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张渔父胸中趣,漏泄骚人句外悲。

吕祖谦宋代〕《晚步溪上

疎疎屐齿印平堤,露着乌纱客未知。
别浦归舟争占岸,横林宿鸟自分枝。
开张渔父胸中趣,漏泄骚人句外悲。
会与清溪约长夏,风帘水簟答涟漪。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开张渔父胸中漏泄骚人

开张(開張)kāi zhāng
(1).张开;舒展。《释名·释姿容》:“企,啟也;啟,开也。言自延竦之时,枢机皆开张也。” 唐 黄滔 《寄同年李侍郎龟正》诗:“ 崑 璞要疑方卓絶,大鹏须息始开张。”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 羿 ﹞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像黑色火。”
(2).开扩;扩张。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宋书·何承天传》:“加塞漠之外,胡敌掣肘,必未能摧锋引日,规自开张。” 唐 杜牧 《感怀》诗:“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
(3).打开;展开。 唐 韩愈 《送文畅师北游》诗:“开张篋中宝,自可得津筏。” 唐 元稹 《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开张图卷轴,颠倒醉衫衣。” 郭沫若 《万引》:“开张着的《Chatterton》呈在他的面前,就好像地狱的魔口一样,每个字都好像在吐出火焰。”
(4).活动;行动。《东周列国志》第四三回:“阴极生阳,蛰虫开张。” 清 汪懋麟 《重九前二日集饮用六月韵》:“争奇角胜齐开张,摘伏攻瑕显嘲訐。”
(5).阐明。《南史·王融传》:“ 永明 末, 武帝 欲北侵,使 毛惠秀 画《汉武北伐图》, 融 因此上疏,开张北侵之议。”《新唐书·忠义传下·张兴》:“ 兴 开张祸福,譬晓敌人,而婴城弥年,众心遂固。”《孝经·开宗明义》题 宋 邢昺 疏:“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章》也。”
(6).犹恢宏。开阔雄伟。《宋书·王僧达传》:“议论开张,执意明决。” 宋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词:“酒酣胸胆尚开张,鬢微霜,又何妨!”如:气势开张。
(7).开放;不闭塞。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大学·传第七章》:“盖既是虚虚明明地,则全不可收,更于何放?止防窒塞,无患开张。”
(8).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且将这些钱去收拾起店面,开张有日,我便再应付你十贯。”《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十月前后,俱已完备,选日开张药店。”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宝康布店,开张未一旬,遭回禄。” 老舍 《茶馆》第二幕:“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
(9).指商店在某一时间内做第一笔交易。 巴金 《寒夜》一:“我今晚上还没有开张。如今真不比往年间,好些洞子都不让我们进去了。” 陈世旭 《小镇上的将军》:“剃头佬忽然由此想起自己一上午的生意还没有开张,拔脚就走。”
(10).开设(店铺等)。《两朝纲目备要·宁宗嘉定二年》:“有田之人,预於 江 南经营牛种,其无田者,多入城市,开张店业。”《水浒传》第四九回:“他是我姑娘的女儿,叫做 母大虫 顾大嫂 ,开张酒店。”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八松墓》:“当义士在生之日,开张旅舍,东西南北之人,投止者不知凡几。”
(11).比喻工作、事业的开始。 徐迟 《火中的凤凰》十一:“工作还没有开张,事情已够他忙了。” 阮章竞 《漳河水·圈套》:“另打锣鼓另开张,主席还是你来当。” 浩然 《艳阳天》第一二三章:“咱们在哪儿跌下的,再从哪儿爬起来,新打锣鼓另开张,这才是一个党员对待错误、对待处分的正确态度!”
(12).印刷上指相当于整张纸的若干分之一。 阿英 《漫谈初期报刊的年画和日历》:“这类的月份牌,以 民国 初年附送的较为精美,除日历外,还配以装饰画和故事画。开张不大,用彩色印。”  ——《漢語大詞典》
渔父(漁父)yú fǔ
(1).老渔翁。《庄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 唐 罗隐 《别池阳所居》诗:“雨夜老农伤水旱,雪晴渔父共舟船。” 清 查礼 《岚光洞》诗:“渔父举网来,舴艋两三箇。” 刘半农 《游香山纪事诗》之九:“渔舟横小塘,渔父卖鱼去。”
(2).词牌名。 唐 张志和 创制。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漢語大詞典》
胸中 xiōng zhōng
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状态。《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史记·苏秦列传》:“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彊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於胸中矣。” 明 王守仁 《泛海》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脸上一团正气,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诚。”  ——《漢語大詞典》
趣 qù/cù《國語辭典》

趣 [ qù ]

  1. 兴味。如:「趣味」、「雅趣」、「有趣」、「相映成趣」。唐·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之三:「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2. 行动或意志的倾向。如:「志趣」。
  3. 旨意、意味。如:「旨趣」。《列子·汤问》:「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1. 有兴味的。如:「趣事」、「趣闻」。
  1. 行动归向。《列子·力命》:「农赴时,商趣利。」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诗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通「趋」。

趣 [ cù ]

  1. 催促。《礼记·月令》:「趣民收敛。」《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数使使趣齐兵,欲与俱西。」通「促」。
  1. 立刻、赶快。《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
漏泄(漏洩)lòu xiè
亦作“ 漏洩 ”。
(1).泄露。《左传·襄公十四年》:“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洩,则职女之由。”《韩非子·亡徵》:“浅薄而易见,漏泄而无藏,不能周密,而通羣臣之语者,可亡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后人怪问,漏泄其事,玉女遂求去。” 宋 柳永 《玉楼春》词:“乌龙未睡定惊猜,鸚鵡能言防漏泄。” 王统照 《母爱》:“﹝她﹞不怕漏泄秘密,却总难承认自己是生过孩子的母亲。”
(2).渗漏。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苇槨桐棺,穿壙七尺,上无漏泄,下无积水。” 唐 韩偓 《绕廊》诗:“浓烟隔帘香漏泄,斜灯映竹光参差。” 清 沈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迭舘者,楼上作轩,轩上再作平臺,上下盘折重叠四层,且有小池,水不漏泄,竟莫测其何虚何实。”
(3).犹破绽。《水浒传》第一一六回:“那 石寳 一口刀,战两枝戟,没半分漏泄。”  ——《漢語大詞典》
骚人(騷人)sāo rén
(1). 屈原 作《离骚》,因称 屈原 或《楚辞》作者为骚人。 唐 李白 《古风》:“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2).诗人,文人。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骚人之文,自兹而作。”《宣和画谱·李公麟》:“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情性而已。” 清 沈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上立一碑,大书曰‘ 钱塘 苏小小 之墓’。从此吊古骚人,不须徘徊探访矣。”  ——《漢語大詞典》
句 jù/gōu《國語辭典》

句 [ jù ]

  1.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词组成,含有主语、述语,能表达一个完全的意思的,称为「句」。如:「诗句」、「语句」。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
  2. 量词。计算言语的单位。如:「三句话不离本行。」
  3. 古代由下传话以告上的礼制。《汉书·卷四三·叔孙通传》:「大行设九宾,胪、句传。」颜师古注引苏林曰:「上传语告下为胪,下告上为句也。」

句 [ gòu ]

  1. 同「勾 」(二)​。

句 [ gōu ]

  1. 屈曲、弯曲。《说文解字·句部》:「句,曲也。」晋·傅玄〈鹰赋〉:「句爪县芒,足如枯荆。」
  2. 谦恭。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一下·释诂》:「句,下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与其倨也,宁句。」北周·卢辩·注:「句,以喻敬。」
  3. 搜捕、拘拿。如:「句魂」。
  1. 钩子。如:「钓句」。同「钩 」。
  2. 姓。如春秋时越王句践。
  1. 系绊、停滞。唐·白居易〈春题湖上〉诗:「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
外 wài《國語辭典》

外 [ wài ]

  1. 不属于某一定的范围内均称为「外」。相对于「内」而言。如:「内外」、「门外」、「屋外」。
  2. 特指外国。如:「古今中外」、「对外贸易」。
  3. 戏曲中的脚色名称,多扮演老年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五出》:「外扮沈公宪,净扮张燕筑,小旦扮寇白门,丑扮郑妥娘同上。」也称为「老外」。
  1. 非自己所在或所属的。如:「外币」、「外地」、「外族」。
  2. 母亲、出嫁的姊妹、女儿家的亲戚称为「外」。如:「外祖父」、「外甥」、「外孙」。
  3. 别的、其他的。如:「外一章」、「外一首」。《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汉·王充《论衡·案书》:「国语,左氏之外传也。」
  4. 不是正式的。如:「外号」、「外史」。
  1. 疏远。《易经·否卦·彖曰》:「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荀子·王霸》:「人主则外贤而偏举,人臣则争职而妒贤。」
  2. 处于……之外。《国语·晋语六》:「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
  3. 背叛。《管子·版法》:「骤令不行,民心乃外。」
悲 bēi《國語辭典》

悲 [ bēi ]

  1. 哀伤。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思念、顾念。《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日归,我心西悲。」《汉书·卷一·高帝纪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1. 哀痛。如:「忍悲」、「含悲」、「乐极生悲」。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2. 佛学中拔除众生痛苦的行为、心境。如:「慈悲」。
  1. 哀伤的。《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 凄厉的。如:「悲曲」、「悲声」。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