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娈时永矣。感悟不见之。

陈子昂唐代〕《感遇·之卅六

浩然坐何慕。
吾蜀有峨眉。
念与楚狂子。
悠悠白云期。
时哉悲不会。
涕泣久涟●【左三点水右而】。
梦登绥山穴。
南采巫山芝。
探元观群化。
遗世从云螭。
婉娈时永矣。
感悟不见之。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婉娈感悟不见

婉娈(婉孌)wǎn luán
亦作“ 婉恋 ”。
(1).美貌。《诗·齐风·甫田》:“婉兮孌兮,总角丱兮。” 郑玄 笺:“婉孌,少好貌。” 唐 陈子昂 《清河张氏墓志铭》:“失其窈窕之秀,婉孌之姿,贞节峻於寒松,韶仪丽於温玉。” 清 陈维嵩 《调笑令·咏古》词:“宛转,羞相见,月白风清人婉孌。” 叶圣陶 《隔膜·一课》:“那些同伴极和气的样子,穿了灰白色的舞衣,做各种婉娈优美的舞蹈。”
(2).借指美女。 清 钮琇 《觚賸·粟儿》:“而一遇婉孌,其倾倒繾綣如此。” 清 无名氏 《帝城花样·琵琶庆传》:“年过不惑,而韶颜穉态,犹似婉孌。”
(3).柔顺;柔媚。 汉 蔡邕 《太傅安乐侯胡公夫人灵表》:“契阔中馈,婉恋供养。” 唐 陈鸿 《长恨歌传》:“﹝贵妃﹞由是冶其容,敏其词,婉孌万态,以中上意。” 宋 秦观 《与苏公先生简》:“某鄙陋,不能脂韦婉孌,乖世俗之所好。”
(4).缠绵;缱绻。 晋 陆机 《于承明作与士龙》诗:“婉孌居人思,紆鬱游子情。” 唐 蒋防 《霍小玉传》:“自尔婉孌相得,若翡翠之在云路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数游 魏十四 华馆,频诣 武七 芳筵,婉孌心期,绸繆讌语,应接无暇。”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八章:“奚事一逢彼姝,遽加余以尔许缠绵婉恋,累余蝨身於情网之中,负己负人,无有是处耶?”
(5).依恋貌。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 卢綰 自微,婉孌我皇。” 南朝 梁 江淹 《思北归赋》:“夫以雄才不世之主,犹储精於 沛 乡;奇略独出之君,尚婉恋於 樊阳 。”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离骚》者,《诗》之苗裔也……读其词,审其言,如赤子婉恋於父母侧而不忍去。”
(6).委婉含蓄。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崔国辅》:“ 国辅 诗,婉孌清楚,深宜调味。”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诗有六义,《颂》简而奥,夐哉尚矣;《大雅》宏远,非 周 人莫为;《小雅》婉孌,能或庶几。”  ——《漢語大詞典》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1.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2. 较长的时间:~代。古~。
  3.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4.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5. 常常:~常。学而~习之。
  6.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7.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8.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9. 某一时刻:按~上班。
  10.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11. 机会:~机。待~而动。
  12. 姓。
永 yǒng《國語辭典》

永 [ yǒng ]

  1. 深长的、久远的。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一七:「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宋·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1. 恒久、久远。如:「永垂不朽」。《论语·尧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精罔阆而飞扬兮,拾九天而永逝。」
矣 yǐ《國語辭典》

矣 [ yǐ ]

  1. 表示已然的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表示肯定的语气。如:「由来久矣」。《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3. 表示将然的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4. 表示疑问的语气。《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通「乎」。
  5. 表示命令的语气。《左传·宣公四年》:「乃速行矣,无及于难。」《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6. 表示语句的结束。《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通「耳」。
  1.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垂垂老矣」。《论语·述而》:「甚矣,吾衰矣。」
感悟 gǎn wù
亦作“ 感寤 ”。
(1).感动之使醒悟。 汉 刘向 《列女传·张汤母》:“君子谓 张汤 母能克己感悟时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奏疏不必繁多,为文但取其明白,足以尽事理感悟人主而已。” 明 车任远 《蕉鹿梦》第六折:“此事梦觉相寻,真妄互见,倒可以感悟人也。”《三国演义》第一○六回:“言不切至,不足以感寤陛下。”
(2).受感动而醒悟。《史记·管晏列传》:“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新唐书·奸臣传下·崔胤》:“ 德昭 感寤,乃告以 胤 谋, 德昭 许诺, 胤 斩带为誓。”《明史·胡世宁传》:“每重狱,别白为帝言之,帝輒感悟。” 钱锺书 《围城》四:“结果儿子‘为之悚然感悟,愧悔无已’。”  ——《漢語大詞典》
不见(不見)bú jiàn
(1).看不到。《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唐 韩愈 《琴操·拘幽操》诗:“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和星。” 茅盾 《色盲》:“ 李蕙芳 赶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掷过去,那虾蟆一跳,便不见了。”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