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哉燕翼谋未善,祥计接武客妖狐。

陆文圭宋代〕《题登瀛图

世傅阎公学士图,意象旷雅难形模。
山僧临本持索句,展卷复掩空长吁。
秦王功高塞宇宙,搜揽豪伉供驰驱。
内怀矛甲伺同气,外示间暇耽文儒。
临城开馆构杰阁,坐见瀛海移西都。
分番夕宿无厌倦,珍膳日给何岂腴。
天光下照天策府,煌煌星象经天衢。
房乔夜半进危计,平明一矢惊临湖。
群贤崛起辅贞观,亦有淹滞如颜苏。
惜哉燕翼谋未善,祥计接武客妖狐。
殿陛置笏怒未解,田舍收麦言可唐。
策名书府真有观,空与老姥扶天枢。
贵人一代骨已朽,史笔千载心独诛。
阎公绝艺今无亦,长安落日明榛芜。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燕翼接武

惜 xī《國語辭典》

惜 [ xí ]

  1. 爱怜、珍视、舍不得。如:「惜福」、「吝惜」、「爱惜」、「死不足惜」、「怜香惜玉」。唐·白居易〈日长〉诗:「爱水多櫂舟,惜花不扫地。」
  2. 悲痛、哀伤。如:「痛惜」。《文选·陆机·叹逝赋》:「望汤谷以企予,惜此景之屡戢。」《聊斋志异·卷八·张贡士》:「犹述其曲文,惜不能全忆。」
哉 zāi《國語辭典》

哉 [ zāi ]

  1. 始。《尔雅·释诂》:「哉,始也。」
  1. 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如:「何足道哉!」《诗经·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
  2. 表示惊叹的语气。如:「大哉中华!」。《文选·宋玉·风赋》:「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3. 表示悲哀的语气。如:「呜呼哀哉!」
  4. 表示肯定的语气。《左传·宣公十一年》:「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
  5. 吴语。表示事情已经发生。《海上花列传·第一回》:「比仔从前省得多哉。」同「了 」。
燕翼 yàn yì
(1).《诗·大雅·文王有声》:“ 武王 岂不仕,詒厥孙谋,以燕翼子。” 毛 传:“燕,安;翼,敬也。” 孔颖达 疏:“思得泽及后人,故遗传其所以顺天下之谋,以安敬事之子孙。” 陈奂 传疏:“詒,遗也……言 武王 以安敬之谋遗其孙子也。”后以“燕翼”谓善为子孙后代谋划。 汉 蔡邕 《郡掾吏张玄祠堂碑铭》:“篤垂餘庆,貽此燕翼。邈矣遗孙,用怀多福。”《周书·宣帝纪》:“朕以眇身,祗承寳祚,庶几聿修之志,敢忘燕翼之心。” 宋 陈师道 《代贺生皇子表》:“承列圣之丕绪,方怀燕翼之思;以百姓而为心,宜有子孙之福。” 清 钱谦益 《父约封文林郎赠徵仕郎刑科给事中制》:“凡此象贤之美,谁非燕翼之詒?”
(2).指辅佐。《后汉书·郑兴传》:“昔 张仲 在 周 ,燕翼 宣王 ,而诗人悦喜。” 宋 陆游 《逆曦授首贺太皇太后笺》:“坤厚资生,母仪燕翼。每道先朝之家法,助成圣主之性仁。”
(3).燕的翅膀。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鶯声爱娇小,燕翼玩逶迤。” 唐 郭绍兰 《寄夫》诗:“我壻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  ——《漢語大詞典》
谋 ( 謀 ) móu
谋 [ móu ]
  1. 计划,计策,主意:计~。出~划策。
  2. 设法寻求:~求。图~。~面。~篇。~生。~幸福。
  3. 商议:~议。~划。不~而合。
  4. 姓。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善 shàn《國語辭典》

善 [ shàn ]

  1. 美好的事。如:「日行一善」、「为善最乐」、「隐恶扬善」。
  2. 有德行的人、好人。《礼记·中庸》:「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3. 姓。如宋代有善辰。
  1. 亲善、交好。《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后汉书·卷七○·孔融传》:「与蔡邕素善。」
  2. 喜好、喜爱。《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楚辞·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 爱惜。《荀子·彊国》:「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
  1. 美好的。如:「善人」、「善事」、「善行」。
  2. 熟悉的。如:「面善」。
  1. 擅长。如:「能歌善舞」、「英勇善战」。《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2. 容易。如:「善变」、「善疑」、「多愁善感」、「善解人意」。
  1. 表赞美、称许之词。《文选·枚乘·七发》:「太子曰:『善!愿复闻之!』」
祥 xiáng《國語辭典》

祥 [ xiáng ]

  1. 泛指一切福善吉利的事物。《书经·伊训》:「作善,降之百祥。」《汉书·卷八·宣帝纪》:「神光并见,咸受祯祥。」
  2. 吉凶的征兆。亦偏指吉兆或凶兆。《书经·咸有一德》:「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唐·孔颖达·正义:「祥是恶事先见之征。」《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3. 古代丧礼祭祀的名称。父母之丧,周年祭称为「小祥」;两周年祭称为「大祥」。
  4. 姓。如清代有祥厚。
  1. 吉利的。如:「祥云」、「祥瑞」、「吉祥如意」。《老子·第三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2. 良善平和。如:「慈祥」、「祥和社会」。
  1. 依从、遵循。《淮南子·泛论》:「得于人理,顺于天地,祥于鬼神,则可以正治矣。」
计 ( 計 ) jì
计 [ jì ]
  1. 核算:~时。~量(liàng )。~日程功。
  2. 测量或核算度数、时间、温度等的仪器:晴雨~。湿度~。
  3. 主意,策略:~策。~谋。
  4. 谋划,打算:~划。~议。
  5. 姓。
接武 jiē wǔ
(1).步履相接。谓小步前进。《礼记·曲礼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郑玄 注:“武,迹也。亦相接,谓每移足半躡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楹鼓逢逢将曙天,诸生接武 杏坛 前。”
(2).步履相接。指舞步相接。《楚辞·大招》:“二八接武,投诗赋只。” 朱熹 集注:“接,连也。武,迹也。”
(3).步履相接。形容人多拥挤。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是以遐览渊博者,旷代而时有;面墻之徒,比肩而接武也。”《魏书·李谐传》:“异人相趋于絳闕,鸿生接武于儒馆。”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当今朝号得人,国称多士。 蓬山 之下,良直差肩;芸阁之中,英奇接武。”《金史·崔立传》:“当时冒进之徒,争援 刘 齐 故事以冀非分者,比肩接武。”
(4).步履相接。形容亲近;接近。 唐 权德舆 《户部王曹长杨考功崔刑部二院长并同锺陵使府之旧因以寄赠》诗:“外庭时接武,广陌更连鑣。” 宋 司马光 《与吕晦叔简》:“自 晦叔 入都,及得共事,每与僚寀行坐不相离,未尝得伸悃愊,虽日夕接武,犹隔阔千里也。”
(5).步履相接。前后相接;继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新唐书·上官仪传》:“御史供奉赤墀下,接武夔龙,簉羽鵷鷺,岂 雍州 判佐比乎?” 马宗霍 《书林藻鉴》:“ 唐 代书家之盛,不减于 晋 ,因由接武六朝,家传世习,自易为工。”  ——《漢語大詞典》
客 kè《國語辭典》

客 [ kè ]

  1. 宾,相对于主人而言。如:「宾客」、「请客」、「寒夜客来茶当酒」。《礼记·曲礼下》:「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2. 做生意、买卖等的人对顾主的称呼。如:「顾客」、「乘客」、「客满」。《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既平,愈客甚谨。」《老残游记·第五回》:「渐渐的打尖的客陆续都到店里。」
  3. 泛称从事某种活动或具有某类特长的人。如:「镖客」、「掮客」、「说客」、「 政客」、「珠宝客」。
  4. 寄食贵族豪门的人。如:「食客」、「门客」。《战国策·齐策四》:「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晋书·卷六九·刁协传》:「刁氏素殷富,奴客纵横。」
  5. 寄旅于外的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杜甫〈中夜〉诗:「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
  6. 泛称人。如:「旅人过客」。《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儒林外史·第三四回》:「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
  7. 量词。计算定量出售食品的单位。如:「他点了一客八分熟的牛排。」
  8. 姓。如汉代有客孙。
  1. 寄居、旅居。《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畿传》:「会天下之乱,遂弃官客荆州,建安中乃还。」
  2. 以客礼相待。《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公子光客之。」唐·司马贞·索隐:「是谓客礼以接待也。」
  1. 次要的。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朱子周易本义》:「传为主,经为客。」
  2. 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如:「客观」。
妖 yāo《國語辭典》

妖 [ yāo ]

  1. 妩媚、艳丽。《文选·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宋·苏轼〈牡丹记叙〉:「盖此花见重于世三百余年,穷妖极丽,以擅天下之观美。」
  2. 装束奇怪、仪态不庄重。《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只见她……卷著大宽的桃红袖子,妖气妖声,怪模怪样的问了那女子一声。」
  1. 违反自然常理的事物或现象。《左传·庄公十四年》:「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唐·元稹〈酬刘猛见送〉诗:「种花有颜色,异色即为妖。」
  2. 传说中奇怪反常而能害人的东西,多具有法术,能作各种变化。《西游记·第一七回》:「菩萨又怕那妖无礼,却把一个箍儿丢在那妖头上。」《警世通言·卷一四·一窟鬼癞道人除怪》:「邪怪为妖,入山洞穴中捉出。」
狐 hú《國語辭典》

狐 [ hú ]

  1. 动物名。食肉目犬科。似犬而小,体瘦,面部较长。吻尖突,耳朵三角形。尾大而长,毛多为赤黄色。性聪明敏感,令人觉得狡猾。喜食野鼠、鸟类、家禽等,皮可制裘。常见的种类如赤狐、银狐、北非小狐等。也称为「狐狸」。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狐偃,明代有狐忠。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