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半纸虚名,得似璩源阁上僧,午睡足梅窗日影。

张可久元代〕《【双调】沉醉东风_秋夜旅思二

秋夜旅思

二十五点秋更鼓声,千三百里水馆邮程。青山去路长,红树西风冷。百年人半纸虚名,得似璩源阁上僧,午睡足梅窗日影。

气球

元气初包混饨,皮囊自喜囫囵。闲田地著此身,绝世虑萦方寸。圆满也不必烦人,一脚腾空上紫云,强似向红尘乱滚。

琼珠台

琪树暖青山鹧鸪,石床平红锦氍毹。云间萼绿华,梅下蓬莱屦。倚高寒满身香露,相伴仙人倒玉壶,月明夜瑶琴一曲。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百年半纸虚名得似阁上午睡梅窗日影

百年 bǎi nián
(1).指人寿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 陈澔 集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 汉 徐干 《中论·夭寿》:“ 颜渊 时有百年之人,今寧復知其姓名也?” 三国 魏 嵇康 《赠兄秀才入军》诗:“人生寿促,天地长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寿?” 宋 陈亮 《祭林圣材文》:“胡不百年,终此大数!”《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 宣赞 随了叔叔,与母亲在俗出家,百年而终。”
(2).指器物寿命长,经久耐用。《周礼·考工记·函人》:“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
(3).指百岁的人。《尚书大传》卷一:“见诸侯问百年,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俗,命市纳贾以观民好恶。” 汉 扬雄 《长杨赋》:“矜劬劳,休力役,见百年,存孤弱。”
(4).谓时间长久。《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汉 班固 《西都赋》:“国藉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业。”《北史·韩显宗传》:“今令伎作之家习士人风礼,则百年难成;令士人儿童效伎作容态,则一朝可得。” 唐 韩愈 《送齐暤下第序》:“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
(5).一生;终身。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二:“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唐 杜甫 《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臺。” 宋 苏轼 《渚宫》诗:“百年人事知几变,直恐荒废成空陂。”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寿冢》:“百年恍惚真疑梦,万事纷紜已到头。”
(6).死的婉词。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今乃伤心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 张天翼 《清明时节》:“这么着 罗二爷 才硬要 谢老爷 迁坟,好让他自己百年之后葬到那个正穴里。”
(7).指世代。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庆诞》:“只有一女,年方二八,欲招 王十朋 为壻,以继百年。”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半纸(半紙)bàn zhǐ
片纸。《宋书·庐江王袆传》:“公( 刘褘 )未曾有一函之使,遗半纸之书,志弃五弟,以饵讎贼。”《新唐书·萧铣传》:“且吾先人国于此,若徇其请復 梁 祚,因以半纸檄召羣盗,谁敢不从?” 金 元好问 《杂著》诗:“半纸虚名百战身,转头高塚卧麒麟。”  ——《漢語大詞典》
虚名 xū míng
(1).与实际不符的声誉。《鹖冠子·度万》:“虚名相高,精白为黑。” 汉 徐干 《中论·亡国》:“ 莽 之为人也,内实姦邪,外慕古义,亦聘求名儒,徵命术士……徒张设虚名以夸海内, 莽 亦卒以灭亡。” 宋 秦观 《财用上》:“ 晋 人 王衍 者,口不言钱而指以为阿堵物,臣窃笑之,以为此乃姦人故为矫亢,盗虚名於暗世也。” 茅盾 《八十自述》诗:“忽然已八十,始愿所未及。俯仰愧平生,虚名不副实。”
(2).没有实际内容或与实际内容不合的名称、名义等。《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卫君 入朝於 周 , 周 行人问其号,对曰:‘诸侯 辟疆 。’ 周 行人却之曰:‘诸侯不得与天子同号。’…… 仲尼 闻之曰:‘远哉禁偪,虚名不以借人,况实事乎!’”《文选·古诗〈明月皎夜光〉》:“良无盘石固,虚名復何益。” 吕延济 注:“言其心不固如磐石,虚有朋友之名,復何益也。” 宋 司马光 《论夏竦谥第二状》:“议者将以謚为虚名,何害借人。”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有实权而不能用,则不得窃皇帝之虚名也。”
(3).犹空言。《战国策·韩策一》:“ 公仲 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 秦 也;以虚名救我者, 楚 也。恃 楚 之虚名,轻絶强 秦 之敌,必为天下笑矣。’”《吕氏春秋·审应》:“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 宋 苏轼 《淡轩铭》:“其自谓丛林之一害,岂虚名也哉。” 明 刘基 《郁离子·八骏》:“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  ——《漢語大詞典》
得似 de sì
怎似;何如。 五代 齐己 《寄湘幕王重书记》诗:“可能有事关心后,得似无人识面时?” 宋 陈亮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词:“自笑堂堂 汉 使,得似洋洋 河 水,依旧只流东?” 明 刘基 《四月二十二日郊外游》诗:“吾儕幸味苦,得似道傍李?”  ——《漢語大詞典》
璩 qú《國語辭典》

璩 [ qú ]

  1. 像环的玉器。清·郑珍《说文新附考·卷一》:「璩,环属。」
  2. 姓。如汉代有璩光岳。
源 yuán《國語辭典》

源 [ yuán ]

  1. 水流的出處。如:「水源」、「泉源」、「飲水思源」。《國語·晉語一》:「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唐·李嶠〈河〉詩:「源出崑崙中,長波接漢空。」
  2. 根本、由來。《韓非子·主道》:「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文選·班固·東都賦》:「嗜欲之源滅,廉恥之心生。」
  3. 姓。如唐代有源乾曜。
阁上(阁上)
唐 王建 霓裳词十首 其九 朝元阁上山风起,夜听霓裳玉露寒。
唐 刘禹锡 同乐天送河南冯尹学士 阁上掩书刘向去,门前修刺孔融来。  ——《骈字类编》
僧 sēng《國語辭典》

僧 [ sēng ]

  1. 和尚,出家修行的人。如:「老僧入定」。唐·贾岛〈题李凝幽居〉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2. 姓。如唐代有僧可朋。
午睡 wǔ shuì
午饭后睡觉休息。 宋 范仲淹 《萧洒桐庐郡十绝》之四:“萧洒 桐庐郡 ,公餘午睡浓。” 元 陈爱山 《绝句》:“牕畔香云暗碧纱,平分午睡不禁茶。” 清 周亮工 《送王将军还里暂迟湖上》诗:“土墻苇屋枣床遮,午睡方浓日又斜。”  ——《漢語大詞典》
足 zú《國語辭典》

足 [ zú ]

  1. 人体下肢的总称。亦专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称为「脚」。如:「举足」、「失足跌跤」。《说文解字·足部》:「足,人之足也,在下。」唐·韩愈〈山石〉诗:「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2. 动物的下肢,用来奔走或爬行。如:「节足动物」、「百足之虫」。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愿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 器物下面支撑的部分。《易经·鼎卦·九四》:「鼎折足。」唐·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4. 姓。如战国时韩国有足强。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踏。《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手熊罴,足野羊。」
  2. 满足、使满足。《汉书·卷五·景帝纪》:「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
  3. 停止、止息。《老子·第二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1. 够量的、不缺乏的。如:「充足」、「心满意足」、「丰衣足食」。
  2. 富裕。如:「富足」。
  1. 整整的、完全的。如:「足足玩了一星期」、「足足乐了一天」、「在水中闷了足足有二分钟的气。」
  2. 堪、可以。如:「足供参考」、「足慰吾怀」、「足以自豪」。
  3. 值得。如:「何足挂齿」、「微不足道」。

足 [ jù ]

  1. 过分。参见「足恭 」条。
梅窗
梅尧臣牵牛花诗持置梅窗间染姜奉盘羞  ——《骈字类编》
日影 rì yǐng
(1).指太阳。《列子·汤问》:“ 夸父 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 隅谷 之际。”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凤凰见》:“凤为日影所照,则有二大鸟更迭盘旋庇廕之,至日入则下。”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二折:“天色晴了,日影儿出来也。我赶程途去,便索长行。”
(2).日光之影。 晋 向秀 《思旧赋》:“﹝ 嵇康 ﹞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笋舆得得緑阴遮,路入 南屏 日影斜。”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黯淡秋云,却时时掩隐薄日,日影如伞盖迎人,拂肩而过。”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词