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叶风枝驿骑传,华清天上一嫣然。

范成大宋代〕《妃子园

露叶风枝驿骑传,华清天上一嫣然。
当时若识陈家紫,何处蛮村更有园。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露叶风枝驿骑华清天上嫣然

露叶(露葉)lù yè
沾露的叶子。 唐 崔善为 《答王无功九日》诗:“露叶疑涵玉,风花似散金。” 宋 苏轼 《菜羹赋》:“汲幽泉以揉濯,搏露叶与琼根。” 元 黄庚 《对竹》诗:“露叶晴犹溼,风枝夏亦寒。”  ——《漢語大詞典》
风枝(風枝)fēng zhī
(1).喻父母死亡,不得奉养。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慟甚风枝,悲深霜露。”参见“ 风树 ”。
(2).风吹拂下的树枝。 唐 戴叔伦 《客夜与故人偶集》诗:“风枝惊暗鹊,霜草覆寒蛩。”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南唐 有画,黄头子数十枚集于风枝上。”  ——《漢語大詞典》
驿骑(驛騎)yì jì
(1).驿马。《汉书·高帝纪下》“ 横 惧,乘传诣 雒阳 ” 唐 颜师古 注:“传者,若今之驛。古者以车,谓之传车,其后又单置马,谓之驛骑。” 宋 苏辙 《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之十:“边候失晨夜,驛骑驰中涂。” 明 何景明 《鲥鱼》诗:“白日风尘驰驛骑,炎天冰雪护江船。” 清 吴兆骞 《出关》诗:“边楼回首削嶙峋,篳篥喧喧驛骑尘。”
(2).乘马送信、传递公文的人。《汉书·丙吉传》:“尝出,适见驛骑持赤白囊,边郡发犇命书驰来至。驭吏随驛骑至公车刺取。” 唐 刘禹锡 《平齐行》之一:“驛骑函首过 黄河 ,城中无贼天气和。” 元 耶律楚材 《寄平阳净名润老》诗:“驛骑新从 平水 廻,知公无恙笑颜开。”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飞鸟使》:“ 蕃 中飞鸟使,中国之驛骑也。”
(3).犹骑驿。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处士正书倣 欧率更 ,而间以《黄庭》之意行之,处士意在以劲婉驛骑两家。”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 江阴 戚三郎 ,觅妇 王 ,能为驛骑者,予多金。”  ——《漢語大詞典》
传 ( 傳 ) chuán/zhuàn
传 [ chuán ]
  1. 转(zhuǎn )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
  2. 推广,散布:宣~。流~。~名。~奇(➊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➋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➌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传 [ zhuàn ]
  1.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左~》。
  2.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自~。纪~。~记。~略。树碑立~。
  3.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
  4.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华清(華清)huá qīng
(1).指 华清池 。 清 洪升 《长生殿·传概》:“自 华清 赐浴,初承恩泽; 长生 乞巧,永订盟香。” 郭沫若 《念奴娇·小汤山》词:“ 华清 何似?令人高下难説。”参见“ 华清池 ”。
(2).指 华清宫 。 唐 薛能 《折杨柳》词之一:“ 华清 高树出离宫,南陌柔条带暖风。” 宋 苏轼 《骊山绝句》之一:“辛苦 驪山 山下土, 阿房 纔废又 华清 。” 明 敖英 《辋川谒王右丞祠》诗:“ 华清 风雨萧萧夜,愁絶 江 南 庾子山 。”参见“ 华清宫 ”。
(3).犹太清。指太空。 明 陈所闻 《念奴娇序·云住阁为欧阳平林青林长林题》套曲:“驀地云开,皎然月出,恍疑骑鹤上华清。”  ——《漢語大詞典》
天上 tiān shàng
天空中。如:飞机在天上飞;月亮挂在天上。  ——《漢語大詞典》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嫣然 yān rán
(1).美好貌。 南朝 梁 沈约 《四时白紵歌·夏白紵》:“嫣然宛转乱心神,非子之故欲谁因。” 宋 范成大 《岭上红梅》诗:“满城桃李各嫣然,寂寞倾城在空谷。” 明 王錂 《春芜记·瞥见》:“纤腰束素更嫣然,并香肩瑶阶踏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纤》:“视之,年十六七,窈窕秀弱,风致嫣然。”《红楼梦》第一一○回:“回头又看 宝琴 等也都是淡素妆饰,丰韵嫣然。”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而最漂亮的还是她那双忧郁的嫣然动人的眼睛。”
(2).娇媚的笑态。 宋 苏轼 《续丽人行》:“若教回首却嫣然, 阳城 下蔡 俱风靡。” 宋 贺铸 《木兰花》词:“嫣然何啻千金价,意远态閒难入画。”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至 乾隆 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夕,见瘦怯身材依然如昔,头巾既揭,相视嫣然。”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