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上官 shàng guān
(1).高官;大官。《管子·小问》:“客或欲见於 齐桓公 ,请仕上官,授禄千钟。”《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凡田五亩曰双。上官授田四十双,上户三十双,以是而差。” 宋 苏舜钦 《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某观前古之士,歘然奋起於贱庸之地,建名树勋,风采表於当世者,未始不由上官鉅公推引而能至也。”
(2).上司;长官。《后汉书·任延传》:“﹝ 任延 ﹞拜 武威 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性復多蝨,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 明 李贽 《与河南吴中丞书》:“自为下僚以来,未尝一日获罪於上官。”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八:“他只是一介武弁,只晓得服从上官命令,上官要叫他守城,他便守城罢了。”
(3).指郡府。《后汉书·陈忠传》:“自今彊盗为上官若它郡县所糺觉,一发,部吏皆正法,尉贬秩一等。” 李贤 注:“上官谓郡府也。”
(4).复姓。 汉 有 上官桀 。见《史记·大宛列传》。
受命上任。 唐 李白 《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诗:“朱紱白银章,上官佐 鄱阳 。”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正五九月不上任》:“偶读 竇 所引用,于是始知不用正、五、九上官之理。” ——《漢語大詞典》
(2).上司;长官。《后汉书·任延传》:“﹝ 任延 ﹞拜 武威 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性復多蝨,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 明 李贽 《与河南吴中丞书》:“自为下僚以来,未尝一日获罪於上官。”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八:“他只是一介武弁,只晓得服从上官命令,上官要叫他守城,他便守城罢了。”
(3).指郡府。《后汉书·陈忠传》:“自今彊盗为上官若它郡县所糺觉,一发,部吏皆正法,尉贬秩一等。” 李贤 注:“上官谓郡府也。”
(4).复姓。 汉 有 上官桀 。见《史记·大宛列传》。
受命上任。 唐 李白 《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诗:“朱紱白银章,上官佐 鄱阳 。”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正五九月不上任》:“偶读 竇 所引用,于是始知不用正、五、九上官之理。” ——《漢語大詞典》
南北 nán běi
(1).南与北;南方与北方。《史记·天官书》:“ 亢 为疏庙,主疾。其南北两大星,曰 南门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魏文帝 出 广陵 ,望 大江 ” 裴松之 注引 张勃 《吴录》:“是冬, 魏文帝 至 广陵 ,临 江 观兵……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固天所以隔南北也。’”《檮杌闲评》第四四回:“千般奇货穷南北,万种珠璣尽海山。”
(2).从南到北;南北之间。《国语·周语下》:“南北之揆七同也。” 韦昭 注:“自午至子,其度七同也。”古人以“午”为“南”,以“子”为“北”。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秦 为 阿房殿 ,在 长安 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
(3).或南或北。比喻不专一,不固定。 唐 韦应物 《横壙行》:“象牀可寝鱼可食,不知郎意何南北?” 宋 王安石 《同昌叔赋雁奴》诗:“鸿雁无定栖,随阳以南北。” 宋 苏轼 《孔毅甫龙尾砚铭》:“厚而坚,足以閲人於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
(4).指“南学”与“北学”。《北史·儒林传序》:“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详“ 南北学 ”。
(5).计谋。指本领。《西游记》第四一回:“ 行者 上前喝 八戒 道:‘你这呆子,全无人气!你就惧怕妖火,败走逃生,却把 老孙 丢下。早是我有些南北哩!’”
(6). 明 代俗称男子汉。 明 苏祐 《逌旃璅言》:“时人于好男子无钱使者,輒咤曰‘好南北,无东西’云。意盖乡语相传有自来矣。”由此观之,积而能散者财之主,积而不散者财之奴,则有东西而无南北,真守财奴矣。 明 方以智 《通雅·称谓》:“称男子曰南北,犹称物为东西也。” ——《漢語大詞典》
(2).从南到北;南北之间。《国语·周语下》:“南北之揆七同也。” 韦昭 注:“自午至子,其度七同也。”古人以“午”为“南”,以“子”为“北”。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 秦 为 阿房殿 ,在 长安 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
(3).或南或北。比喻不专一,不固定。 唐 韦应物 《横壙行》:“象牀可寝鱼可食,不知郎意何南北?” 宋 王安石 《同昌叔赋雁奴》诗:“鸿雁无定栖,随阳以南北。” 宋 苏轼 《孔毅甫龙尾砚铭》:“厚而坚,足以閲人於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
(4).指“南学”与“北学”。《北史·儒林传序》:“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详“ 南北学 ”。
(5).计谋。指本领。《西游记》第四一回:“ 行者 上前喝 八戒 道:‘你这呆子,全无人气!你就惧怕妖火,败走逃生,却把 老孙 丢下。早是我有些南北哩!’”
(6). 明 代俗称男子汉。 明 苏祐 《逌旃璅言》:“时人于好男子无钱使者,輒咤曰‘好南北,无东西’云。意盖乡语相传有自来矣。”由此观之,积而能散者财之主,积而不散者财之奴,则有东西而无南北,真守财奴矣。 明 方以智 《通雅·称谓》:“称男子曰南北,犹称物为东西也。”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自知 zì zhī
(1).认识自己;自己明了。《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汉书·贡禹传》:“然非自知奢僭也,犹 鲁昭公 曰:‘吾何僭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孤於 公瑾 ,义犹二君,乐 胤 成就,岂有已哉?迫 胤 罪恶,未宜便还,且欲苦之,使自知耳。” 明 宗臣 《报刘一丈书》:“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论讽刺》:“人也并不全不自知其丑,然而他不愿意改正,只希望随时消掉,不留痕迹,剩下的单是美点。”
(2).自然知晓。《汉书·董仲舒传》:“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此亡异 达巷 党人不学而自知也。” 汉 王充 《论衡·实知》:“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漢語大詞典》
(2).自然知晓。《汉书·董仲舒传》:“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此亡异 达巷 党人不学而自知也。” 汉 王充 《论衡·实知》:“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漢語大詞典》
风卷(风卷)
唐 白居易 大水 风卷白波翻,日煎红浪沸。
唐 李山甫 送职方王郎中吏部刘员外自太原郑相公幕继奉徵书归省署 云开日月临青琐,风卷烟霞上紫微。 ——《骈字类编》
唐 李山甫 送职方王郎中吏部刘员外自太原郑相公幕继奉徵书归省署 云开日月临青琐,风卷烟霞上紫微。 ——《骈字类编》
孤云(孤雲)gū yún
(1).单独飘浮的云片。 唐 李白 《独坐敬亭山》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唐 杜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诗:“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宋 苏轼 《虔州八境图》诗之二:“勌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 长安 。” 明 范受益 王錂 《寻亲记·相逢》:“思亲回首望孤云,回首望孤云。”
(2).比喻贫寒或客居的人。《文选·陶潜〈咏贫士〉》:“万族各有託,孤云独无依。” 李善 注:“孤云,喻贫士也。” 宋 范仲淹 《送徐登山人》诗:“今日江南行,孤云无繫程。” ——《漢語大詞典》
(2).比喻贫寒或客居的人。《文选·陶潜〈咏贫士〉》:“万族各有託,孤云独无依。” 李善 注:“孤云,喻贫士也。” 宋 范仲淹 《送徐登山人》诗:“今日江南行,孤云无繫程。” ——《漢語大詞典》
离海(离海)
李商隐诗皓月方离海 ——《分类字锦》
峤 ( 嶠 ) jiào/qiáo
峤 [ jiào ]
- ◎ 山道。
- ◎ 山尖而高:~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