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良善全生命,廛市凶顽破胆心,满城都道好官人。

张养浩元代〕《【中吕】喜春来_亲登华岳悲

亲登华岳悲哀雨,自舍资财拯救民,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比颜御史费精神。

十年不作南柯梦,一旦还为西土臣,空教人道好官人。还自哂,闲杀泺湖春。

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只落的白发满头新。

乡村良善全生命,廛市凶顽破胆心,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未戮乱朝臣。

无穷名利无穷恨,有限光阴有限身,也曾附凤与攀鳞。今日省,花鸟一般春。

一场恶梦风吹觉,依旧壶天日月高,白云深处结团茅。山更好,岚翠滴林梢。

一溪烟水奁开镜,四面云山锦族屏,客来沉醉绰然亭。对着这无限景,因此上不肯就功名。

拖条藜杖山林下,无是无非快活煞,王侯卿相不如咱。兴来时斟玉斝,看天上碧桃花。

翻腾祸患千钟禄,搬载忧愁四马车,浮名浮利待何如?枉干受苦,都不如三径菊四围书!

探春

梅花已有飘零意,杨柳将垂袅娜枝,杏桃仿佛露胭脂。残照底,青出的草芽齐。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乡村良善全生廛市凶顽破胆都道好官

乡村(鄉村)xiāng cūn
亦作“ 乡邨 ”。
(1).村庄。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室山诗》:“乡村絶闻见,樵苏限风霄。”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 平叔 又请乡村去州县远处,令所由将盐就村糶易。” 宋 苏舜钦 《谘目五》:“又不可全依 汉 制,人人尽取,恐下户贫民难以应给,况乡邨之间徭役已多。”《儒林外史》第三六回:“ 应天 苏州府 常熟县 有个乡村,叫做 麟紱镇 。”
(2).今亦泛指农村。 艾青 《献给乡村的诗》:“我想起乡村田野上的道路--用卵石或石板铺的曲折窄小的道路。”
(3).乡里,家乡。 唐 王维 《同卢拾遗过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闺风首邦族,庭训延乡村。” 清 蒲松龄 《流民蒙君恩载送东归》诗:“家中逃者方出门,旧年逃者返乡邨。”  ——《漢語大詞典》
良善 liáng shàn
(1).善良。《百喻经·为熊所啮喻》:“世间愚人……为彼虽著法服无道行者之所駡辱,而滥害良善有德之人。”《朱子语类》卷二二:“良善之人,自然易直而无险诈,犹俗言白直也。”《红楼梦》第七九回:“那 金桂 见丈夫旗纛渐倒,婆婆良善,也就渐渐的持戈试马。” 沙汀 《凶手》:“为了他这种良善的品格,这沟里的一般好事之徒把他叫做‘大傻’。”
(2).指善良的人。《史记·吴王濞列传》:“今者主上兴於姦,饰於邪臣……诛罚良善,日以益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二》:“ 少林 曰:‘当为理寝寃,勿復害良善也。’”《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这两锭银乃是养命之根,不争失了,就如絶了咽喉之气,一家良善,没甚过活。”  ——《漢語大詞典》
全生 quán shēng
(1).谓六欲皆得其所宜。《管子·立政》:“然则礼义廉耻不立,人居无以自守也。全生之説胜,则廉耻不立。”《吕氏春秋·贵生》:“ 子华子 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 陈奇猷 校释:“子华子以为‘生’之至上者为六欲皆得其宜之‘全生’。”
(2).保全天性,顺其自然。也指保全天性之道。《庄子·养生主》:“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唐 元结 《喻旧部曲》诗:“劝汝学全生,随我畬 退谷 。” 胡适 《读〈吕氏春秋〉一》:“全生要在适性,全性即是全生。”
(3).保全生命。 唐 卢纶 《代员将军罢战后归旧里赠朔北故人》诗:“结髮事疆埸,全生俱到乡。” 宋 梅尧臣 《故原有战卒死而复苏来说当时事》诗:“纵横尸暴积,万殞少全生。”  ——《漢語大詞典》
命 mìng《國語辭典》

命 [ mìng ]

  1. 差遣、下命令。如:「命人送信」。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
  2. 取定。如:「命名」、「命题」。
  3. 以为。如:「自命不凡」。
  1. 生物生存的机能。如:「生命」、「性命」。《文选·李密·陈情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2. 先天注定的穷通得失本分,不是后天所能改变的。《论语·颜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汉·王充《论衡·命义》:「操行善恶者,性也;祸福吉凶者,命也。」
  3.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如:「遵命」、「奉命」。《左传·成公十三年》:「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
廛市 chán shì
市廛。商肆集中之处。《旧唐书·隐逸传·史德义》:“骑牛带瓢,出入郊郭廛市,号为逸人。” 元 张养浩 《得胜令·喜春来》曲:“乡村良善全生命,廛市兇顽破胆心。” 明 归有光 《群居课试录序》:“余读书于 陈 氏之圃,圃中花木交茂,开门见山,去廛市仅百步,超然有物外之趣。”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商贾喧噪于廛市。”  ——《漢語大詞典》
凶顽(兇頑)xiōng wán
(1).凶恶愚顽。《三国志·吴志·孙晧传论》:“况 晧 凶顽,肆行残暴,忠諫者诛,谗諛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元典章·刑部·禁豪霸》:“内有曾充官吏者,亦有曾充军役离职者,亦有泼皮凶顽者,皆非良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大人》:“女子曰:‘久知两箇为孽,不图凶顽若此!当即除之。’”
(2).指凶恶顽固的人。 苏曼殊 《焚剑记》:“此去不远,为吾田庄,汝三人且同留止,暂避凶顽。”
(1).凶暴愚顽。亦指凶暴愚顽的人。 唐 李白 《豫章行》:“岂惜战闘死,为君扫兇顽。”《水浒传》第四回:“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貌相兇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
(2).凶恶顽强。 明 无名氏 《齐天大圣》第二折:“这妖魔他逞兇顽,施躁暴……犯下弥天大罪。”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六节:“ 汉 朝廷是腐朽的, 汉 统治阶级却凶顽有力,所以起义军都被统治者镇压下去。”  ——《漢語大詞典》
破胆(破膽)pò dǎn
吓破了胆。形容惊怖之至。《韩非子·存韩》:“闻於诸侯也, 赵氏 破胆, 荆 人狐疑,必有忠计。”《汉书·贾谊传》:“ 梁 起於 新郪 以北著之 河 , 淮阳 包 陈 以南揵之 江 ,则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 唐 柳宗元 《古东门行》:“凶徒侧耳潜愜心,悍臣破胆皆吐口。” 宋 李清照 《古诗》:“ 匈奴 畏 王商 , 吐蕃 尊 子仪 。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明史·卿让传》:“昔 宗 岳 为将,敌国不敢呼名; 韩 范 镇边,西贼闻之破胆。”  ——《漢語大詞典》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1.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2.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3.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4.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5.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6.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7.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8.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满 ( 滿 ) mǎn
满 [ mǎn ]
  1. 全部充实,没有余地:~足。~意。充~。饱~。美~。~腔热血。琳琅~目。~载而归。
  2. 到了一定的限度:~员。~月。不~周岁。
  3. 骄傲,不虚心:自~。志得意~。
  4. 十分,全:~世界(到处)。~堂灌。~天飞。~园春色。
  5. 使满,斟酒:~上一杯酒。
  6.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和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族。~文。~汉全席。
  7. 姓。
城 chéng《國語辭典》

城 [ chéng ]

  1. 古时环绕京师或围绕某一区域以供防守的大围墙。《广韵·平声·清韵》:「城,城郭。」《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唐·李白〈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遶东城。」
  2. 都市。如:「京城」、「城市」。
  3. 姓。如战国时有城浑。
  1. 筑城。《诗经·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是月,城西宁。」
都道 dū dào
都城的街道。《东观汉记·鲍永传》:“案 良 诸侯藩臣,蒙恩入侍,宜知尊帝,城门候吏六百石,而肆意加怒,令叩头都道,奔走马头前,无藩臣之礼,大不敬也。”  ——《漢語大詞典》
好官 hǎo guān
(1).较好的官职(如品位、俸禄、地域等)。亦指美差、肥缺。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宣宗 ﹞问宰臣孰为 丹 后, 周墀 曰:‘臣近任 江西 见 丹 行事,遗爱餘风,至今在人。其子 宙 ,见任 河阳 观察判官。’上曰:‘速与好官。’”《宋史·曹彬传》:“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2).清廉贤明的官员。《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 安学海 ﹞是一个‘清如水,明如镜’的好官:真是金山也似的人。”《宦海》第一回:“也有几个不要钱的好官,要认真的禁开赌馆。”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