《书经·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1. 祭品。唐·韩愈〈祭十二郎文〉:「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唐·元稹〈遣悲怀〉诗三首之一:「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