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纪立当时,公论早应判。
洪繻〔清代〕《过乌江口望见霸王山及庙》
渡江八千人,垓下一朝散。舣舟此上流,虞兮终古怨。
谁知阅世后,威烈空山冠。庙貌凛千秋,灵风凭两岸。
长陵土一抔,项庙江东半。韩弓久已藏,楚歌今长叹。
乌骓亦馨香,不同炎火断。缅想入关时,诸侯掌上玩。
鸿门公大度,鸿沟汉首叛。本纪立当时,公论早应判。
狄相事金轮,正气亦有限。土木施炎威,檄公何乃谩。
我舟去如风,无由一荐盥。回首望三山,霭霭隐霄汉。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本纪(本紀)běn jì
(1).根本纲纪。《管子·问》:“凡立朝廷,问有本纪。” 尹知章 注:“所问之事,必有根本纲纪。”
(2).始末原委。《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愿明府勿以 仲父 之言假於小草,民请为明府陈其本纪。”
(3).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史记·太史公自序》:“作《五帝本纪》第一。” 唐 刘知几 《史通·本纪》:“及 司马迁 之著《史记》也,又列天子行事,以本纪名篇,后世因之,守而勿失。”《史记·五帝本纪》 唐 张守节 题解:“ 裴松之 《史目》云:‘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本者,繫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繫之年月,名之曰纪。”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各史例目异同》:“古有《禹本纪》、《尚书》、《世纪》等书, 迁 用其体,以述帝王。” ——《漢語大詞典》
(2).始末原委。《三国志·蜀志·秦宓传》:“愿明府勿以 仲父 之言假於小草,民请为明府陈其本纪。”
(3).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史记·太史公自序》:“作《五帝本纪》第一。” 唐 刘知几 《史通·本纪》:“及 司马迁 之著《史记》也,又列天子行事,以本纪名篇,后世因之,守而勿失。”《史记·五帝本纪》 唐 张守节 题解:“ 裴松之 《史目》云:‘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本者,繫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繫之年月,名之曰纪。”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各史例目异同》:“古有《禹本纪》、《尚书》、《世纪》等书, 迁 用其体,以述帝王。” ——《漢語大詞典》
立 lì《國語辭典》
立 [ lì ]
动- 直身站著。如:「站立」、「立正」。《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
- 竖起。如:「竖立」、「立竿见影」。《水浒传·第三一回》:「又将两扇门立在墙边,先去吹灭了灯火。」
- 设置。如:「立庙」、「私立小学」。《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 制定、订定。如:「立法」、「立案」、「立宪」。
- 建树、成就。如:「立威」、「三十而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 存在。如:「独立」、「誓不两立」。
- 即刻。如:「立刻」。《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剑坚,故不可立拔。」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立如子。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当时(當時)dāng shí
(1).指过去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昔时。《韩诗外传》卷一:“臣先殿上絶缨者也。当时宜以肝胆涂地。负日久矣,未有所致。今幸得用於臣之义,尚可为王破 吴 而强 楚 。” 唐 曹唐 《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诗:“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词:“近来怕説当时事,结徧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田汉 《江西杂咏·初访井冈山之四》:“龙潭日夜奔飞瀑,犹作当时怒吼声。”
(2).指当时的人们。《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公秉理照物,动必研几,当时嗟服,若有神道。” 李周翰 注:“言既研几而为断决,则当时之人嗟叹而服之,若有神明之道也。”《新唐书·苏晋传》:“ 晋 与 齐澣 更典二都选,既糊名校判,而 晋 独事赏拔,当时誉之。”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沈传师 ﹞亦为史官,及出领 湖南 、 江西 ,奉詔在镇修《宪宗实録》,当时荣之。”
(3).指在位的皇帝。《后汉书·邓彪传》:“ 永元 初, 竇氏 专权骄纵,朝廷多有諫争,而 彪 在位修身而已,不能有所匡正……故颇以此致讥,然当时宗其礼让。” 明 李贽 《书苏文忠公外纪后》:“ 苏长公 以文字故获罪当时,亦以文字故取信於朋友,流声於后世。”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廷谳》:“试读檜枝词,掉舌刺当时。这根株深泉无曲处,分明是妬杀九重飞。”
(4).正当青春之时。 唐 长孙佐辅 《对镜吟》:“粧成持照尚当时,只畏愁多遽变衰。”《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徐 氏 丹桂 ,年正当时,误了佳期,心中常怀不足。”《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看这姑娘年纪已在当时,情竇料也开了。”
(5).官名。《管子·五行》:“ 黄帝 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蚩尤 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冢田虎 曰:“当时,官名。”
(1).适时。《荀子·解蔽》:“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汉书·严安传》:“政教文质者,所以云救也,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之。” 欧阳山 《苦斗》六一:“如今 何 家又是官,又是富,正是当时得令,势大财雄。”
(2).就在那个时刻;即时。《海内十洲记·祖洲》:“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菰苗,长三四尺,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一折:“天有不测风雨,人有当时祸福。” ——《漢語大詞典》
(2).指当时的人们。《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公秉理照物,动必研几,当时嗟服,若有神道。” 李周翰 注:“言既研几而为断决,则当时之人嗟叹而服之,若有神明之道也。”《新唐书·苏晋传》:“ 晋 与 齐澣 更典二都选,既糊名校判,而 晋 独事赏拔,当时誉之。”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沈传师 ﹞亦为史官,及出领 湖南 、 江西 ,奉詔在镇修《宪宗实録》,当时荣之。”
(3).指在位的皇帝。《后汉书·邓彪传》:“ 永元 初, 竇氏 专权骄纵,朝廷多有諫争,而 彪 在位修身而已,不能有所匡正……故颇以此致讥,然当时宗其礼让。” 明 李贽 《书苏文忠公外纪后》:“ 苏长公 以文字故获罪当时,亦以文字故取信於朋友,流声於后世。”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廷谳》:“试读檜枝词,掉舌刺当时。这根株深泉无曲处,分明是妬杀九重飞。”
(4).正当青春之时。 唐 长孙佐辅 《对镜吟》:“粧成持照尚当时,只畏愁多遽变衰。”《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徐 氏 丹桂 ,年正当时,误了佳期,心中常怀不足。”《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看这姑娘年纪已在当时,情竇料也开了。”
(5).官名。《管子·五行》:“ 黄帝 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蚩尤 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冢田虎 曰:“当时,官名。”
(1).适时。《荀子·解蔽》:“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汉书·严安传》:“政教文质者,所以云救也,当时则用,过则舍之,有易则易之。” 欧阳山 《苦斗》六一:“如今 何 家又是官,又是富,正是当时得令,势大财雄。”
(2).就在那个时刻;即时。《海内十洲记·祖洲》:“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菰苗,长三四尺,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一折:“天有不测风雨,人有当时祸福。” ——《漢語大詞典》
公论(公論)gōng lùn
(1).公正或公众的评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庾 又问:‘何者居其右?’ 王 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 王 曰:‘噫!其自有公论。’” 唐 杜荀鹤 《送黄补阙南迁》诗:“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喧然公论在,难滞 楚 南春。”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时人语曰, 李相 太醒, 张相 太醉,此亦里巷之公论也。”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一页一页的历史写出来了,大是大非,终于有了无私的公论。”
(2).公理;定理。 严复 《〈穆勒名学〉按语》:“盖 呼威理 所主,谓理如形学公论之所标者,根於人心所同然,而无待於官骸之閲歷察验者,此无异中土良知之义矣。”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初由经验而入公论,次更由公论而入新经验。” ——《漢語大詞典》
(2).公理;定理。 严复 《〈穆勒名学〉按语》:“盖 呼威理 所主,谓理如形学公论之所标者,根於人心所同然,而无待於官骸之閲歷察验者,此无异中土良知之义矣。”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初由经验而入公论,次更由公论而入新经验。” ——《漢語大詞典》
早 zǎo《國語辭典》
早 [ zǎo ]
名- 天刚亮的时候。如:「一大早」、「大清早」、「从早到晚」。
- 参见「早安 」条。
- 姓。如晋代有早衍。
- 晨间的。如:「早饭」、「早操」、「早班」。
- 较原时间提前的,未到预定时间的。如:「早退」、「急什么,离开演的时间还早呢!」《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 不晚。如:「天色还早,您多坐会儿吧!」
- 初时的、先时的。如:「早期」、「早稻」。
- 事情的发生离现在已有一段时间。如:「我们早说好了。」、「他早走了。」
- 已经。宋·秦观〈阮郎归·退花新绿渐团枝〉词:「怨春春怎知,日长早被酒禁持。」《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刘官人谢了又谢,……到得城中,天色却早晚了。」
- 还未到适当时间的。如:「早婚」、「早夭」、「早产」。
- 到达某一程度还有段距离的。如:「你想赶上他,还早得很呢!」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 回答:答~。喊他不~。~承。
-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 姓。
-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hè)。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 对待:~付。~变。~酬。
判 pàn《國語辭典》
判 [ pàn ]
动- 分、分开。唐·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
- 区别、分辨。《庄子·天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 分明、辨明。如:「存亡未判」。宋·苏洵〈六国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 决断是非曲直。如:「审判」、「判刑」、「判案」。
- 古称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如唐代宰相判六军十二卫事,宋以宰相判枢密院。《宋史·卷三一二·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 审判诉讼的判决文书。《新唐书·卷一二六·李元纮传》:「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
- 断语。《红楼梦·第五回》:「后面便是一座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独坐看经。其判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 文体的一种。仿判狱的文词,可见其推理、辩驳的能力。科举取士,亦以试判。清·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判》:「今世理官断狱,例有参词,而设科取士,亦试以判,其体皆用四六,则其习由来久矣。」
- 分别的样子。如:「判然有别」。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