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诗僧(詩僧)shī sēng
能作诗的僧人。 唐 皎然 《答权从事德舆书》:“ 灵澈上人 ,足下素识,具文章,挺瓌奇,自 齐 梁 已来诗僧未见其偶。” 明 叶子奇 《草木子·谈薮》:“ 贾似道 当国时,一日退居湖山,有一 蜀 僧徘徊於其侧。问之曰:‘你为何僧?’对曰:‘某,诗僧也。’” 苏曼殊 《有怀》诗之二:“多谢 刘三 问消息,尚留微命作诗僧。”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二章:“ 齐己 和 贯休 齐名,是 五代 的两个大诗僧。” ——《漢語大詞典》
用意 yòng yì
(1).犹立意。 汉 陆贾 《新语·道基》:“伎巧横出,用意各殊。”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学文须熟看 韩 、 柳 、 欧 、 苏 ,先见文字体式,然后更考古人用意下句处。” 清 姚鼐 《张仲絜时文序》:“吾文用意与俗殊,以不敢背吾师之教,子为我定之。”
(2).谓用心研究或处理问题。《东观汉记·马防传》:“ 防 言:‘ 宣帝 时五将出征,其奏言 匈奴 候骑得 汉 马矢,见其中有粟,即知 汉 兵出,以故引去。以是言之,马当与穀。’上善其用意微至,敕下调马穀。”《北齐书·李绘传》:“孤在 晋 ,知 山 东守唯卿一人用意。及入境观风,信如所闻。” 唐 韩愈 《论孔戣致仕状》:“﹝ 戣 ﹞今年纔七十,筋力耳目,未觉衰老,忧国忘家,用意深远。”
(3).意向;意图。 汉 王充 《论衡·顺鼓》:“夫《春秋经》但言鼓,岂言攻哉?説者见有鼓文,则言攻矣。夫鼓未必为攻,説者用意异也。” 唐 杜甫 《别张十三建封》诗:“眼中万少年,用意尽崎嶇。”《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 中国 所以铸造龙元,原是想出法子抵制外国洋钱的意思,就同老师单吃本土,不吃洋烟,同一用意。” 邹韬奋 《个人的美德》:“我问他什么用意,他说改造社会,要以身作则。”
(4).着意;留意。 唐 李中 《赠胊山孙明府》诗:“买将病鹤劳心养,移得閒花用意栽。”《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到晚来能仔细,大门关了小门闭;刷浄锅儿掩厨柜,前后收拾自用意。”《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却説那公子虽然走了几程路,一路的梳洗吃喝拉撒睡,都是嬷嬷爹经心用意服侍。” ——《漢語大詞典》
(2).谓用心研究或处理问题。《东观汉记·马防传》:“ 防 言:‘ 宣帝 时五将出征,其奏言 匈奴 候骑得 汉 马矢,见其中有粟,即知 汉 兵出,以故引去。以是言之,马当与穀。’上善其用意微至,敕下调马穀。”《北齐书·李绘传》:“孤在 晋 ,知 山 东守唯卿一人用意。及入境观风,信如所闻。” 唐 韩愈 《论孔戣致仕状》:“﹝ 戣 ﹞今年纔七十,筋力耳目,未觉衰老,忧国忘家,用意深远。”
(3).意向;意图。 汉 王充 《论衡·顺鼓》:“夫《春秋经》但言鼓,岂言攻哉?説者见有鼓文,则言攻矣。夫鼓未必为攻,説者用意异也。” 唐 杜甫 《别张十三建封》诗:“眼中万少年,用意尽崎嶇。”《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 中国 所以铸造龙元,原是想出法子抵制外国洋钱的意思,就同老师单吃本土,不吃洋烟,同一用意。” 邹韬奋 《个人的美德》:“我问他什么用意,他说改造社会,要以身作则。”
(4).着意;留意。 唐 李中 《赠胊山孙明府》诗:“买将病鹤劳心养,移得閒花用意栽。”《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到晚来能仔细,大门关了小门闭;刷浄锅儿掩厨柜,前后收拾自用意。”《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却説那公子虽然走了几程路,一路的梳洗吃喝拉撒睡,都是嬷嬷爹经心用意服侍。” ——《漢語大詞典》
栽培 zāi péi
(1).种植培养。 唐 李山甫 《刘员外寄移菊》诗:“深谢栽培与知赏,但惭终岁待重阳。” 宋 苏舜钦 《题花山寺壁》诗:“栽培翦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四:“谁肯栽培木一章,黄泥亭子白茅堂。” 秦牧 《菊花与金鱼》:“而那些栽培菊花和养殖金鱼的老行尊,不但要满足群众的这种心愿,自己也充满了劳动创造的豪情胜概。”
(2).比喻培养、造就人才。 宋 张载 《正蒙·义理》:“今欲功及天下,故必多栽培学者,则道可传矣。” 冰心 《集外·庄鸿的姊姊》:“我想我姊姊牺牲了自己的前途来栽培我,现在我的学业还没有完毕……我姊姊却看不见了。”
(3).旧时官场中比喻照拂、提拔。 清 李渔 《风筝误·贺岁》:“望栽培,儻文车见枉,便不宿也增辉。”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五章:“ 高见 赶快叩头说:‘谢大人栽培!’” ——《漢語大詞典》
(2).比喻培养、造就人才。 宋 张载 《正蒙·义理》:“今欲功及天下,故必多栽培学者,则道可传矣。” 冰心 《集外·庄鸿的姊姊》:“我想我姊姊牺牲了自己的前途来栽培我,现在我的学业还没有完毕……我姊姊却看不见了。”
(3).旧时官场中比喻照拂、提拔。 清 李渔 《风筝误·贺岁》:“望栽培,儻文车见枉,便不宿也增辉。”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五章:“ 高见 赶快叩头说:‘谢大人栽培!’” ——《漢語大詞典》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 居住:穴居野~。
-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 决定,决断:~理。
-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 止,隐退:~暑。
- 地方:~~。~所。
- 点,部分:长(cháng )~。好~。
-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四季 sì jì
(1).春、夏、秋、冬四时的总称。每季三个月,以农历一月、四月、七月、十月为一季的开始。 汉 蔡邕 《月令问答》:“春,木王。木胜土,土王四季。四季之禽,牛属季夏,犬属季秋,故未羊可以为春食也。” 唐 张蠙 《次韵和友人冬日书斋》:“四季多花木,穷冬亦不彫。” 杨朔 《荔枝蜜》:“ 广东 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不闲着。”
(2).农历四个季月的总称。即指春三月,夏六月,秋九月,冬十二月。《素问·刺要论》:“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王冰 注:“七十二日四季之月者,谓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各十二日后,土寄王十八日也。” ——《漢語大詞典》
(2).农历四个季月的总称。即指春三月,夏六月,秋九月,冬十二月。《素问·刺要论》:“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王冰 注:“七十二日四季之月者,谓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各十二日后,土寄王十八日也。” ——《漢語大詞典》
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名-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 姓。如汉代有常惠。
-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教 jiào/jiāo《國語辭典》
教 [ jiào ]
动- 训诲、诱导。如:「教导」、「教诲」。《孟子·离娄上》:「古者易子而教之。」
- 使、让。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宋·周邦彦〈玉楼春·当时携手〉词:「帐里不教春梦到。」
- 礼仪、规矩。《孟子·滕文公上》:「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礼记·王制》:「修其教,不易其俗。」
- 宗教的简称。如:「佛教」、「基督教」。
- 姓。如明代有教辅直。
教 [ jiāo ]
动- 传授。如:「教唱」。《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唐·柳宗元〈六逆论〉:「教于后世,莫知其所以去就。」
有主 yǒu zhǔ
(1).谓死后立有神主。 清 夏炘 《学礼管释六·释大夫士庙主》:“《左传》称 孔悝 反祏。又《公羊》:‘大夫闻君之丧,摄主而往。’注义以为摄敛神主而已,不暇待祭。皆大夫有主之文,大夫以下不云尺寸,虽有主无以知其形制。”
(2).旧指女子已有未婚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 孟生 ﹞察知佳人有主,忿火中烧,万虑俱断矣。” 赵树理 《登记》二:“依我看都差不多,不过那两家都有主了,如今只剩下 小飞蛾 家这一个了!” ——《漢語大詞典》
(2).旧指女子已有未婚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 孟生 ﹞察知佳人有主,忿火中烧,万虑俱断矣。” 赵树理 《登记》二:“依我看都差不多,不过那两家都有主了,如今只剩下 小飞蛾 家这一个了!”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